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全面介绍了山基掩星观测气象应用试验的立项背景、技术内容、主要指标、技术创新点和应用情况。山基掩星探测试验对接收机、天线和资料采样率及反演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填补了我国在山基掩星研究和应用的空白,并将这一资料应用到天气分析预报、数值模式和气象、气候应用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2):31-31
大气化学成分观测主要有像底垂直观测、掩星观测和临边观测3种模式。相对而言,临边观测在保证一定地面覆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其垂直分辨率。  相似文献   

3.
调研了通过掩星材料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收集并核查了中国古代34条最长计时单位为"夜"的计时月掩行星资料的日期和天象。通过与现代天文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1)32条资料的确发生了掩星,占94%;(2)43%记作某"夜"的掩星实发生于次日晨;(3)资料中计时的平均长度为6.9小时,32条发生掩星资料的测时误差范围在0.04—5.74小时间,平均为1.8小时,月球与行星的最小角距范围在0.°02—0.°92,平均为0.°21;(4)古历建寅但存少数失闰和推步误差;(5)利用该资料做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研究时,应考察其计时精度,择优取材。  相似文献   

4.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开元占经》中所保留的《石氏星经》数据的观测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利用三种方法进行的推算表明,它们可能是在西汉初到元封年间(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期间观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5.
在搜集尽可能完备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实物信息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梳理明、清月晷和星晷的结构为主线,辅以复制模型和模拟观测等手段,对明、清月晷和星晷的结构和用法做一全面的分析考证,对晷盘上各种刻度的划分、起始位置、走向也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辨正。月晷可分为"早型"、"晚型"两类,星晷分为"地盘固定型"、"全动型"两类,操作方式差别都很大。通过模拟观测,发现月晷的测时误差较大,而星晷的误差较小;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观测,发现故宫养性殿前清代石质日月晷的某些刻度是错误的。根据研究结论还提出了月晷、星晷的复制推荐。  相似文献   

6.
唐籍所载星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星表的观测年代。该文考查了历代星官组织规模的发展过程,以及唐籍中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星度数据的演变及其相关的记载,发现《开元占经》所载二十八宿星度是当时的观测结果,认为应将“石氏”星表的观测视为唐代早期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成就。该文还对以往流行的用岁差原理结合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推算“石氏”星表观测年代的研究方法作了检验,并讨论了其所以不可靠的原因。文中对唐宋星表观测误差分组现象也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定位星是我国早期砂模铸造的重要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对南朝刘宋时期古钱币的研究,发现一个特异的现象──“定位星”。经过排比分析,认为定位星是为解决砂模铸造中母钱的定位而专门设置的一道工艺措施。研究“定位星”现象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砂模铸造的历史,特别是早期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磁星是一类周期性爆发剧烈辐射的致密星体,它是恒星死亡后留下的残骸,其中一些是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近日,利用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和其他数颗卫星开展的一项观测结果显示,磁星可能要比原先设想中的更加多样化,并且在数量上也更为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P2512号中的《三家星经》缺漏了8座星官,并有一些讹误,依《开元占经》补齐这8座星官后仍缺1星。潘鼐和邓文宽依晋、隋两书《天文志》将其中的天将军列为12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补足了这所缺的1星。受其所缺的1星应在所缺漏的8座星官中的思路的启迪,依《开元占经》中的夹注及按语、日本若杉家本《三家星官簿赞》、朝鲜《天象列次分野之图》等多种文献列文昌为7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仍列天将军为11星而补足了所缺的1星。此外,神宫1星是在《三家星经》之后出现在天文星占典籍中的,应视为中国传统星官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0.
唐籍所载星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星表的观测年代。该文考查了历代星官组织规模的发展过程,以及唐籍中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星度数据的演变及其相关的记载,发现《开元占经》所载二十八宿星度是当时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CBERS一02),是继01星之后的又一颗对地观测卫星(到目前为止已成功运行2年),02星是地球资源卫星大家庭中一名重要成员。它的成功运行,不仅为我国,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新的地球信息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河北省土地沙化、矿山环境、土地利用监测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认为《洪范传》古度和夏侯灶墓圆盘古度是古距度系统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古距度。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实证的方法,证明了古颛顼历、秦历《五星占》的行星观测使用的都是古距度,它的距星与传统距度的距星有巨大差别,提出只有在搞清古代天象观测使用何种距度和距星坐标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计算其观测年代的论点。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开发了可用于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开环差分测速观测技术和设备,并首次应用于嫦娥-1绕月探测中。测轨观测验证的结果表明,差分观测可以很好地消除开环观测中上行站的系统频率漂移问题。该技术也可以用于太阳系中更遥远天体的探测,如在中俄联合火星探测中对YH-1探测器的差分单程测轨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从恒星分野的本义出发,探讨了中国十二次和二十八宿星名含义的本义,并对它们作出系统的解释,指出古代星占家对以上星名含义的解释有许多不正确之处,并由此证实中国星占术的唯心本质以及中国星名和星座知识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捌《圣经》中的记载,来自东方的三位博士是在“伯利恒之星”的指引下才找到了耶稣出生的马槽。当时,这颗神秘的天体沿着天际从东方一直向西方移动,并最终停在了藏有新生耶稣的山洞上方。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文学家们在“伯利恒之星”是否存在以及如果其真的存在,那么其到底是怎样一颗天体一直争论不休。但在最近数十年中,科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基本形成了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16.
林寒 《科学大观园》2010,(11):40-40
据英国《简氏火箭与导弹》杂志报道,在日本种子岛航天基地,日本首次尝试“一箭多星”的复杂卫星发射技术。有军事专家担心,这可能是日本“部件式导弹发展”路线的重要技术标志之一,其意义在于吹响日本进一步掌握远程导弹分导式弹头技术和战时快速发射卫星技术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7.
直尺和牵星板分别是古代中国与阿拉伯航海活动中,利用观测方位星高度的方式,实现等纬度航行的典型工具。长期以来,关于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方式、计量单位和技术来源,存在多种不同观点。文章辨析了其中一些具体问题,认为1974年泉州南宋海船上出土的被称为"量天尺"的竹尺并非专用导航工具,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古代航海中存在原创的专用天文导航工具和独立的计量单位。关于直尺和牵星板作为导航工具的使用方式,文章认为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记录星辰高度而非计算地理纬度。这两种工具的技术原理分别体现了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不同科技传统,也体现了区域差异对实用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代石氏星官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文首次利用傅里叶分析法对《石氏星经》星表的观测年代进行了研究,认为星表观测年代为公元前78年。并在此基础上复原了汉代的石氏星官,为进一步研究汉代星空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家将“蟹状星云”看成是宇宙中最稳定的高能辐射源之一。一直以来“蟹状星云”的辐射都非常稳定,以至于天文学家将其作为一种标准来测量宇宙其他能量源的辐射。1054年,人类酋‘次对这个6500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炸残留进行了观测记载。但不久前科学家们通过两架太空望远镜观测到“蟹状星云”正在猛烈爆发伽马射线,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震惊不己。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认为,距离地球大约93光年的英仙座的一颗名为"恶魔之星"(英仙座β)天体是一对食双星,大约每3天就会出现视星等的变化。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其标志着希腊神话女妖梅杜莎的眼睛,之所以被称为恶魔之星是因为该天体古怪的行为。我们依靠现代天文学才发现了英仙座奇怪双星的不可思议行为,然而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对这颗恒星颇为了解,自17世纪以来,英仙座β星的奇异光变被科学家进行系统性的观察。1783年,一位名叫约翰·古德利克的业余天文学家在与伦敦皇家学会的通信中提到了英仙座β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