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阐明了在现代地面上实际观察到的陡坡碎屑物质重力分异作用,讨论了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陡坡重力流、缓坡重力流、湖底扇和重力流水道4种不同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分异规律.分析认为,重力流沉积体系中仍发生重力分异作用,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的分异作用特点不同.陡坡粗碎屑重力流沉积分异作用不甚明显,而缓坡重力流和湖底扇沉积分异作用明显.这对于丰富和发展陆源碎屑沉积分异理论、指导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中凹陷锦州区块东营组发育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远岸水下扇和近岸水下扇等重力流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沉积体系分析,探讨了各类水下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发育模式,分析认为:物源系统、坡折类型和湖平面变化的耦合关系决定着沉积体的基本特征,包括类型、层序位置、发育部位和规模大小等。进一步研究表明,各类重力流沉积内部构成差异明显,坡折类型及组合样式对其控制作用明显,表现为:坡折组合的规模和复杂状况决定了砂体平面展布的分异状况;坡折带的类型和坡度决定着沟道体系的发育情况;坡折下方微地貌构建的次级坡折带控制着砂体的分配,尤其是优质砂体的富集位置。沟道化是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的一大特色,探讨了其有别于经典海相重力流相模式的原因。对岩性圈闭的勘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重力流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地震沉积学、沉积构造学等理论,结合测井、岩心观察、野外露头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不同类型重力流特征、沉积模式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地区晚三叠世发育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等4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其中,滑塌砂体发育揉皱变形及微褶皱、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泥岩中有砂岩注入体,砂质碎屑流、浊流砂岩底部见平行层理和小型砂纹层理,浊积岩底部常见槽模、沟模等底模构造。受不同水动力条件及盆地底型的影响,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在平面上分布在坡折带及其附近的不同部位。研究认为,沉积物源供应是盆地南部重力流沉积的物质基础,盆地底型为重力流沉积提供空间条件,构造活动是重力流沉积的触发机制。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模式和主控因素的研究,为盆地其他地区和其他克拉通盆地的重力流沉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油气储层三维定量地质建模方法和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合运用储层地质研究,储层参数定量求取,计算机,地质统计学等建模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一套三维定量地质建模方法和配套技术,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分别建立了辽河西部凹陷的冷东油田陡坡重力流,曙光油田缓坡得力流,兴隆台油田湖底扇相和高升油田重力流水道相储层等四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5.
辽中凹陷中北段重力流发育模式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中凹陷中北段东营组发育多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它们在形成机制上差别较大。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上,重建了古地理背景,构建了各沉积时期基本的物源系统和构造格架。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及物源供给系统分析,明确了重力流的沉积类型、层序位置、发育部位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坡移浊积扇、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斜坡扇共五种类型的重力流发育模式。通过沉积要素比较分析,提出了上述重力流的发育是物源系统、坡折类型和湖平面变化耦合作用的结果,辽东凸起的形成演化及以其为主导的构造格局决定着重力流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储层地质研究、储层参数定量求取、计算机、地质统计学等建模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一套三维定量地质建模方法和配套技术,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分别建立了辽河西部凹陷的冷东油田陡坡重力流、曙光油田缓坡重力流、兴隆台油田湖底扇相和高升油田重力流水道相储层等四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地质模型.这些模型在油田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单家寺油田湖相斜坡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斜坡扇沉积属重力流事件性沉积,在海相地层中出现较多,是一种重要的相类型。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相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东营凹陷单家寺油田湖相斜坡扇重力流沉积特征和一面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为一套湖泊相斜坡扇沉积,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湖相沉积斜坡扇相模式。  相似文献   

8.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心资料,总结其重力流沉积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类型以砂质碎屑流、似涌浪浊流、准稳态浊流和滑塌沉积为主,各小层略有差异;平面上以"朵体"的形式沿斜坡向研究区中心滑动。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发育特征,得出了重力流沉积沿搬运方向以滑塌沉积-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渐变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震、岩心和测井资料,通过唯一钻遇红河深水扇的YC35井的岩心观察与描述,对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典型的沉积模式相比较,确定红河深水扇的沉积物重力流类型。结果表明:YC35井岩心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红河深水扇发育多种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包括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流以及浊流等,它们在纵向上相互叠置;红河深水扇属于富砂型深水扇,储层发育,这为红河深水扇的油气勘探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深入分析了深水勘探"金三角"之一的尼日尔盆地某深水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提出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分区控制的深水海底扇相展布模式,认为不同重力流类型对沉积物的搬运能力是不同的,从陆坡顶部向盆地方向,重力流沉积类型存在"蠕动—滑动—滑塌—碎屑流—浊流"的演化过程.对海平面波动和古地貌对深水海底扇发育的控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深水海底扇发育的规模,古地貌控制了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南部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营城组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运用钻井取心资料,分析沉积物结构构造特征、搬运沉降方式及搬运介质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古地貌单元下重力流类型、岩相组合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营城组沉积时期主要分为东北洼陷带、西南断槽带和东南斜坡带3类古地貌单元,坡度自西向东逐渐变陡,西南断槽带中同沉积断裂活动所形成的断槽为研究区重要的输砂通道,为重力流砂体长距离搬运提供有利条件;凤山次凹营城组主要发育泥质密度流、低密度浊流、高密度浊流、泥质碎屑流和砂质碎屑流5种重力流类型;根据其触发机制和相序特征分为洪水型重力流岩相组合和滑塌型重力流岩相组合;洪水型重力流具有洪水涨水期(低密度浊流—碎屑流)、洪峰期(碎屑流—高密度浊流)、退水期(低密度浊流—泥质密度流)的重力流演化过程;滑塌型重力流发育滑动滑塌转化为砂质碎屑流、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和泥质密度流的重力流演化过程;西南断槽带受洪水作用的影响,碎屑物质沿断槽进入湖盆,形成扇三角洲相,扇三角洲前缘坡折带处滑塌形成湖底扇相,东南斜坡带受构造活动的影响,碎屑物质滑塌进入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近岸水下扇相。  相似文献   

12.
运用最新的深水重力流理论开展系统研究,细分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类型,并建立各类型砂体的判识标准,探讨砂体展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砂体,砂体并非由单一流体形成,包含了塑性体、砂质碎屑流及浊流等多种流体的有序转化和多个岩相组合;根据纵向上序列组合的差异,可把重力流砂体类型划分为滑动成因砂体、滑塌成因砂体、碎屑流成因砂体和浊流;利用岩心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测井相和地震相等多角度对比可识别砂体类型;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的形成与展布受控于古物源、古沉积坡角、同沉积断层和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等因素,其中充足的物源是重力流砂体发育的物质基础、适宜的古坡角是重力流砂体有序展布的必要条件、同沉积断层下降盘是砂体发育的有利区,而基准面旋回变化决定了重力流砂体的纵向分布样式。  相似文献   

13.
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在确定重力流临界坡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分别对不同成因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进行了探讨,并对重力流的滑动临界坡度进行了分析.不同成因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存在较大差异,斜坡梯度大致为6 m/km的斜坡带足以发生砂质碎屑流, 洪水型浊流所需要的坡度最小; 斜坡高差是影响沉积物再搬运重力流发育的重要条件, 因此再搬运重力流所需要的坡度最大;而重力流在坡度大于0.1°时即可以滑动.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是形成重力流的关键.并且结合实例,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重力流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单家寺油田湖相斜坡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坡扇沉积属重力流事件性沉积,在海相地层中出现较多,是一种重要的相类型。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相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东营凹陷单家寺油田湖相斜坡扇重力流沉积特征和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为一套湖泊相斜坡扇沉积。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湖相沉积斜坡扇相模式。  相似文献   

15.
阎丽妮 《科技咨询导报》2009,(19):128-128,135
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换带部位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戴南组层序中最具特色的储集体类型。结合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对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草舍转换带沉积背景、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及沉积体平面及剖面特征进行详细剖析,认为溱潼凹陷南部断阶带转换带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牵引流沉积特征为主,局部具有重力流沉积特征。沉积砂体规模大,单砂层厚度大,由转换带部位向次深凹沉积旋回增多,砂体的层数和厚度明显加大。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三个相带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洋盆收缩末期,受印支运动影响广泛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是湖盆由鼎盛期向衰退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和湖盆发育的重要调整期。为明确深水砂体形成机理,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芯观察及钻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深水沉积特征、重力流类型、重力流沉积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期发育富有机质深水缺氧还原环境细粒沉积物,见灰黑色、灰色、灰白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发育滑塌、泥岩撕裂、砂枕、火焰状构造、重荷模、槽模等沉积构造;发育滑动-滑塌沉积、砂质(泥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3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各类型沉积物特征明显,重力流形成过程可分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阶段、滑动-滑塌变形阶段、砂质(泥质)碎屑流形成阶段及浊流形成阶段。研究结果对分析同一盆地或同一时期的深湖-半深湖沉积特征、重力流特征具有指导作用,对目前国际地学界广泛开展的大陆边缘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受葛沽物源控制的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平面特征、沉积机制以及沉积模式,探讨其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以"构造-层序-沉积-储层"一体化研究为思路,通过对研究区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测试分析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葛沽物源控制的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沿中央隆起带运移,在隆起带及隆起带两侧沉积,自北向南多级断坡输送、长距离搬运、沿路沉积,整体为隆起-断裂沟槽-凹陷组合沉积模式.平面上主要发育内扇、中扇、外扇3种沉积亚相,包括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缘、越岸席状砂、浊积席状砂、深湖泥6类沉积微相,成因机制上识别出泥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过渡型液化流、似涌浪浊流(高密度-低密度悬移)4种重力流类型.储层物性研究表明,重力流沉积体储层致密,主要为超低渗-低渗,孔隙的峰值在特低孔范围,中央隆起带的构造活动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相比之下最优质的储层分布在重力流主水道微相.葛沽物源控制并形成兼具牵引流性质和重力流性质的水道型重力流,沉积微相是其有利区带的主控因素,未来油气勘探方向应以中央隆起带的重力流主水道沉积体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以重力流沉积理论为墓拙,在金华地区大安寨段介厉灰宕中划分出领并流和浊流两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抽,其沉积模式为重力流湖底扇相;硕料流沉积物的储集性远优于浊流沉积物,该区高产井和不产井的交叉出几原因在于高产升隽于顺抖流发育的网状分流水道之中,而不产并处在浊流为主的受及扇舌形体之上;可根据扇内水道的分布规律,预测有利的含油气区块。  相似文献   

19.
南盘江地区二、三迭纪碳酸盐角砾岩分布广泛。据角砾灰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围岩地层的组合关系,该角砾岩主要属岩屑流和浊流沉积的深水碳酸盐岩。东吴运动形成了本区多方向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台地和断槽区的岩相和地貌分异十分明显,为碳酸盐重力流发育创造了地质条件。碳酸盐角砾岩的沉积模式是当时古构造地貌环境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查明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碳酸盐重力沉积的主要类型,探讨其成因机制以及古地理背景,对大量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表明,奥陶系碳酸盐重力沉积丰富多样,主要发育岩崩、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沉积。根据碎屑来源可将碳酸盐碎屑流划分为内源、外源、陆源及混源等类型,反映不同的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研究后认为,鄂尔多斯地块早中奥陶世为广阔的克拉通陆表海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仅在西南缘有少量碳酸盐重力流发育。中奥陶世末克里摩里沉积期,鄂尔多斯西南缘演变为克拉通边缘拗陷-裂陷型陆缘海沉积格局,南缘大量发育碳酸盐滑塌-碎屑流-浊流沉积,西缘大量发育碳酸盐垮塌-碎屑流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