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不产狮子.狮子一物二名,即狻麑 (猊)、师(狮)子;前者为某种印度语音译,后者为月氏语音译.查考先秦及两汉文献,发现狻麑一词东传至迟不晚于西汉初年,而师子一词东传则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或章帝章和年间.狻麑一词两汉知之者寡,人们亦不知狻麑即师子.而自章和元年月氏贡狮,师子一词即不径而走.  相似文献   

2.
沙陀是唐太宗贞观年间见于史书记载的一个西域小民族,从北庭内迁,在唐末逐渐强大。10世纪初,沙陀在中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硕 《世界知识》2022,(4):67-69
<正>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中原王朝与西域往来的三次断绝与三次恢复,史称"三绝三通"。公元9年,王莽篡汉自立,国号"新",此后施行错误的西域政策,引发天山南北持续动荡。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出兵焉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附近),中伏大败。李崇率残部退至西域都护府治所龟兹乌堡城(今新疆轮台县西北),  相似文献   

4.
明清帝国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与其周边国家共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交往秩序,确定和维系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并对朝贡国家采取了"厚往薄来"、"无关税"、"怀柔怀远"以及优抚朝贡使节、抚慰东王后人的政策。苏禄国对明清两朝的朝贡活动持续了三百五十多年,接受中国对苏禄国王的承认和册封,在朝贡体系下前去中国朝见,以举行臣服于明清中原中央政府的各种活动,并以此作为维系苏禄国与中原明清王朝臣服关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西域自汉王朝于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纳入中央版图后,历代王朝与其互有联系.到清朝乾隆时期,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乾隆改"西域"为"新疆",通过对其中缘由的初步分析与探究,在此基础上来看乾隆所奉行的以"政治意识"为核心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6.
西突厥汗国与中原诸王朝的关系应该追朔到突厥人建国以前。因此,在考察西突厥与中原工朝的关系时,仍然以突厥人开始出现于中国史书的542年为起点,以西突厥被唐所灭的659年为终点,其间是118年。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一、西突厥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第一阶段从突厥人出现在中国史书的542年起,到西突厥汗室点密576年逝世止。在这期间突厥汗国经历了土门、科罗、木杆、佗钵四位可汗。中国史书把这一时期突厥的活动都记在这四位可汗名下。然而根据突厥人自己的记录,土门之弟室点密对突厥汗国的创建是与土门齐名的。在鄂尔浑…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南邻西藏、青海,东南接甘肃、东与内蒙古相连。秦汉时期,除其东南部分地区与化比较进步的甘肃接近外,当时的青海、西藏地区经济、化都比较封闭、落后,但都在该地区(时称西域)形成许多城邦小国,经济、化都超过了西藏和青海。其根本原因是汉武帝后直归中央王朝管辖,与中原来往较多,又对西方、南方的国家开放,东西商人、使、僧人、官吏等将汉化、西方化带进了新疆地区。其化反转过来又对西藏和青海地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后全国分为十九州,宁州居其一。此后300年间,国家陷于分裂,朝代更替频繁,政区变化无常;宁州郡县在中原王朝的军事监护与地方大姓的武力割据之间反复震荡;两汉及蜀国400年苦心经营建立的郡县制,终因豪强坐大而崩溃,郡县名号虽载于版籍,而行政制度无所施行。曾是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号称"宁州冠冕"的朱提地区,社会发展也因此跌入低谷,历经了千年之久的停滞,直至明清时期才逐渐复苏。  相似文献   

9.
"五尺道"是秦朝七大工程之一,是古代一条重要交通线路。自古就有"滇黔锁钥"与"入滇门户"、"入滇第一州"之称的沾益,是云南通往内地的"咽喉"。历史上云南与巴蜀、中原的联系都是通过这段古道来完成。因此,五尺道沾益段的开通,对于秦朝及以后历代王朝政权的巩固,中央王朝在边疆的统治地位的加强,郡县制度的确立,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吸收和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已有汉地西域诗,隋代数量增加.唐代朝域扩展,中原与边域和周边通商增多,西域都护府都督府与"入幕制度"使诸多官僚将帅文人邀功西域,边地生活和战事成为唐诗的重要内容.边塞西域诗多描写赴边将士之悲壮、离别、思乡与戍边战事之雄浑并形成流派;汉地西域诗涉略边域风貌、风物、技艺、信仰等,尤其于元明都城.清代西域诗亦多戍屯和风情类,较唐代之内容与数量愈多.其风土风习勾连西域文化蕴涵与源流.诗词、绘塑是文化认知的浓缩、透视与情感抒怀,民俗、信仰、艺术、竞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要素、载体、镜像.笔者以汉地诗钩沉佐证西域文化于汉地的传入、留存、衍生,所涉汉地西域诗,略汉代及清季,重现古代至晚近尤其中古中国社会之西域文化事象.如走索(走绳、绳技)、杆技("都卢"、缘杆、寻橦),西域音乐(曲式、乐器、乐舞),马球(击鞠、打毬),马术(仪仗立马、蹀马之戏、走马走车),张灯风俗;狮子狮舞(模拟狮舞、舞狮),西域佛教(贝页经、佛赞、译师、佛寺),西派摔跤,葡萄与葡萄酒等,且考其内陆欧亚或大西域(及近东)渊源.这些文化元素,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亦启示,承载文化的除文字包括诗以外,尚有技艺竞技、信仰习俗及其家传族传、壁画雕筑塑像诸记录方式;追寻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西域部分,不应忽略文献正史外的美学载体与民间成分.  相似文献   

11.
从华夏对非华夏的认知与定位,两者的互动角度,来解读早期汉文文献对湘西地区的记载。一直到宋代熙宁年间尝试将湘西地区纳入直接统治之前,中原王朝对于湘西地区的有效管控,基本上都还只是士大夫们偶尔的理想或者后朝的建构。事实上,中原王朝也并不一定汲汲以求于当地的华夏化。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强势王权之间,配合山区复杂的地理与生态,给多样性社会与族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其中有些进一步阶序化,发展为地方王权,湘西土酋也曾经做出如此努力。中原王朝也需要有这样的空间来作为与其他王权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西域文化流入中原的繁盛时期。西域文化对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从西域乐舞、西域音乐两方面 ,来论述西域文化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9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季节,中原经济区构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公布。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学者称赞,中原人民兴奋!中原,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却在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暂时落后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洼地"。中原经济区构想的提出,再一次振奋了中原人民的神经,中原经济区要怎样建,也再次牵动着中原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14.
在现有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等少数民族的兴衰作为主体对象,探讨历史层面上凉州地区出现的少数民族及其活动情况、民族间关系,就凉州地区诸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的关系,以期对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三个少数民族的兴衰嬗替进行客观的历史再现。  相似文献   

15.
在古罗马的大斗兽场上,人们把一只饿了好几天的狮子放了出来,当时,缩在墙角的囚徒罗支莱斯颤抖着拎起长矛,默默地祈祷,他想自己快要完蛋了,但愿狮子能给自己留下一具全尸。 饿极了的狮子一眼就瞅见了墙角的人,它仰天长啸后,便迫不及待地猛扑上去。罗支莱斯眼睛一闭,把长矛向前一刺,狮子却灵巧地避开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只狮子却突然停止了进攻,并且围着罗支莱斯打起了转转。然后,忽然停下来,缓缓地在罗支莱斯身边伏下来,温顺地舔着他的手和脚。 原来,三年前,罗支莱斯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狮子,他小心翼翼地给狮子包扎了伤口,…  相似文献   

16.
天宝干戈     
天宝战争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在南诏与唐王朝之间一场惨烈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很多,相关成果也出了不少。而对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战争给他们的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认为大唐天宝年间发生的这场战争,在唐朝人民心中留下的更多是伤痛的记忆。南诏人民及其子孙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科技智囊》2011,(6):I0046-I0046
一只狮子发现一只兔子,追了它大半天,最终还是没追上。其他动物嘲笑狮子,狮子无奈地说:“我跑只不过是为了一顿晚餐,兔子跑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当然跑不赢它。”一只狮子遇上一只兔子,奋力向它扑去。兔子自忖最终难逃狮子的魔爪,便撒腿向草地跑。一个追,一个跑,眼看兔子就要被狮子抓住,狮子却放弃了兔子。因为狮子发现兔子把它引到一群绵羊面前。羊与兔比,狮子当然要舍兔而取羊,不为别的,只为羊的肉比兔多。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胡乐东渐”的现象依然炽热不减,西域音乐舞蹈渗透中原艺术的氛围使白居易深受其影响。本文通过白居易诗歌和相关资料,以揭示西域音乐舞蹈在渗透中原艺术的过程中给白居易诗歌和创作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创造。  相似文献   

19.
军府制是我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采用的主要的统治方式。伊犁将军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在新疆军府统治的建立,而乾隆在新疆实行的军府统治与历代中央王朝在这一地区实行的军府统治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历代中央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中心多数设在南疆,乾隆则将其设在北疆。历史发展证明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使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以都护府为最高行政机关,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任,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