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计算机犯罪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介绍了学术界存在的关于计算机犯罪定义的广义论、狭义论和折衷说,并提出了作用自己的见解;分析了计算机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和现实存在的六种犯罪形式;提出了如何从管理上、技术上和法制上防范计算机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趋势做出分析将有助于我国的立法、司法、刑事政策、犯罪预防以及犯罪学理论的构建。本文在探讨分析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趋势的视角和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率趋势、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的主体趋势、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类型趋势。  相似文献   

3.
犯罪场地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揭示犯罪场的内涵,探讨犯罪场的形成原理、犯罪场的空间结构、犯罪场的系统功能和犯罪场的分类.指出研究犯罪场的地理意义有3点:一是有利于认识犯罪规律,二是有利于控制犯罪场以达到终止犯罪的目的,三是有利于犯罪预防场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今,未成年人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及如何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现象 ,自二十世纪 70年代末 ,得到全党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二十世纪 80年代中期 ,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 ,根据青少年犯罪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本文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三个方面 ,就如何建立好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 ,控制“犯罪场”,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 ,将犯罪消灭于萌芽状态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菲利在著作《犯罪社会学》中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论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于犯罪原因的探讨进入了社会学领域,这对于犯罪学的发展来说是一次飞跃。我们需要通过在社会学视野中对犯罪原因的探讨进而对应地来分析我国的犯罪现状,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朱嘉法律思想属于伦理法律思想体系范畴。朱嘉认为“人欲”是犯罪的根源。以“人欲论”为核心,朱熹分析了产生犯罪的具体原因,即:气禀薄、德礼废坏、贫富不均、世道裹微、法不善和家教不良等。  相似文献   

8.
犯罪论体系就是依据犯罪成立的条件及其形态按照一定的顺序所组织的关于犯罪一般理论的有机整体,它是认定具体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理论系统。犯罪论体系因具有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界存在着众多理论与学说。随着贝林格构成要件理论的提出,在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基础宗旨的刑法当中,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成为成立犯罪的第一要件,因此,犯罪论体系也应当以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而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9.
文化冲突与犯罪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观念的各异,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与冲突,犯罪行为也成了文化冲突的一种副产品。本文结合当代转型中国的犯罪状况和文化冲突的表现,从根源上寻找犯罪的原因,并进而在整合文化冲突中,正视文化冲突与犯罪的相互关系,在多元文化形态中倡导积极主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析计算机信息系统领域的犯罪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犯罪的类型、特征,分析了计算机犯罪的主要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预防计算机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犯罪制图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犯罪制图是以犯罪空间论、犯罪地理学为理论依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处理与分析犯罪数据.并以可视化形式显示的一项警用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犯罪制图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情报分析工具.文章对中外犯罪制图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并为犯罪制图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毒品犯罪的司法适用中,应当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地位。为了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首先需要从观念上树立起保障人权的理念,不将毒品数量作为决定毒品犯罪死刑适用的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虑毒品犯罪案件的具体情节。对毒品犯罪适用财产刑,有助于消除毒品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经济基础,能够抑制行为人实施毒品犯罪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刑事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理州毒品犯罪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犯罪主体呈现出以农民、无业人员为主,以担任马仔角色的居多,且特殊主体涉毒情况突出等特点;犯罪方法以零星贩卖或运输毒品为主,多以贩养吸,且犯罪手段呈多样化、隐蔽化。毒品犯罪分子所处的社会弱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促使他们参与毒品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犯罪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犯罪预防技术、以便更好地保护社会治安.采用模糊BP神经网络的一种新算法,通过对已有年份的犯罪数量进行分析,建立知识库,预测犯罪数量.试验数据结果显示: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同时采用聚类算法得到的隐层数和节点数也是十分准确的,增加了知识库运用的广泛性.该方法为犯罪的预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备受社会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也有所增加。我们以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犯罪预防,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并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加以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陈亚涛 《科技信息》2013,(14):97-97
强奸犯罪一直是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的重点之一。然而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要注意犯罪的预防,本文通过对近3年强奸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犯罪的特点及犯罪原因,提出相关对策进行犯罪预防,以期减少此类犯罪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关于网络,网络犯罪,网络犯罪与计算机犯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仇恨犯罪"是源于美国的一个用语,其在中国语境下主要指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以仇恨为动机并对社会有强烈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秩序产生冲击的类型化刑事案件。社会转型所引起的诸多冲突和矛盾,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的改变与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是仇恨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仇恨犯罪不能一味"打击",而应该从社会入手,调整观念,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从根本上化解社会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20.
所谓犯罪成因 ,一般是指犯罪原因及犯罪原因和其他因素、条件在犯罪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引起的结果。有关犯罪成因方面的研究 ,专家和学者们多有论述 ,但个体犯罪的成因与群体犯罪的成因有何联系和区别 ,所见论述较少。故本文从犯罪群体的形成、犯罪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特征试析个体犯罪和群体犯罪在犯罪成因上的联系和区别。  一、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含义  作为犯罪学上的概念 ,犯罪是指违反统治阶级利益 ,为统治阶级法律所规定应被惩罚的 ,从剥削意识或不良意识出发对社会和个人的侵害行为。其中 ,个体犯罪是指单个人所进行的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