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病程后期,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发展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或称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INP),这些患者的病死率极高。而针对INP的治疗是十分棘手的难题。过去十年,胰腺外科专家提出了"外科逐级疗法(surgical step-up therapy)",这一观念为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开放手术创伤及减轻感染与炎症程度等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与思路。尽管如此,如何进一步改善INP患者的预后与生存质量,如何选择逐级疗法中的治疗策略及各种干预手段的介入时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逐级疗法与外科逐级疗法在INP患者治疗中孰优孰劣,也成为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文章旨在综述INP外科逐级疗法的策略及各种干预手段的发展现状,同时针对外科与内镜治疗的特点,总结INP治疗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过度活化的炎性细胞及其表达的炎症因子决定了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进程.近年研究证实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新蕾  张吉峰  李敏 《科技信息》2012,(17):463-46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接受EN治疗;对照组32例,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结论:EN能改善SAP患者预后,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与西医保守治疗急性胰腺炎二者的疗效。方法将9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治疗,而治疗组55例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及显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医保守治疗,它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唐韵 《华东科技》2023,(2):52-54
<正>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急诊科常见的急腹症。对于这个急症,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后出现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病症。发生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往往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疾病,多为中老年人。其实在年轻人群中,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甚至病情进展迅速,危及生命,应该要高度警惕。在讨论急性胰腺炎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们人体第二大消化器官—胰腺。  相似文献   

6.
探索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及胰腺外多器官损害情况。采用12周龄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3组。模型组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对照组仅开腹后拨动十二指肠降部。观察造模后6 h、12 h胰腺和腺外器官病理和血清学指标、腹水及48 h内生存率。结果:SAP模型大鼠48 h内90%死亡,胰腺进行性水肿、坏死,大量腹水渗出,心、肺、肝、肾均有不同程度受损。SD大鼠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诱导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水肿和多器官进损害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合并肝损害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程及预后.结果 86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患者中胆源性病因占58%,且由胆源性与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者肝功能指标比较,ALT、TBIL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中MKP组与SAP组、死亡组与存活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均是TBIL、ALB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损害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延长、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上升和病死率增加.结论 要重视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肝损害延长胰腺炎的病程,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危重急腹症,来势凶险,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28%。我院于2001年-2006年共收治2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本组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19岁~53岁,平均年龄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h~24h。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合并肝损害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程及预后。结果86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患者中胆源性病因占58%,且由胆源性与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者肝功能指标比较,ALT、TBIL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中MAP组与SAP组、死亡组与存活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均是TBIL、ALB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损害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延长、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上升和病死率增加。结论要重视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肝损害延长胰腺炎的病程,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器官衰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AP患者住院当天(NLR-0)和入院后24 h(NLR-1)、48 h(NLR-2)、72 h(NLR-3) NLR值;根据AP患者严重程度分为MAP组(96例)及SAP组(45例),根据是否发生器官衰竭分为器官衰竭(-)组(117例)及器官衰竭(+)组(24例),采用ROC曲线比较NLR预测能力.结果 MAP组NLR-0,NLR-1,NLR-2,NLR-3的NLR中位数均低于SAP组(P0. 05);器官衰竭(-)组NLR-0,NLR-1,NLR-2,NLR-3的NLR中位数均低于器官衰竭(+)组(P0. 05); NLR在NLR-1时预测AP患者严重程度(AUC:0. 714,最佳截断值5. 18)及器官衰竭发生率(AUC:0. 739,最佳截断值4. 81)的准确度最高.结论 NLR入院24 h预测AP严重程度及器官衰竭发生的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护理方法及经验。方法总结7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资料,探讨最值护理方法。结果经积极治疗与护理,77例患者治愈61例占79%,好转16例占21%。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治疗和护理是提高重症胰腺炎患者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手术时机,方法:对1995年7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119例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分为早期手术治疗组43例和保守治疗组76例,结果:入院后1w内行急诊手术43例,死亡3例,治愈40例,保守治疗组76例,晚期手术63例(保守治疗2~3w后),死亡3例,13例未行手术出院,结论:BAP(2w内)一般均可保守治疗,重型胆源性胰腺炎应在发病后3~4w炎症控制良好,病情稳定后再及时手术,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IL-18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10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1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分别于第1,2,5,10进行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6、IL-18的测定,并对第1天IL-18与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6之间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AP组与SAP组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MAP组,第1天IL-18水平与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2,P<0.01;r=0.74,P<0.01;r=0.79,P<0.01)。结论血清IL-18在急性胰腺炎中是一个早期释放的细胞因子,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彩红 《甘肃科技》2016,(10):127-128
探讨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早期应用的护理体会。收集31例SAP患者早期使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的临床资料。31例患者中,3例发生腹胀,2例发生腹泻,26例均未发生误吸和鼻肠管SAP复发,全部治愈出院。对SAP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是SAP治疗的重要手段。做好鼻肠管的日常护理,是SAP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因、诊治方法及预后,更好地掌握SAP的诊治方案。回顾性总结2017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消化内科转科期间连续收住的34例SAP患者的一般数据、具体诊断和治疗情况、预后等相关资料,分析SAP最佳诊疗方案和影响预后因素。34例SAP治愈15例,好转17例,病例中并发低钙血症6例,ARDS 3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死亡2例。SAP病因仍以胆源性疾病为主,早期液体复苏是治疗的基础,加强抑酸、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肠外营养、维持酸碱度及电解质平衡,联合中药可有效减少胰腺渗出,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王伟  项和平  王文斌 《科技信息》2010,(31):412-413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采取保守治疗策略患者的预后,分析预防性抗生素的疗效及感染患者的细菌谱;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降低感染发生率的作用;腹腔间室综合征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25例采取保守治疗,死亡率为8%,全组患者均采用降阶梯抗生素策略,感染者9例,全组患者感染率为30%,白色念珠菌感染1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3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5例,肠内营养组感染率小于肠外营养组(25%vs40%)。采用疏通肠道、负水平衡、血液净化和外科干预4项措施可有效治疗腹腔间室综合征。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实施"个体化治疗"。结论:重症胰腺炎可以采用综合性保守治疗策略,早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及肠内营养非常关键,手术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发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高危急腹症。现代治疗包括早期的非手术综合治疗及针对感染的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对细胞因子、炎症递质、区域动脉灌注、血液滤过、营养支持等的研究,及对SAP手术指征、感染清除、引流方法等认识的进展,为提高SAP的治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24例明确诊断SAP病例手术时间和病死率进行系统回顾分析。结果:急诊手术组8人,痊愈4例,死亡4例,病死率50%,术后并发症2例占25%。择期手术组16人,痊愈12例,死亡4例,病死率25%,术后并发症3例占18.75%,痊愈率及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SAP患应先行非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充分处理,待渡过急性期再行手术,痊愈率提高,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降低。但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胰腺坏死组织并感染,应早期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研究大黄牡丹汤组方( RPDP) 对急性胰腺炎( AP) 模型大鼠胰腺早期胰腺微循环的改变,探讨微循环改变在AP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观察RPDP 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方法6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药物作用4 h 假手术( SO) 组、模型组和RPDP 组; 药物作用8 h SO 组、模型组和RPDP 组,每组各10 只。模型组和RPDP 组在距离胆胰管开口0. 3 mm 处的胆管,经十二指肠壁浆肌层针刺,用3. 5%牛磺胆酸钠0. 1 mL/100 g 缓慢注射,建立SD 大鼠AP 模型,治疗组用RPDP 40 g /kg 灌胃1 次。分别与给药后4 h 和8 h,麻醉相应组大鼠抽取血液及腹水,检测各组血清和腹水淀粉酶含量。用荧光显微流速测试方法,观察胰腺微血管在造模后4 h 和8 h 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胰腺微循环血流速度存在差异,RPDP 治疗组血流速度则比较一致。与SO 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及腹水淀粉酶均显著升高; 与模型组比较,RPDP 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及腹水淀粉酶均显著降低( P < 0. 01) 。结论AP发病与胰腺微循环障碍有关,AP 向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发展也与其有关,AP 时胰腺水肿与坏死同时存在。RPDP 有改善AP 模型大鼠胰腺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67例及糖尿病组53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B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7%和23%;A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6%和4%,两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该高度重视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