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建立居民对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态度尺度,并以黄龙溪古镇为例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是可接受的,证实了量表的实用性;居民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古镇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古镇旅游的正面影响以及社区参与旅游方面的感知比较强烈.最后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周庄古镇居民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保护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文化保护态度由文化保护相关知识认知、文化保护认可、保护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构成,古镇居民对于古镇文化保护认可度较高,并表现出积极的保护行为倾向,但对于古镇历史文...  相似文献   

3.
江南水乡旅游开发的热潮过后,许多水乡由于旅游商业服务与为原居民服务的商业都设置在老镇区内,游客及本地居民的需求超出了古镇生态承载能力,对古镇风貌造成了破坏.吸取以前水乡开发的众多经验,结合金泽水乡的空间文化特色,提出依托原有古镇,新辟商业服务中心及旅游服务设施的水乡开发新模式,建设生态化的城市环境,既保护古镇有利于旅游发展,同时也照顾原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浅谈徽州古镇保护与发展——以万安古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峰 《工程与建设》2011,25(6):753-755
徽州古镇首先以保护着手,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迫切需求,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开发、资源旅游、以及居民生活等多对矛盾关系,以历史保护作为徽州古镇保护的基础,商业旅游产业开发为契机,从而逐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使当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更好提高,使曾经繁华鼎盛的徽州古镇重新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研究长盛不衰的主题之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梳理出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体系,该研究体系主要由居民感知维度与内容、感知差异及其判别指标分析、居民群体和类型划分、居民感知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居民社区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感知、居民感知与旅游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等构成.针对古村落旅游地分析认为,社区旅游是促进古村落社区发展能力和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古村落旅游社区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社区居民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中具有关键作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古村落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  相似文献   

6.
厘清旅游产业链特征,对准确分析旅游业的社区参与状况和有效促进旅游扶贫具有重要作用。运用产业链理论,以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龚滩古镇为例,从形态结构、演化过程和空间特性3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山区古镇旅游产业链特征。研究表明:1)龚滩古镇旅游产业链具有"双层两圈结构"。当地居民主要参与到低价值环节,获益程度较低,产业链本地化面临当地居民"不愿意"和"无能力"的双重障碍;2)随着旅游业发展,本地化特征鲜明的古镇传统产业链进入了"旅游化"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产业链重心位移、空间扩张和关系解构3个子过程;3)古镇旅游业呈现出以古镇老街为中心、与周边区域基于供需关系形成的"横向链小集聚、纵向链大跨越"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厘清旅游产业链特征,对准确分析旅游业的社区参与状况和有效促进旅游扶贫具有重要作用。运用产业链理论,以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龚滩古镇为例,从形态结构、演化过程和空间特性3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山区古镇旅游产业链特征。研究表明:1)龚滩古镇旅游产业链具有“双层两圈结构”。当地居民主要参与到低价值环节,获益程度较低,产业链本地化面临当地居民“不愿意”和“无能力”的双重障碍;2)随着旅游业发展,本地化特征鲜明的古镇传统产业链进入了“旅游化”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产业链重心位移、空间扩张和关系解构3个子过程;3)古镇旅游业呈现出以古镇老街为中心、与周边区域基于供需关系形成的“横向链小集聚、纵向链大跨越”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古镇旅游开发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形式,社区参与古镇旅游开发不仅可以降低旅游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还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综观全国古镇旅游的发展状况,社区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虽然积极性很高,但缺乏较为成熟的参与机制。以赊店古镇为例,在分析现有社区参与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古镇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古镇旅游研究现状入手,利用旅游目的地系统理论,对湘西4大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湘西民族地区古镇旅游发展的对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方合作,推进古镇旅游环境治理;打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将古镇旅游融入“三峡”旅游圈与“大湘西”旅游圈.  相似文献   

10.
黄龙溪古镇的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了具有典型川西平坝古镇特质的四川黄龙溪为例,分析了该镇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旅游多样化发展,传统古镇旅游资源已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如彝人古镇的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古镇的研究,内容及视角等都具有多样性,但从文化真实性视角对新出现的模仿式古镇进行利弊分析的研究却知之甚少。彝人古镇是模仿式的,它没有原生文化系统却以彝族文化为依托,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能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遵循文化本质的模仿式古镇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要把握好原则,不要使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相似文献   

13.
江南周庄与云南和顺:古镇旅游的比较视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和云南是我国古镇旅游的两大代表性区域。二者凭借丰富的古镇资源、较早的开发意识和显赫的旅游成效使旗下的周庄、和顺成为当今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代名词,同时成就的"周庄模式"与"和顺模式"也为进行旅游开发的各地古镇争相借鉴和效仿。但由于二者在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空间组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区别。就古镇旅游区域经济背景、空间模式、产业模式等方面对周庄、和顺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差异,旨在对我国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特色小镇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推动其可持续性地快速发展,还有利于产城结合和城镇化建设。在国内外既有理论研究成果述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全域旅游的内涵,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框架和运营模式,从而为我国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周晋 《创新科技》2015,(5):59-62
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河南省信阳胡店乡村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引入环境伦理理念,提出具有针对性地环境伦理构建举措,为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偏岩古镇街巷景观空间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偏岩古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从古镇街巷景观建筑布局、沿街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街巷空间界面的尺度比例、街巷界面分析、古镇典型街巷与环境的关系、街巷空间处理手法等几个方面对偏岩古镇街巷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调研中明确古镇景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孝昌县小河镇发展旅游业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论述了发展旅游业对该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保证小河镇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具有旅游价值的古村镇35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分布相对聚集的古村镇以浙东、晋中、粤北、闽南、苏南、赣东、皖南等地区最为突出.古村镇旅游特色:古色古香、文化浓郁、山清水秀.古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重视旅游规划,提高管理水平;丰富旅游内容,开创体验模式;注重居民参与,关注居民利益;保护旅游环境,创建和谐村镇;挖掘民族风情,提升文化品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古"取胜,树立品牌;依靠政策法规,落实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