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就法的历史发展而言,法律起源于道德。就现代社会而言,法律也应以道德为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为了增强法律的实效,要充分认识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以及法治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重视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同时它还必然体现一定的经济伦理的社会伦理要求,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入手,可以阐明市场经济的伦理必然是法治伦理这一根本规定,从而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伦理这一理论构想,以期为解决后发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滑坡和法律低效现象提供理论解析。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思想根植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经斯多葛派伦理性自然法思想,最终以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西塞罗为集大成,形成法哲学体系。它涉及法律的应然状态、人作为人的权利、法律与道德、法治等基本问题。它具有诸如神人之间论、探本论、道德法律一体论、批判性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4.
法律人是法治建设和社会精神的核心智力因素.西方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其伦理品格决定了法治理想的成败.目前经济利益趋势的功利倾向,正在持续侵染法律圣地.欲求正义之维护,必伸法律人伦理.法律人伦理必源于法学之教育,时代和历史之需,不仅是为提倡.  相似文献   

5.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是法律产生、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应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道德化的法治,即在价值理念和法律制度上应体现现代法治和广大人民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本善、忧患意识、和谐意识、节义意识、修养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现阶段,我们必须对孟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以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提高民族素质和重塑民族精神,为“以德治国”提供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道德性执着于工具手段性、突出司法者的道德性以及崇尚以人情为本的实质正义.这种法律道德性的"定位"非为民族自觉,而是在民族历史文化酝酿过程中构成的内在特色;这在当代的法治建设中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中国法制特色之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道德性执着于工具手段性、突出司法者的道德性以及崇尚以人情为本的实质正义.这种法律道德性的"定位"非为民族自觉,而是在民族历史文化酝酿过程中构成的内在特色;这在当代的法治建设中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中国法制特色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主要的行为规范,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法律在立法、法的实施和法治秩序的最终实现层面上,需要道德的支持与保障。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主要包括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三者影响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观点和对法律的研究方法,并且激发了当代人的社会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放眼当下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中,辩证地看待配置调和法律、道德与信仰这一市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维度,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清晰表述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的宏观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动摇,正确处理衔接好制度、伦理与精神三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调适政权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动物成为权利主体”理论因与传统法学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而在法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法律史、法理学的理论、动物本身的特征、道德的形成过程,该理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法律体系所具有的内在协调性及法学理论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动物成为权利主体”论是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法治理念是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保证依法治国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文章认为,通过完善立法、推进公平司法、依法行政以及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从而提升整个西藏社会的法治理念,构建平安和谐的西藏。  相似文献   

15.
《新世训》伦理思想对伦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体现在新的伦理学立场上,把大量道德中性的思想、行为从理学的“非此即彼”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减少了道德评价对人生的过度介入;体现在伦理观的特点上即理性化、平民化、生活化;体现在它的现代伦理意义上,给处于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价值依靠。从传统伦理思想中提取了人们的共识,给现代的人们自身的精神心里矛盾给予解脱,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的生活提出了实际可行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伟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90-93,111
梁漱溟先生认为传统是新秩序的立基之本,建设中国社会新秩序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借鉴是新秩序的活力之源,即必须借鉴西方的团体生活样式来组织中国民众,激发中国人生命中固有的人生向上的真精神,这样才能使中国社会结束散乱局面,形成合力。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本土资源派与法律移植派之间关于中国法治化道路选择的论争实是梁漱溟先生已有思考的继续。  相似文献   

17.
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紧迫而又严峻的课题,实施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新时期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着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复合型人才;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着力增强学生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着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创新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8.
康德金规则,即"要仅仅按照你能够同时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样一个准则去行动",既是全球伦理基础的唯一金规则,也是多元社会道德价值基础的唯一金规则.在大众道德时代中产生的大众人格需求,以及能够获得大众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道德共识的大众道德时代人格培育理想范式,是从现代日常生活生长出来且满足康德金规则的现代性平民人格.  相似文献   

19.
雷锋精神是一个真善美的价值实践表达,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是时代气质的集中反映和高度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基石。雷锋是中国的,雷锋精神将会是走向世界的普世价值。弘扬雷锋精神对现时代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政治价值认同、文化精神皈依、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为民,表征着我党的政治本色,“敢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成为敢不敢扶起社会正义与良心的价值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