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对其所持的一些论据进行了辨析,认为“连珠炮”等火器即使确为明初所发明,也不能证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因为这些描写是明人增改的;以“玉带”为贵也不是明代才开始的时尚,而是历史久远的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皆用“原来”而不用“元来”一词,不是因为它成书于明初而不用“元来”,而是因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官刻本,为避讳而将罗贯中原著中的“元来”改成了“原来”。因此,持明代说者的上述论据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历来讲《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不提或极少提到《世说新语》,本文则说明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国演义》不仅在运用这些资料时颇有特点,而且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尝试从明喻、暗喻、俗语、夸张、双关等语义修辞的角度对比评析罗慕士和邓罗的译本。对比发现,两位译者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策略,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译者的汉学功底。虽有少许过失,但仍不失为我国翻译教学的优秀译例,为《三国演义》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许多题材可从史籍中查到,许多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但它不同于历史,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模写,许多题材,除了采自陈寿的《三国志》外,还大量采用了野史轶闻、民间传说、讲史话本、元代杂剧,并经过作者的虚构和精心制作,成为说部中的佼佼者。作者创作该书的目的,不在存史,而在写意。为了达意,作者对不同倾向的人物,倾注了不同的好恶。一部《三国演义》从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和评价呢?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 曹操,无论是在历史上,或是在《三国演义》中(以下简称《演义》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陈寿著《三国志》颂历史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后学罗贯中”《演义》里的曹操,却长期以来被憎恨、鞭笞,批操文章屡见不鲜。《演道》曹操落得个骂名,究竟是谁造成的?有同志说是作者。笔者觉得此见地值得探  相似文献   

6.
梁细兰 《科技信息》2009,(25):I0197-I0197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文中生动体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传统用人思想。探究《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泰国读者非常熟悉。据记载,18世纪时,中、泰(当时称暹罗)双方文化和经济往来频繁,每年有从上海、宁波、厦门、潮州等地开往泰国的商船五、六十艘。这时,随船搭载的人把《三国演义》传入泰国,立即不胫而走。后来,泰王室又下令把这一名著译成泰文。相传,翻译《三国演义》的工作由华侨和泰国作家共同承  相似文献   

8.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要对《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赞叹一番,然究其赞叹的原因,多数人只用两字概括:“热闹”.“十八路诸侯讨 董卓”,那情景是何等壮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那场面又是何等感人;“过五关斩六将”是英雄的行为;“称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是义士的壮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便油然想起《三国演义》,惊叹其“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明高儒《百叫书志》的时空艺术,仰慕他塑造了曹操这一帝王将相的典型形象,赞赏其“头绪多端,如一线穿却”的情节结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罗贯中的交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和《录魁簿续编》作者的关系”、“和施耐庵的关系”、“和赵宝峰的关系”、“和高明的关系”以及“以农民起义的关系”五个方面。整理、总结其中的得失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深化21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围绕北宋末年梁山义军而形成的水浒故事,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沉寂之后,于元杂剧中突然兴盛起来。这乃是因为面对元代黑暗的吏治,百姓呼唤天道公平;从思想上摆脱了“成则为王败则寇”的束缚,对英雄豪杰的评价有了新的标准;要呼唤心目中的英雄,以寄寓理想,于是宋江等辈成为剧作者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明本元杂剧剧本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明代人对元代人的杂剧剧本进行了改动,所以明本元杂剧剧本中有些地方呈现出明代独有的戏曲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丑角角色的新增以及其他人物说白的戏谑化;二是情节改动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的强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明代地域文化与政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关联,因此在研究明本元杂剧时,要注意认清明本元杂剧中的明代戏曲特点,而不能将其看成是元杂剧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3.
经义试士始于北宋,其后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其文体结构一直以"四段式"为基础。然而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又决定着其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经义文体结构在两宋的发展,达到了"冗长繁复可厌"的程度,故而元人对其结构进行了由繁到简的"改造",明代初次开科取士,因沿袭元制,故其经义文体结构依然属于元代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创作遵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可以说,它既是艺术表现,也是民俗表现,它与民俗文化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四个层面,即民间传说、民俗语言、民间信仰、民间礼仪与《窦娥冤》的文本创作之联系,来具体阐述这样一个主题——作为元代时代精神的元杂剧,它的出现,是由民俗文化整合的结果,是由民俗文化赋予这个时代以鲜明个性,并以元杂剧这种文学体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钧窑是宋元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瓷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争议较大的一个窑口。为此作者主持进行了2001年对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严格认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初步的整理,使我们对钧窑的烧造时间、发展阶段和工艺技术等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丰。通过发掘大体可以确认在禹州市神垕镇西南部的古窑场中,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12世纪前半叶);经过对刘家门窑址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可将钧窑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年,元代时期;发掘中清理出一批遗迹;在下白峪窑址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遗存,清理了一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  相似文献   

16.
元代是否“以曲取士”,争论由来已久,肯定者与否定者都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透过这一命题,探讨元代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关注元代梨园教坊中是否存在考试制度,不失为一有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元代出伯家族在敦煌地区成为一大势力,位高权重,统治敦煌近一个半世纪,此时期藏传佛教得到延续和发展,留下许多藏传佛教遗迹。文章分析了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原因,对敦煌地区出土的碑石、文献、石窟壁画、游人题记等内容进行讨论,试图揭示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得到延续和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元小说研究论文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元小说的产生和元小说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元小说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元小说的研究者及论文数量尚少,但经过多年的积累。元小说研究必将成为小说乃至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金院本包含着元杂剧的性质在内,并不是如元代院本一样纯为滑稽之短剧,诸宫调有着多种表演方式接近戏剧.金元之曲和诗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增加了新的质素,但直到今天与诗、词三者还是并行而不悖.其兴起并不是和传统文学相对立,更不可能是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0.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风貌。剧作者通过始乱终弃的女性形象的典型刻画,展现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间接反映了不同阶级间道德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