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对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进行了时程法地震反应分析,分析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响应,并同未设连接体的双塔结构的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增设连接体后双塔的扭转振型更加丰富,且运动和变形得到了统一和协调.  相似文献   

2.
郑培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1):7707-7710
相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由于连体的存在使得原来独立振动的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出现连接体部分受力复杂、扭转振动变形大等现象。连体结构中,连体的位置直接影响到连体对主体结构所起的连接作用,从而影响结构整体地震响应性能。分析连体在两塔之间的传力机理和计算模型。结合一个实际工程,得出连体位置改变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并得出相关结论以供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双塔楼连体结构中的连接体使得原来彼此独立的单体变成了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建立一对称双塔楼连体结构的空间模型,然后通过变化连体的位置和刚度,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进行地震反应的线性时程分析,研究连体对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顶层位移、基底剪力的影响,最后比较分析结果得出连体最优的位置及刚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架空连体结构受力特点,将连体结构的串并联质点系层模型采用"等效分解"的新思路分解为单体和连接体两部分.运用林家浩提出的虚拟激励法,求出单体在连体位置的自谱值,以单体的自谱响应作为连接体多点完全相干的平稳随机激励,得出在平稳随机响应下连体位移响应方差的解析表达式,对连接体在不同连接刚度、阻尼作用下的位移方差响应进行详细讨论,发现连体刚度、阻尼变化对连接体位移响应方差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高层大跨度连体结构的连体部分进行了结构选型分析,比较了空腹式、上承式、下承式和斜拉式等四种桁架布置形式的连体竖向刚度和结构竖向规则性,研究了上述四种连体结构布置形式下的构件内力分布和楼板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斜拉式桁架具备较好的竖向刚度,结构竖向规则性较优,且构件内力和楼板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对高层连体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连接体的竖向地震响应较大,在高烈度场地必须重视其对连体受力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大底盘对称双塔连体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大底盘对称双塔结构两塔楼的相互影响很小,连体结构及其连接体位置变化对大底盘等高双塔结构的动力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某实际工程为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通过算例来分析比较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连接体不同的支承形式、不同的结构型式对连体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连接方案及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8.
陈震  李杰 《江西科学》2012,30(3):343-347
对一单轴对称框架结构,通过刚接、铰接以及连接体位置2种不同的隔震消能部件设置方式共4种连接方案,采用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FNA),沿结构X、Y方向输入EI-Centro波,研究连体框架结构在连接方式变化时,结构抗震性能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连接体位置引入隔震消能部件能大幅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其中在连接体端部设置双向橡胶隔震支座与阻尼器的"柔性"连接,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选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计算分析模型和算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双塔框架两层连体结构和双塔框架单层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连体层数下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型式,连体结构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对该类结构动力特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使用新一代结构分析设计系统MIDAS Building对该类结构算例进行建模分析。变换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连体连接方式,应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连接方式下的该类结构的动力特性,为该类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泉州电信综合楼结构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面与竖向布置不均匀的泉州电信综合楼属特别不规则建筑,有必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的判断及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文中介绍了结构弹塑性分析法并采用空间弹塑性推覆模型,对泉州电信综合大楼结构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变形满足规范的应小于1/800的规定,但对个别连梁和角柱进入塑性屈服阶段等薄弱部分的设计应加强;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变形满足规范的应小于1/50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改造后的具体功能要求,结合改造前的实际情况和可靠性鉴定报告,同时考虑相关规范的规定,对该工程进行了全面的地震作用组合的分析计算和验算,依据计算结果对原结构进行了改造设计和相应构件的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靠度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结构不同功能失效时损失情况不同这一事实,遵循抗震设计规范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提出了基于不同功能要求的可靠度优化设计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可以在概念意义上合理改善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超限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如何评估和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是众多结构抗震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某超限高层办公楼采用静力弹塑性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超高层结构,由于高阶振型的影响显著,push—over方法中荷载的加载方式等需进一步研究,以使其分析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即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由结构初始状态逐步积分直至地震作用结束,能够计算结构构件在每个地震波记录时刻的地震反应。尽管这种分析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某超限高层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对指导设计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多层钢筋混凝土工业厂房在加固前后以及火灾前后的抗震性能变化情况,围绕火灾后多层工业厂房的加固设计和抗震性能分析展开研究.首先,建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后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随后,介绍某多层工业厂房结构特点和火灾后结构损伤情况,据此综合利用增大截面、粘贴钢板和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加固设计;进而,建立了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结构动力特性和弹性地震响应分析;最后,进行了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探究了火灾前、后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和加固措施对火灾后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并探讨了不同地震动特性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后,整体结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火灾前,层间位移角最大增加了143%,且不同楼层层间位移角的增大幅度与楼层受火情况密切相关;近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大于远场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可达远场地震作用的2.71倍;所提出的加固方案有效提升了结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减少115.7%.研究成果可为多层工业厂房火灾安全性评估和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同时选取平板网架的高度、网格数及杆件截面作为设计变量,以网架的总造价最低为目标函数,按新规范要求对网架的外形及杆件的截面进行综合优化设计,并考虑了竖向及水平地震作用,提出了网架抗震设计的建议。内力分析采用空间析架位移法,优化方法采用直接搜索法和准则法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化方法。并编制了SP-COD(FORTRAN77)程序,在Sun75 GX工作站上实现。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定量地评估了隔层桁架式立体停车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分析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过程、倒塌机理,对结构在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抗地震倒塌能力进行了对比,并比较了不同层数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及安全储备系数.结果表明,该类型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地震倒塌性能,底层是结构抗倒塌薄弱层;随结构层数的增加倒塌概率增大、抗震能力减弱,但抗倒塌安全储备系数并不是随结构层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建议针对该类型立体停车结构的设计可以考虑突破现行建筑结构规范高宽比的限值.  相似文献   

18.
对于国内首个平立面不规则并设置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复杂方钢管混凝土高层建筑,首先采用框架支撑体系有效解决了扭转效应,然后讨论了阻尼器的选型、布置位置和数量,采用ETABS软件建模,由大量对比计算确定了阻尼器的设计参数,通过不同加速度峰值和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获得了结构从小震到大震下的位移、层剪力等动力响应,与无控结构相比,得到了粘滞阻尼器的耗能减震效果,总结评价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给出了设计建议.最后与振动台试验结果作对比.相关研究结论可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构动力分析显式积分并行算法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布式并行计算机环境下开展有限元并行算法研究是计算力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基于区域分裂法,提出了结构动力分析两种形式的显式积分法的并行算法及步骤;同时,在用Transputer组成的分布式MIMD并行计算机上,采用3L并行Fortran编写了计算程序,并将其移植到串并行混合有限元分析软件PFEM中;最后,通过对三维空间钢架结构的实际分析,不仅验证了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正确性,而且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高的并行效率。当2个和3个CPU工作时,并行效率分别为0.8和0.7。  相似文献   

20.
结构的鞭梢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探讨了结构产生鞭梢效应的原因,发现当突出物的基本频率与整体结构的固有频率相同或近似,并与地面扰频相接近时,最易发生鞭梢效应,通过适当调整结构的刚度或质量分布使突出物的频率与整体结构的频率的差值增大,可减少鞭梢效应的影响,从而为结构设计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