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礼”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儒家“礼”思想包括礼与仁、礼与义、礼与法、礼与乐、礼与和五对范畴。“礼”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完全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教化制度 ,对我们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荀子承继孔子,他深入地探讨了礼的起源,在发生学上完善了孔子礼学思想;荀子“援法入礼”,以礼“合群制分”的思想使礼在社会功能上更加扩大化;荀子以礼“正名”的思想完善了孔子礼学中的正名理论;其以礼节欲的义利观发展了孔子礼学中的义利之辩。荀子以礼为道德之极,全面推进了孔子礼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春秋决狱"曾在中国法制史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它通过以礼司法的契入点和以礼统法的立法指导以及对以礼注律的推动,最终达到了以礼入法、礼法融合的目的。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分析,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汉代在我国法律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克服了法家立法和执法思想中的一些偏颇,大量地引入儒家思想,将礼的文化传统和法的文化创造相榫接,引礼入法,实现了“礼法并用”。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制定、施行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礼主刑辅”的法律特色。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法与社会、法与义务、法与礼三方面的论述,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法,特别是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法.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中国,法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法之正义价值亦从属于“礼”的规范.该从属性主要表现在以儒家的道德诉求为立法依据,以儒家典籍及其主导原则为断狱依据.其成因主要在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族群本位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品势基本型——太极二章动作结构特征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二章的动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本型内容充实;段内动作招式工整,结构具有对称性;段间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整体结构清晰完整,强调了跆拳道"礼始礼终"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品势基本型——太极一章动作结构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一章的动作结构进行分析,结论认为:本型内容充实;段内动作招式工整,结构具有对称性;段间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整体结构清晰完整,强调了跆拳道"礼始礼终"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法与社会、法与义务、法与礼三方面的论述,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法,特别是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三章的演武线、段内结构、段间结构、整体结构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本型内容充实;段内动作招式工整,结构具有对称性;段间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整体结构清晰完整,强调了跆拳道"礼始礼终"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乡饮酒礼乃大司徒所积极推行而深入民间的"十二教"之一,其旨在于教导百姓谦让不争的良好美德,对于大众生活之影响以及社会风气之凝塑都极为密切,故而本文特别以乡饮酒礼为对象,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此礼之主要过程,包含正礼、旅酬以及第二天的宾拜谢主人、主人慰劳司正等后续发展三部分,本文将以此三大过程为讨论范围,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本文之进行,首先论述为文之动机、目的与讨论之范围;其次,概述乡饮酒礼的四种类型与意义;再其次,则透过乡饮酒礼正礼中五步骤使用诗乐之情形,探讨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然后,则论述旅酬以及无算爵与乐的阶段,其所用之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继此之后,再讨论典礼后续余波部分的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最后,则提出乡饮酒的饮食之礼,藉由诗乐等文学艺术活动之熏陶,而达到催生礼乐社会之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礼文化的约束.先秦诸礼中,田狩礼、射礼、投壶礼是三项代表性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倾向在"礼"的影响下受到了排斥和压抑,呈现出非竞争性倾向.  相似文献   

13.
《诗》不是单纯的抒情文学作品,它与乐相和,辅礼而行,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周礼仪制度解体,诗、乐、舞分离,赋诗、引诗成为用诗的主要形式,《诗》开始逐渐背离周公的礼用设定。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看到《诗》游离于情、礼之间的特性,利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扩展礼的作用,把人的道德情感同礼做无缝链接,从而赋予《诗》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用《诗》来调节礼的外在仪典规范和内在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为宗周礼乐文化重新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4.
孙金玲 《科技资讯》2006,(20):179-179
诸子百家对礼学进行了研究和发掘,对礼的起源、本质等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经典的理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礼仪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关系是以平等相处、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经济文化政策略为放宽,政治统治高度集权,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地主阶级需要新的理论武器以维护其新的剥削关系和政治思想统治。宋学便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并成为两宋三百多年间及以后元、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关于法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二程和朱亮的学说中。程颐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o,"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选于天地之间"①。程预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①朱摄更明确地说:"礼字、法字、实理字","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把理运用到法上,他说:"礼者,天理之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李覯之思想非常宏富,而李觏其他方面成就往往为其思想成就所掩。《礼论》虽然只有一卷,却是李覯阅读经籍之后的参悟之文。李覯《礼论》中的核心思想是"礼","礼"之思想也是李覯经学、理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李覯所论之"礼"包括了"礼之本"、"礼之三支"、"礼之四别名"等几个方面。李覯"礼"之思想在现实社会仍有一定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继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1):101-105
西周时期的"德"不具有今天的道德之意,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作为一种法律形式,亦有三种表现形态,即"周礼"、"周族之礼""夷礼";加上普遍实用的刑法,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周法律的多元。然而其主要价值追求却是单一的,那就是对于"中和"的追求。这种法律多元与价值追求的紧密结合,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文明脉络中讲起“礼”,学界也许会想起英国的法哲学家哈特(Herbert Lionel Adol-phusHart)的名著《法的概念》。哈氏的著书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存在于社会现象中的法、强制以及道德之间的相互关联。他认为法的概念是第一规则(命令)与第二规则(道德)的结合。关于第二规则,哈氏举了进教堂要脱帽的例子。这使我想起了在传统中国,见到官员要层层下跪:服从自上而下的权力成了习俗。脱帽与下跪虽然同属礼法范畴,但其背后的精神却有自觉参与与内化服从的天壤之别。下跪是把人作为祭品的遗俗。张寿安所处理的“礼”包括礼制(典章、制度)、…  相似文献   

19.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现代化的特定的语境.只有以正确的态度与策略审视和对待过去,才能建构起法治现代化的大厦."礼"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锁钥,进行"礼"法关系的研究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荀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的很多治国思想都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的"隆礼重法"思想更是影响深远。荀子提出的"隆礼重法"思想,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又有利于通过法律调节,控制人们的行为,可见今天探讨荀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