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2013年德国为实施新一轮的制造业创新与改革,巩固德国在世界上制造强国的地位,提出“工业4.0”的战略。2015年,我国为实现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该战略指出要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引向高端制造业。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企业该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同看法。基于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指导策略的目的,文章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的相关文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工具Gephi和文本挖掘对文献进行相关分析,总结出目前众多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结论,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4.0背景下,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成为当代制造业和现代工业的核心.文章系统研究了无锡产业规划及工业4.0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点,提出德国工业4.0对无锡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若干启示,包括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变,拓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调整中小企业政策思路等.  相似文献   

3.
刘琳 《创新科技》2012,(6):10-10
<正>有人说,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其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趋于活跃。在其销售产品中,新产品的比重已远超过大企业。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德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欧洲重建基金、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计划、东部创新能力计划、创新代金券和数字德国2015计划。  相似文献   

4.
韦仁 《科技智囊》2014,(9):40-43
<正>从"耻辱标签"到"万场之厂",再到"回归制造业","德国制造"总能适时崛起,帮助德国摆脱困境。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没有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却在100多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60多年里,德国人凭着自身严谨的态度,创造出了无数在全球领先的制造品牌。"德国制造"的核心理念是制造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双高产品"。在德国,房地产等行业远不是暴利行业,制造业才是大多数德国人向往的行业,众多的企业安心从事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制造。  相似文献   

5.
<正>工业4.0的提出:在危机中找转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扩散及与工业融合发展,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广泛研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纷纷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2009-2012年期间,欧洲各国深陷债务危机,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依然坚挺。德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其基础产业——制造业。对于德国而言,制造业是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增长的不可或缺因素。基于这一国情,在世界快速发展的浪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等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此,德国经济学家拉尔贝教授认为,这不会改变中国的世界制造大国地位。“中国制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百年前“德国制造”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十分相拟,借鉴德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提升,应是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时下,中国企业已经积蓄了从“制造”向品牌高端创新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打造出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管理、营销模式、服务与文化等六大支撑优势,  相似文献   

7.
成果简介 本项目根据我国公路客车制造业技术更新的需要,借鉴德国先进经验,采用数控技术和无模压弯原理设计制造,是公路客车生产的关键设备。可弯方管和矩形管,价格仅为德国产品的1/7。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领先的国家之一,在若干制造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制造创新网络中创新机构的布局体现了美国在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战略思考。研究其制造创新机构的主要趋向,对于把握未来我国和天津市制造业的主要竞争领域具有战略意义和借鉴价值。为此研究了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主要制造创新机构的技术领域,并对天津制造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德国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琦 《安徽科技》2004,(4):40-41
在德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目前已发展到330多万家.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中小企业占45%,财税收入占50%以上,并创造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由此不难看出,中小企业为德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德国联邦政府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推动自由竞争、巩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政策目标,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有许多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德国,超级跨国大企业名闻遐迩,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敢与大企业相比敌,中小企业已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中小企业的产品要占到德国产品的70%至90%的市场份额,德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他们创造的,他们创造了全部德国利税的50%,唐佣了全部职工的三分之二以上,培训了全部学员工的80%,占整个国民经济总值的40%,在金融风波欧元动荡期间仍保持稳定发展,新建企业超过破产企业,中小企业对德国  相似文献   

11.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和科技强国,"德国制造"一向以高品质、高科技含量著称,这些都与其独树一帜科研机构布局体系密不可分。在详细介绍德国科研机构布局体系的基础上,分析联邦德国境内主要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界等有关机构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并提出对我国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工业4.0”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提出,是指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化之后,制造业迎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继德国之后,各国争相呼应,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争夺全球新工业革命标准的有力号角.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纷纷发出“中国制造”威胁论的言论,声称中国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世界工厂”这顶“桂冠”是否正在转给中国呢?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是在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还是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泥潭之中,德国经济的表现都可以用抢眼二字形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国内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与"工业4.0"战略的纵深推进。"工业4.0"概念诞生于德国并非偶然。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占据全球信息技术的显著地位。德国提出并推动"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打造智能制造的新标准,稳固全球制造业的龙头地位。包括西门子、菲尼克斯电气、倍福和库卡机器人等在内的多家德国企业都在"工业4.0"时代全速前进,抢占行业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众 《世界博览》2012,(16):50-52
今年上半年存德国竞标韵,德国太阳能巨头SolarWorld以0.59欧元/瓦DDU(即未完税交货)的低价打败了三家来自中国的企业。“0.59DDU?我可以说脏话么?”一位业肉人士存获知此消息时说。他认为。真正的德国制造不可能这么便宜,“SolarWorld的诚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财经剪贴     
朱镕基获得“欧洲中小企业奖”12月7日,德国中小企业联盟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举行仪式,授予朱镕基“欧洲中小企业奖”。欧洲中小企业奖每五年颁发一次,由欧洲中小企业联盟穴EUMN雪和德国中小企业联盟评审委员会确定受奖人。该奖项规定,受奖人应当对欧洲中小企业联盟的发展做出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德国"工业4.0"在制造业掀起新的制高点,海峡两岸智能制造的主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研究两岸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政策支持,对两岸智能制造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两岸合作创新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阻碍因素。为促进两岸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提出了打造智能制造平台、建立共同标准和创新合作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5年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当天的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经历了近3年时间制定而成的这份规划,被视为“用三个10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总理说,我们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丝毫不能  相似文献   

19.
1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步入“制造大国”行列,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国制造业  相似文献   

20.
博洛尼亚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国职前教师教育积极参与这场质量建设活动。从源头的教师教育总体标准、专业能力标准、实习能力标准、教师教育能力倾向测试到出口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以及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专业认证、教学质量契约行动、非官方专业机构评估、社会舆论监督等措施,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已经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多元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