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等5类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GIS技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的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根据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中应该大力开展山区植树造林,并加强耕地和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还林,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1 土地资源经济效益评价的原则和指标选择土地资源评价,就其任务和方法而言,可分为土地质量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土地质量适宜性评价,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按地类分等定级,以便科学地确定地价,为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合理税收和指导生产布局提供依据.而土地资源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土地生态学和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息烽县为试点,首次以系统评价方式研究山区土地生态环境的土地质量与用途之间的匹配关系。以科学标准与价值标准综合判断为原则,因素限制相关分析为主要方法,确定土地质量对预定利用方式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提出某种用途的土地自然供给量和潜在适宜可供量。评价方式的特点:以定量自然评价为主,兼收经济评价之长;以土地生产率为综合评价指标,纯收入和土地生产潜力(农地)为辅助性评价指标;土地类型为评价单元,当前和潜在适宜性同步评价,一次评价可获得12幅内容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列图(不包括检索图)。方法易行,评价准确,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其过程一般包括选取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多因素乘权叠加即多因素综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简洁,直观,易操作和快速等特点。运用GIS工具,对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国各省、地(市)、县正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然而,由于土地评价的分类系统较多、评定方法繁琐,给规划工作者带来许多困难. 从国内看,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大体有三种:一是全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适用于大区域的评价,如全国、省级评价.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适宜性评价系统.三是国家土地管理局在上述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中拟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本系统采用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土地限制型三级分类,与上述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 rcM 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黔中区域开发,把土地开发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宏观区域定位,再从地段要素判断选择土地用途和利用结构;2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经营管理和改良研究;3对土地用途后果的经济及社会分析。着重探讨选择用地的自然条件要素,分别对建设用地选择产生影响的区域性要素和地段性要素进行探讨,力求寻找这些要素的分级指标和可操作性。提出需要对土地用途的类型进行划分后,才能分门别类地评判地块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等级。建议采用地块需要施加工程所需投入作为用地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模糊聚类分析是依据客观事物间的特征、亲疏程度和相似性,通过建立模糊等价关系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数学方法。文章针对泸定县的14个复垦区的土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运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条件。本文根据侯马土地资源的实际,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全面反映出该市土地资源适宜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平台,构建与海口市美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体系,选取区位、交通、资源等5个方面的评价因子,对美兰区共享农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最后分值,将建设用地划分为适宜发展区、较适宜发展区和不适宜发展区,研究结果表明,美兰区共享农庄适宜性最高区域大多位于灵山镇、演丰镇等地区,不适宜区域大多位于滨海、滨湖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进一步丰富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为美兰区共享农庄的合理选址规划、科学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融水苗族自治县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为例,在概述了土地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评价方法与过程,并简要介绍了面积量算、汇总和编制土地适宜性评价图的方法,最后说明评价结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可为广西县(市)级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对和林格尔县未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和方法,分别对各种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此为依据,计算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等级,将和林格尔县的13个乡镇划分为较符合实际的3个潜力区等级,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阐述土地适宜性多用途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并以福建省将东县的有关数据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广东五华县华城镇规划到2000年需要将约5km2农业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为了确定城镇发展用地的范围,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指标评价(multi-criteriaevaluation,MCE)方法计算土地利用转变的适宜性.对各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向包括居住、商业和工业等主要城镇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适宜性采用多种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将各评价模型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标制图,最后通过对各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确定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首先利用MAPGIS和ARCVIEW进行图层信息采集(数字化),建立区域图形库的同时,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因素权重,并建立GIS系统管理下的各图层(评价因素)空间属性信息数据库,接着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最小评价单元,最后利用累加求和模型计算评价单元的分值并划分适宜等级。对城口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GIS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其方法切实可行,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县域全域范围内土地多用途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嘉禾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评价出嘉禾县县域最适宜的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生态林业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农林复合用地和农城复合用地,评价结果为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以贵州省安顺镇宁县丁旗镇为例,就丁旗镇土地开发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实地采取土样并实验测试,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综合应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综合喀斯特岩溶山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层较薄、基岩裸露率较高和"水文二元结构"等特殊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得出相应有效地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平台可有效地对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适宜等级进行评定。研究结论: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对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具指导意义,为土地开发项目区域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促进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贵阳市为例,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11个评价因子,通过Delphi法确定因子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因子权重,对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适宜用地(含建成区)占市域面积4.62%,较适宜用地占19.99%,一般不适宜用地占23.25%,较不适宜用地占23.74%,最不适宜用地占17.71%,不可用地占10.69%。根据评价结果,为不同等级的用地类型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为保护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对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后的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利用GIS技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评价数据结果和土地整理区域的适宜性评价数据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数据叠加后得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区域适宜性结果。研究结论:通过初步探索,叠加生物多样性评价因子与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