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名是体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反映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北京房山区为例,统计区域内28个乡镇及地区下辖的村级、社区地名,根据其得名原因分为自然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空间位置类地名,运用GIS分析,探讨各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房山区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内自然类地名分布较为均匀;经济类地名、文化类地名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这与现有的文化空间格局并不十分相符.建议未来在地名规划时,应在尊重历史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典故和地域文化来命名新片区和道路地名,以突出区域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地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承载着一定地域历史时期以来的地理、历史或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上海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法和GIS技术,对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对探索上海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借鉴意义.研究指出:自然景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东部、西南部,与上海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东部与东南部是文化类地名的集中区,但各类文化地名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上海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反映出历史以来上海市独特的盐文化、海防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3.
地名既是特殊的语言单位即专有名词,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某一时期地形地貌的缩影,人们活动的痕迹.地名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地理、心理趋向等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分析<晏子春秋>中的地名,探讨了这此地名的得名缘由、构成特色,以期能展现与这些地名相关的一些历史、文化,揭示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词汇状况等.  相似文献   

4.
村落地名与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对于研究一个区域的地名有着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武乡县的村落地名为考察对象,通过文献解读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武乡县村落地名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从中一窥三晋文明与晋东南文化的诸多面向.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地名不仅是表明一地的文化方面的标志,而且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反映当地居民的社会生产活动,在文化脉络所织就的网中,地名则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细胞,地名的命名有其所在地的自然与文化的印记,是自然和人文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以上海市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图法、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等方面对乡镇地名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上海市乡镇地名的命名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石城县客家地名为研究对象,借助K均值聚类和空间插值方法对自然景观地名和人文景观地名进行聚类分析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城县地名点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状态,中部地区的地名密度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这与石城县的自然地貌特征相一致.在聚类结果中,从自然景观角度来看,山貌、水系地名多于动植物、耕作地名,反映出石城县"八山半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客家"山地文化"的特色;从人文景观角度来看,建筑交通地名少于方位、方言和美愿地名,印证了石城县"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人文景观特征和客家方言的特色.说明石城县的地名文化景观深植于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中,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朝阳市乡村地名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空间分析,同时结合朝阳市地名起源、文化属性等分类信息,探讨朝阳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朝阳市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多集中在市内的东南部分并呈带状分布,这与朝阳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相符.文化景观类地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在大凌河和小凌河流域内,国道、省道和铁路等交通便利区域.地名的分布特征符合古人对居住地的大部分要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古代朝阳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多民族文化之间融合的特征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指一些地物或地域的名称.在地名中蕴藏着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语言、地理环境的某些内在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本文对保靖县地名跟当地自然风貌、民族分布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实本的专有名称.受地理、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的影响,地名命名被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本文采用统计法、历史文献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所有乡级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将地名按地理属性分为自然地理类名称和人文地理类名称两大类,并从地名的语源类型,探析内蒙古地区的地名空间分布规律及折射出的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省、地、县、乡镇四级行政地名中的颜色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并利用GIS技术对颜色类行政地名进行分析,输出所需的专题地图.研究得出:全国共有1 882个颜色类行政地名;颜色类行政地名涉及到36种颜色,分成九大类:白、黄、青、红、黑、紫、灰、褐和虹.从总体来看,中国颜色类行政地名的分布并不均匀,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白、黄、青、红、黑五种颜色类行政地名进行重点分析得出,多数颜色类行政地名的分布都与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乡镇级行政地名中的交通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并利用GIS技术对交通类乡镇地名进行分析,输出所需的专题地图.研究得出:全国共有778个交通类乡镇地名;交通类乡镇地名涉及到29种交通类型,可分成九大类:口、路、道、渡、岔口、街、火车站、港、驿站.从总体来看,中国交通类乡镇地名的分布并不均匀,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口、路、道、渡、岔口、街、火车站、港、驿站九种交通类乡镇地名进行重点分析得出,多数交通类乡镇地名的分布都与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文化符号,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因此地名命名自然而然的烙上了区域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印记.从地理学角度上来说,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所以地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下辖2个县级市,15个县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法、统计法、分类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地形方面对地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揭示出自然村的命名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当地的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名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印上了出生地之自然和文化的烙印,体现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本文通过统计分类法从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对贵州省9个地级单位的1 401个乡级地名进行分析,并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各乡级地名的空间分布,体现出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并对我们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时广泛使用的媒介.本文以黄山市的行政村名为研究对象,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入手,对该地的地名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出各类地名的空间分布规律,反映出黄山市的地名文化在人地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加深对黄山市地名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文化的传承,它的命名、更名、发展、演变始终受着当地自然因素和人文环境的制约,地名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地域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当地地名对了解当地的文化、社会状况和地理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分类统计法和GIS技术,对西藏自治区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希望对探索与研究西藏的历史与文化有借鉴意义,揭开西藏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足迹,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地名的来源和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有关,承载着先人的历史足迹,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本文采用统计法、图表法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铜陵市行政村地名进行地理学分析,从地形、方位、传说、意愿等方面分析地名所反映出来的人地关系,对于人们了解铜陵市各地不同的自然和社会风俗特征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分布,对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陆良县地名志》所载的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揭示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陆良县地名以人文景观类地名为主,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70.88%,人文景观类地名中,人工建筑类地名最多,也是陆良县地名总数中占比最多的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6.24%,蕴含着区域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和频繁的人类活动;自然景观类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9.12%,其中,山类地名最多,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18.57%,是陆良县地名总数占比居第二的地名。2)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坝子地区,与人类活动和人口分布趋于一致性。3)陆良县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爨文化、农耕文化、军垦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共同造就了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8.
村名不仅是某特定地区的代号,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深刻地反映出所代表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多种要素.探索地名的命名和使用对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有重要意义.怀集县村名实为岭南地名命名规律的微缩,采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其命名规律和特征进行地理学分析和研究.结果可为岭南地名的命名和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地名文化现象透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汉语词语中的地名为切入点,分析地名与先民迁徒、地名与地域经济、地名与宗教信仰、地名与意愿情感、地名与民俗民风、地名与地形地貌等文化现象的关系,追溯地名文化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