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实乃审美静观的极致。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是一种“于静中得之”的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而审美主体则完全沉入于对象之中,呈现出一种非自觉的状态;陶潜培养“无我之境”的独特功夫,是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上不断地加以锻炼培养,颇富生活情趣,而不像庄子那样静做书斋,枯燥死寂。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实是“有我之境”,其实,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对意境分类的角度不同。叶朗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割裂了意境中情感和意象的关系,其实是叶朗误读了叔本华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无我之境”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我”,在“无我”“有我”的背后总是有一个“我”——诗人的自我意识存在;诗人的自我意识分为理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自我意识两种;而且在具体的条件下,二者总是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这两种自我意识由冲突到平衡而最终谁占主导地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6.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作不应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元四家”中的倪元林,其作品存世最多,他的作品也有早期、中期和后期之分,相应反映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忘我之境”的艺术特色,为元代绘画和中国古代绘画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艺术创作不应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元四家”中的倪元林,其作品存世最多,他的作品也有早期、中期和后期之分,相应反映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忘我之境”的艺术特色,为元代绘画和中国古代绘画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理论思考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境”、“象”为主要思考方向的唐代,一是从宋代到清代以“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意境。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话语表述以及相联系的内在思维有显在的差异,同时,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又呈某种可然性。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更不应仅仅用研究思想的方法研究之,它同时还应是审美的。以审美视界观照之,则“情”“空”既是结构性的,又是解构性的,它存在三个层次的意义,并实现着小说以假写真、借奇赋笔、真假互见、奇而不幻的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14.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中孚”卦二爻爻辞为:“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日:“靡,共也。”王弼注:“……故日我有好爵,与物散之。”孙星衍《周易集解》引干宝日:“靡,散也。”其中虞翻释“靡”为“共”,属随文注释之类,不可取,因为从“靡”的词义系统中无由引申出“共”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主要包括理解修辞论和表达修辞论两个方面。重点探讨前者中的以下部分:第一,“阐释之循环”说,主张对文本的理解要做到: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以及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的双向循环。第二,“考辞之终始”说,主张依据全句和上下文语境解释词义,依据上下文判断句型和结构。第三,“活参”说,论理解是听读者创造性参与的过程,提倡以“活”的精神理解诗义。  相似文献   

17.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这是我上《认识分数》这一公开课的一段教学经历。着手设计此节课时,我首先思考:如何创设一个富有创意的引入情境,作为我这节课的别开生面的良好开端?我思索着:知识镶嵌在情境中,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我一直琢磨着……午后一踏进教室就听到教室的广播里传来了嘹亮的雷锋之歌,心中一阵窃喜,随之出现我的第一次情境引入.  相似文献   

20.
王海钦 《科技信息》2009,(27):196-196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异族统治的时代。统治阶级对汉族的压迫,对知识分子的漠视,使整个社会都处于矛盾的洪流中,这些都给文化艺术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绘画从“无我之境”转到“有我之境”;由“以物观物”到“以我观物”,也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使绘画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绪表达方式:借绘画的形式抒胸中之气、发心中之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