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之道》和《生之欲》是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展中的两件雕塑作品,《物之道》是李政道先生创意,表现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的雕塑,体现了他在高等物理学研究深境中所具有的睿智及诗意的浪漫情怀,以及他对物质存在的哲学境界的体悟;《生之欲》是吴冠中先生创  相似文献   

2.
<金翼>是林耀华先生的小说体人类学著作,旨在剖析同一个村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的命运,是对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金翼>作为一部代表性的民族志专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之进行研究的文献已不少.站在诗学的角度,可以对之进行另一种解读,即<金翼>是诗意的柄息、诗性的生产、诗化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唐晓卉 《科技潮》2001,(10):10-11
不久前举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首都北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来自16个国家的近600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的11个展厅里向人们展示了艺术与科学因相互碰撞和融合所焕发出的神奇光彩;“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提示情感的奥秘”。作品展又使人们看到科学与艺术像两条坚实的腿,支撑着人类的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创意的作品《物之道》,与画坛大师吴冠中教授的作品《生之欲》左  相似文献   

4.
物化之象是<庄子>一书塑造的独具一格的形象群.全书塑造的物化之象可分为物化物之象,物化人、人化物之象,物人互化之象,它们分别象征、隐喻哲人追求自由、因顺自然、与物冥合的审美旨趣.其形象内涵的深刻性和言说方式的诗意性的完美结合,淡化了物化之象的哲学话题,营构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象思"、"象境",从而突显了其诗学、美学的价值,提出和发展了雄浑、自然、虚静、物化等审美范畴的理论建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孙隆基先生<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了新的评价.文章认为,我国学术界对孙先生这一著作的评价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另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孙先生这一著作还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孙先生的"结构说"并不妥当;第二,研究方法也不科学;第三,研究的目的也是比较渺小的;第四,孙先生作为历史学家,还没有认识到存在主义违背自然之道的不现实之处,对西方的结构主义也没有深入的认识;第五,孙先生对"人欲"和"仁"的理解也不准确;第六,孙先生"确立自我"的主张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孙先生并没有真正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他的观点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本文还可以为高校在读学生提供一种阅读思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写作<菩萨蛮·黄鹤楼>与<水调歌头·游泳>的时间相距29年,因革命形势与作者心境不同而抒发的情感不同,词的气韵也有别,景物所呈现的感情色彩亦各异,景语所言之情语亦不同.两词所共同的,除所睹之物与所视之景相同外,更深层的则是诗人始终同中国革命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诗魂诗魄,抒发的是心系群众、心系国家、心系天下的大境界、大气魄、大情怀.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之镜>这一文本中,鲍德里亚借鉴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法来阅读马克思的文本.他认为商品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在消费社会已经被符号所替代,因而需要构建新的符号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通过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将符号引入现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将一切物质生产关系(包括人)纳入符号系统之中,从而构建出符号意识形态理论.符号意识形态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符码的垄断,"产品-符号"图式的瓦解以及主体存在的理性合法化的推翻.  相似文献   

8.
乾隆救修<四库全书>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盛事,伴随进行的禁毁书查缴运动使我国古代典籍遭到了一次巨大浩劫.河南一直与这场运动相始终,共查缴书籍约为5496部;共有38个豫人的65种著作被禁鲠.以河南为个案分析,以此揭示乾隆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给中国古代典籍造成之灾难.  相似文献   

9.
台湾杜世杰先生的<红楼梦考释>是一部重要而抢眼的索隐派著作,在海内外红学界很有影响.他认为<红楼梦>涵民族大义,其主旨是"怀金悼玉".为了证成自己的观点,杜世杰对威蓼生<石头记序>提出的"一声两歌,一手二牍"反复引用,曲为之说;他还认为秦可卿影射董鄂妃,秦可卿房中的摆设样样都标明是帝王家,说明可卿之身份是后妃.其实,杜世杰是让虚成实,钱锺书先生早就有了精彩的解说.<红楼梦考释>的非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约有数百方三体石经残石先后在洛阳附近出土,由于当时国运多舛,多数残石出土后并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所以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一书中所收部分拓本的真实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如商承祚先生便曾撰文指称<君奭>、<多方>残石为伪刻.实际上,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与其他残石所刻的<尚书>文字相比,结构、用笔、字体风格并无二致,许多字甚至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因此,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其实不伪.  相似文献   

11.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对存在的追问,为此生存领域中无处不在的对话性成了米兰·昆德拉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结构入手,旨在探讨米兰·昆德拉将对话性融入小说结构中的艺术特征,认为米兰·昆德拉超越传统小说的外在化特征,用内结构的聚合方式将对话性有机融入小说中的建构手法是小说艺术技巧方面的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圣人"立象以尽意",魏碑摩崖<石门铭>与<郑文公>字体各呈"圆象",其技法圆彰,一点一画各自烘托"飞逸奇浑"与"醇古渊穆"之意境.结合时下新碑学得失,两碑的取法之径即"何以各呈圆象,何以各尽其意"也很值得探讨."技道同修,象意圆融"是学习此两碑进而学习所有魏碑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语·尧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肤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被认为引自<尚书>,前者或疑为<夏社>佚文,或以为<汤誓>逸文,或以为另一篇<汤誓>,其大旨或视为伐桀告天,或视为祷雨之词,但均为帝王承担责任的言辞,而帝王承担责任则是涉及如何为政的主旨.后者或以为出自<泰誓>,或以为逸词逸句,其大旨或以为伐伐告天之辞,或以为武王诛封誓众之辞,或以为周武王封诸侯之辞,然其中却蕴含着君王应该用贤人与承担责任爱护百姓之含义.<论语>该章的主旨是从制度、民心等多个角度说明如何为政的.此两处虽然与原文主旨不同,但客观上存在让人阐释成如何为政的文化空间.因此,此两处<论语>引<尚书>,其阐释有了断章取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生、死、苦、乐乃人生之大题,屈原以自身的知、情、言、行来昭示着对其的理解。在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中,更是发愤以抒情,将情感与思想熔铸于其中,《离骚》不仅是一曲爱国的颂歌,诗人因爱生怨从而使之具有了批判的力量,而且对生死苦乐之诠释也力透纸背,使后人读之不由引发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是“生命之道”,庄子的体道工夫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庄子在无主观自觉意识的情况下,不期然地通向了审美之路,而庄子所梦寐的生命境界之提升得以实现,体现出独有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是在美国南方处于历史性变革这一背景下创作的。小说中的乔安娜.伯顿虽着墨不多,却在揭示文本主题上起着重要作用。她作为杰弗生镇的外来者,一直从事提升黑人的崇高事业,但在试图提升情人乔.克里斯默斯时,却屡遭挫折。小说在深层结构中演绎了乔安娜.伯顿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8.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个体的追问还是对于人伦的建构,两部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塑造了众多形象,而其中体"道"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人物形象的写实性手法,它以自由的想象和奇妙的虚构,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传达出庄子对人的生命的热切关注.庄子之文因此而既呈哲理之深刻美,又具艺术之诗性美.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以"礼乐未始有常"的概念表明了艺术的历史进化观;以"君形者"的概念说明艺术创作中神似的重要性;以"师旷之耳"的概念提出了对艺术知觉者的要求.<论衡>的艺术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疾虚妄"和"为世用"两个命题上.这两个命题同时表明了王充艺术学思想的积极方面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