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7年7月对广西河边洞和水碱上洞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调查和标本的采集,河边洞共捕获标本180号,隶属3门5纲7目20科32种。水碱上洞共获标本254号,隶属3门5纲8目15科20种。经群落多样性分析,其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B群落(2.428 7);群落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群落A(0.939 2)和群落F(0.429 2)。通过群落相似性分析,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群落D与群落E(0.400 0)。  相似文献   

2.
对黑洞、竹林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标本进行了采集和观察,共计238号标本,隶属3门5纲11目28科46种或类群,并对两洞的动物群落进行了比较,得出多样性指数最高者为群落F(2.661 9),最低者为群落D(0.450 6);优势度指数最高为群落D(0.722 2),优势度指数最低为F(0.093 0);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为A-B群落(0.519 6)。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对施秉屯上洞内的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动物标本454号,隶属3门9纲16目19科20种(或类群)。该洞内的动物群由3个动物群落组成。经数理统计分析,群落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和群落间相似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黑暗带群落(1.554 5)、有光带群落(0.779 0)、弱光带群落(0.505 7)以及有光带群落和黑暗带群落(0.624 9)。通过对群落多样性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数(S)与湿度(H)和温度(AT)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极显著的负相关(双尾显著性检验≤0.01);群落优势度(C)与土壤中镁的含量(SMg)呈显著的正相关(双尾显著性检验≤0.05)。由此说明在该洞内影响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湿度(H)和温度(AT),以及重金属元素镁(Mg)。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对广西河边洞和水碱上洞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调查和标本的采集,河边洞共捕获标本180号,隶属3门5纲7目20科32种。水碱上洞共获标本254号,隶属3门5纲8目15科20种。经群落多样性分析,其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B群落(2.4287);群落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群落A(0.9392)和群落F(0.4292)。通过群落相似性分析,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群落D与群落E(0.4000)。  相似文献   

5.
2007年7月21日~30日对广西岩头洞和下岩洞内的脊索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标本4300号,经鉴定和分类计67种,其中岩头洞内3590号,隶属3门5纲7目22科51种;下岩洞内710号,隶属3门5纲7目21科36种。本文主要研究了洞穴动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在群落E(2.6035),最低在群落F(1.4459);相似性指数最高在群落B-D(0.3826),最低在群落A-F(0.0016)。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对安顺郑家小洞内的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动物标本551号,隶属3门6纲10目20科29种(或类群)。该洞内的动物群由3个动物群落组成。经群落多样性分析,群落A的物种丰富度D(3.7268)、群落多样性H(′4.2703)和群落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3.0910)最高。两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B-C群落(0.5600)。通过对群落多样性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D)和群落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分别与湿度(H)呈显著负相关(双尾显著性检验≤0.05),群落多样性(H′)与钾(SK)呈显著负相关(双尾显著性检验≤0.05),由此说明在该洞内影响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湿度(H)和钾(SK)。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对贵州省织金县城关镇紫烟洞的蜘蛛群落进行观察及标本的采集,共获标本149号,隶属1目7纲12科14属24种。经群落多样性分析,紫烟洞蜘蛛群落多样性、最大多样性、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指数最高的分别为有光带(1.783 0)、有光带(2.890 3)、有光带(3.397 3)、黑暗带(0.350 6)、弱光带(0.928 4)。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环境因子对紫烟洞蜘蛛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和洞穴内CO2的浓度是影响蜘蛛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对贵州省赤水市白杨坪1号洞和7号洞的脊索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标本871号,经鉴定并统计,隶属于20科25种。其中白杨坪1号洞共获标本363号,隶属于3门6纲12目18科22种,白杨坪7号洞共获标本508号,隶属于3门7纲13目20科25种。对两个洞穴内动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群落B(2.4441)和群落E(2.4326),最低的是群落A(1.8759);分布在两个洞穴相同光带间的动物群落相似性最高;各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省都匀市小围寨尧林2号洞进行洞穴动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与分析,共采集洞穴动物标本1 191号,隶属于4门10纲18目29科32种。经比较各光带群落的相似性,发现相邻两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高,各群落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119 2(B-C)、0.069 6(A-B)、0.018 4(A-C);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温度和动物群落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性指数为1,与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0.997),均匀度与优势度呈负相关(-0.997);经欧氏距离进一步分析,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汞含量欧氏距离指数最小(0.712),表明二者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狮子洞与太阳沟1号洞内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罗甸狮子洞和赤水太阳沟1号洞内洞穴动物进行了调查和采集,共获标本500余号,隶属3门6纲24目45科58属。并对两洞内的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太阳沟1号洞的动物群落结构比狮子洞的复杂、多样性指数均高于狮子洞,并对这一差异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贵州姜家洞不同光带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共获标本233号,经鉴定分类共计27种,隶属3门6纲10目18科。研究了不同光带内洞穴动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姜家洞有光带中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从有光带到黑暗带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光带和黑暗带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362 8,而黑暗带和弱光带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963 1。并且对群落多样性与各项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姜家洞不同光带中各项环境因子的差异决定了群落结构的不同,洞穴中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也必然会引起其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贵州荔波洞穴蜘蛛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荔波的典型喀斯特洞穴的洞穴蜘蛛进行调查研究。2004年6~7月野外调查,对荔波县的玉屏镇、甲良镇、永康、翁昂等地的11个洞穴的进行了调查和标本的采集,对部分环境因子在夏、冬两季的变化分别进行了测量和记录.计算出不同洞穴内蜘蛛的多样性、优势度、相似性和丰富度指数,其中甲良洞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3.377)、多样性指数最高(1.991)、最大多样性指数最高(2.773),水拔洞均匀度指数最高(0.981)、优势度指数最高(0.348)、其余指数最低。此外,还研究了各光带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洞穴面积与蜘蛛种数的关系、真洞穴蜘蛛和非真洞穴蜘蛛步足和体长测量数据的比较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岩头2号洞内的斑灶马、蜘蛛、螺类、两栖类、鱼类、虾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标本采集,共获标本1724号,经初步鉴定隶属于3门6纲13目29科46种。同时,测定了所采集的水样、土样及6类受测动物体内重金属Fe、Mn、Cu、Cd、Pb、Hg、As的含量,计算了水、土样中重金属在动物体内的富集系数。并对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环境中的土壤、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做了相关性及欧氏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动物类群之间的相关性来看,斑灶马与虾类、蜘蛛与鱼类、螺类与两栖类的相关性较显著;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方面,斑灶马、螺类、两栖类、鱼类、虾类与水的相关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贵州省惠水县的龙洞、牛洞、龙潭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特征,并且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洞穴部分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同时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学指数对洞穴水质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夏、冬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9种,隶属4门5纲10目31科,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洞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在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冬季,在空间上表现为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生物量则无明显时空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沉积物有机质和浊度,冬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总氮和水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及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amily-Level Biotic Index,FBI) 3种生物指数评价洞穴水质状况有差异,FBI的评价结果与洞穴的实际水质情况更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