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震英教授《诗意的聚凝——姚贾诗派研究》是唐代诗歌流派乃至古典诗歌流派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具有学术研究的范式意义。著作第一次提出姚贾诗派的概念并论证了其成员组成及发展历程,重建了中晚唐诗坛格局;书中采取动态的方式演绎诗歌流派的发展历程,打破了传统文学流派中以宏观论述结合作家作品为中心的静态写作模式;该著作从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实际出发审视文学流派,对文学流派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学理层面的现代解释,彰显出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已在自觉建构古典诗歌流派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游记文学发展史的视角 ,就唐代游记文学的演化历程与内在精神展开探讨 ,由此看出 ,唐代是中国游记文学的成熟期。古文运动的兴起与诗性精神的浸润共同推动着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 ,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内在价值取向。从元结的前奏到柳宗元的高潮 ,以及与此相辉映的中晚唐游记创作 ,共同奠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3.
兰芳 《科技信息》2009,(30):I0254-I0255
张祜字"承吉",是中晚唐之交一位著名的处士诗人,他创作的乐舞诗数量在唐代诗人中为最多,诗人善用妙笔从多侧面、多角度再现了唐代乐舞文化,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人提供了考察唐代乐舞艺术的文化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学界从各个角度对唐代西域文学展开研究,以前未被重视的文人作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唐代西域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20世纪唐代西域文学研究相比,近10多年以来的研究者善于利用和借鉴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挖掘出唐代西域文学新的文化内涵,加大了对唐代西域文学系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研究,出现了一批颇具成就的系列性研究成果。文章从唐代边塞诗中的西域研究、唐诗与西域文化、唐诗与西域地理、唐五代边塞词等几个方面对其成就做了回顾;同时,新世纪唐代西域文学研究也存有明显的不足与遗憾,如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也是下阶段唐代西域文学研究亟待改观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对初唐文学的批评直接关系到对整个唐代乃至我国中、近古文学的倾向认定,王勃和陈子昂是初唐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了解他们文学主张的异同,对认识随时代更迭而冲突交融的我国文学流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之盛始于唐代,唐代文学之盛始于盛唐,盛唐之盛始于张九龄。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张九龄不但是“首创清澹之派”的著名诗人,而且还是“开李、杜之先”的一代文宗。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全面把握唐代文学的走向及其文化精神,深入研究张九龄及文学创作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关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文学课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目标而开设的。其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却境遇尴尬。怎样激发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焕发文学课的魅力是文学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这样一个文学流派怎样在拉美文坛上找到适宜其生成发展的土壤并登峰造极,它的产生与当时的拉丁美洲现实、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本文试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讨论了本世纪英美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通过归纳与分析,文章认为本世纪英美文学创作在继承发展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传统的同时,在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不同于以前传统的特色.文章从文学主题、形式、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流派等几方面论述了本世纪英美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地域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切入点。文化地理学认为作者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阐释地域空间,从而表达主观的地区经验,以此宣告自身的地域身份意识与归属感。诗人对特定地理空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诗歌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面对同样的齐鲁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诗人因性格气质和人生境遇不同,在诗歌中建构的齐鲁地理文化空间呈现出多样性。此外,不同群体对齐鲁地理文化空间的感受和书写也呈现出差异性。齐鲁本地诗人重在书写乡村生活的衰败和皈依之情;而外来诗人常以“他者”眼光关注齐鲁壮美的自然地理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分子的角色自期。文学的文化研究之合法性在于文学和文化都关注人性的完整性、丰富性。而这正是文学的基点。文学的文化研究也要考虑文学研究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唐代制度的限定、都市生活风貌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等文化背景入手,分析了晚唐庶族文人所书写的“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情绪的历史”,从文学的主体精神、文人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对现实的批评选择等方面,论述了晚唐文学的基本走向,肯定了“晚唐风情”的客观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六朝文人的群体自觉与文学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士大夫阶层群体自觉的历程上,第一次给文学艺术带来一代新风的是曹魏时期的邺下文人集团。沿着建安文人开辟的文学自觉道路,两晋南朝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相对而言,其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不如建安、正始时期强烈,但煽扬一代诗风、呼唤新的文学观念,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第一次从纯艺术的角度考察文艺的自身规律,使中古文坛异彩纷呈,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综合研究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可以得出结论;(1)知识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变化,往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的为直接的动因,(2)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能否提出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文学主张,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学批语,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吸收,相互尊重,完全发挥艺术个性;(3)官方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权威能否在文学领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越超政治关系,与文人阶层建立起情感基础,以艺术上的“知音”团结他们,充分照顾他们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15.
唐代发达的交通为唐代文人提供了文学作品传播的多种途径,他们通过邮递、便寄、遣使等方式传递诗文。这些方式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作家影响的扩大,也促使文学内容浅俗化,风格俗艳化。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唐代民族关系是中国民族史上荣耀的时期,但相比其他时段,唐代民族文学却并没有一种主体性的地位,相关研究也处于极不相称的状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滞后,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文学史料的匮乏。就前者而言,解决的一个途径是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持一种“了解之同情”来对待唐代的民族文学现象,向着内部开掘;就后者而言,充分运用新史料,开拓民族文学的外围空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地府判官形象的演变,认为它发轫于唐,盛于唐后,随时代递变呈现出文学的演绎特征。唐代文学家模仿人间官职将判官形象移入冥界官制之中,赋予判官佛教化与中土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为文学绘就了特殊的人物图谱。随着冥界观念的成熟与世俗信仰的普及,判官形象渗入多种文学体裁中,日益丰富多彩。后代文学中的判官走向神坛,寄托了士庶的人生期望与运势憧憬,体现出神谱化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创作之独特,源于其采用现实人事和梦两相混合的创作方法。沈氏创作或隐或显地将自己不同时期的现实境遇及其在心灵深处的投射组织进文学叙事,从而构成其文学叙事隐含的内在意蕴。因此,只有洞悉其现实人事境遇和心灵深处投射的真实本义,才可能有更接近对沈从文作品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高姗 《科技信息》2011,(18):I0130-I0130
本文以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以文化为背景理解和研究日本文学。以实际经验为原点展开叙述,再引出理论研究的命题进行讨论,以一层层递进的方式得出结论。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认识了解文学要以认识了解文化为前提。在文化视野下认识文学、把握文学、研究文学,才能更好地对文学特性进行本源性解读,认识到日本文学是日本最根本的民族文化所孕育出的艺术,进而明确日本文学的本质和特点。这不仅对学习日本文学很重要,甚至对日本文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