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审美冲击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挑战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人在亚审美冲击下审美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从民族文化中挖掘优秀的文化思想,介绍给他们,引导他们认真地研读文学中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结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让他们打开话匣子,敢说、爱说,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愿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说到写,循序渐进注意观察生活,展开想象,抓住写作重点,采用各种修辞方法,提高写作技巧,展现人间真善美,给读者留下美的印象。最后,老师应对学生作文进行优化评价,使他们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3.
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文学又被称作"人学"。然而长期以来,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和高中时候没有太大的区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本文主要分析了英美文学课得不到重视的原因,阐释了开设英美文学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的作品为大众着速,意味历久弥新。对他的短篇小说《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已有多种评论;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重新解读,以"心理人格理论"审视小说中两位角色心理人格三重结构的运作机制,就发掘出深刻的心理人格修养启示;与当今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心理人格现实相结合,便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教学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视知心理过程在人们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识流小说家通过多重主观透视、视知简化和视知心理“张力”构图等多种视知心理展现艺术,把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意识流动真实可靠地呈现给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力,使读者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更加独特的审美认识。正是由于这种视知心理审美趣味的变异性和创新性,意识流小说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称赞。  相似文献   

6.
龙荣培  司欢欢  万蕾 《科技信息》2010,(35):I0237-I0237,I0241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以文学的审美批评对抗"憎恨学派"。布鲁姆从审美自主性、文学与个人的联系、文学经典的本质性三个方面来构建其文学批评,目的是对抗当下文学批评中的解构风潮。布鲁姆的立场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旅游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其认知心理、语言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的关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方可为读者(旅游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苏轼"崇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趣味、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受北宋学术思想文化思潮和当时人们注重理性、精神、道德重构,以及社会上"学陶"风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尚有其内在的直接的心理动因:一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经过人生反思,为寻求一种精神依托而自觉"师范"陶渊明;二是苏轼对陶渊明疏朗淡远诗学境界的倾心推崇;三是苏轼艺术审美理想与陶渊明审美旨趣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认为犹太文化即自我禁锢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冲突会带给文本创作以独特的效用。一方面,犹太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实文本将人心灵深处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利益的严酷限制进行对立,反映出犹太社会群体神秘莫测的心理性格;另一方面,犹太文学文本中采用的压抑且具负罪意识的"自我"解构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深化,形成该背景下对立"自我"的文本理论结构,从而在文学审美和创作领域独辟蹊径,形成当代犹太作家的文本特色。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温室效应”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过分溺爱,造成他们任性固执、追求享受、独立性差、意志薄弱、责任感淡漠等弱点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温室效应"不仅仅存在于家庭教育当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容忽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应对青少年成长教育中过程中的“温室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学活动之所以能够生成审美价值,是因为文学活动本身提供了审美活动发生的三个条件,或者说文学活动可以满足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三项原则——感性的原则,形式的原则,非利害(或距离)的原则。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态主要有文学的美、文学的丑、文学的崇高、文学的悲剧性、文学的喜剧性等。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文学的审美价值属于"感性的认识",文学的非审美价值属于理性认识,它们在文学活动中既可能相互分离,又可能相互伴生、甚至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4.
“硬汉气概”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开斌 《科技信息》2009,(17):195-195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硬汉性格"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这些情节简单的故事中,他们的人格、心理力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中,作者歌颂了人类的硬汉精神。本文拟主要从根源及对英雄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方面简单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性格。  相似文献   

15.
靳桂玲 《科技信息》2009,(31):146-146
文学鉴赏,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16.
对审美活动心理的研究,是个相当复杂的命题。审美心理,表现为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中的心理机制。艺术接受以认识活动为前提,又包含自己独特的心理规律。接受者认识活动中的"心"是求真,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心"是求美。"心"智向"心"境的提升必须依赖一定的境域性生成。  相似文献   

17.
施咏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142-144
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传播中国音乐文化、融会贯通中西声乐"三个方面分析了周小燕的声乐表演艺术特点;从"注重语言的结合、攻克技术难题、教学中的真善美"三个方面总结了周小燕的声乐教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文学审美的意义在于通过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间的动态交际过程,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达到文学审美本体意义上的回归。将文学审美作为具体的认知交际活动予以考察,通过剖析审美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体,认为审美双方是在关联认知机制的制约下,以顺应为手段、审美为目的的明示—推理过程,该过程对文学审美的本质理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蔡瑛  王晓云 《科技信息》2006,(12):498-499
本文试图借助接受美学理论从不同层面对《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关注于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情感对文学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透过中西文学弃妇形象的刻画,能较为分明地感受到中西文学在审美认识上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表现在对女性审美认识、对悲剧审美认识以及对艺术风格的美学认识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