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大学定位逐渐从研究型大学发展到创业型大学,大学在知识创新三螺旋模型中的作用已经由次要支撑机构发展为领导性的主要机构,大学衍生企业作为知识创新与创业的一种载体,其创新系统和技术转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中国大学衍生企业中的三个领导企业案例研究发现,大学的科研实力以及科研价值是衍生企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政府在提升衍生企业的资本实力和科技研发实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衍生企业母体组织的科研实力和政府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的影响力直接影响了衍生企业的产生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记者:高校与企业技术转移的现状如何?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于建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壮大与发展亟需先进技术的支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关心技术转移和创新.一批激励技术转移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共同支持下.我国先后成立了一批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许多大学建设了大学科技园、高校的技术转移平台也已建成.一大批高校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建立的联合技术研究中心来促进企业技术的提升.据统计.在全国重点高校科技经费总量中.企业投入的经费占到60%~70%.这一切为大学的技术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资讯     
<正>中国首家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三年促交易额近5亿元10月23日,2014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长沙联盟成果发布暨创新论坛"在长沙召开。14家高校与长沙企业签约合作项目,金额近3000万元。如何发挥联盟整体优势、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加快地区创新创业发展、实现技术快速转移转化等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长沙联盟成立于2011年,是全国首家跨地域性的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成立以来,其成员单位开展了一  相似文献   

4.
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探索方兴未艾,但由于国情不同、校情不同,其功能及人员属性定位受到诸多限制与束缚,往往容易导致缺乏可持续发展活力.单纯的行政化或公司化都存在先天制约,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从业人员活力,从而通过创建、凝聚技术转移创新团队,吸引、培养出一批复合型技术转移经营人才,通过联合、联盟、联动,积极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技术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战略技术联盟成因的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 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纷纷进行战略调整,结成战略技术联盟,从而有助于企业吸收与发展新技术、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加速创新并获取竞争优势。而通过外部资源整合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间结成战略技术联盟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以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基础,并依赖企业对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新发展为推动力,技术转移为企业与高校搭建了桥梁,使高校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分别讨论了我国高校服务地方技术转移的各种具体模式,对不同模式的实践情况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服务地方技术转移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主要是由技术创新的速率所决定。而创新速率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取决于科学技术资源的汇集、共享以及转移。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环节,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已成为地区和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积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是社会知识创新的源头,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学除为国家培育人才外,还形成大量的科研成果。如何将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促进企业成长。是现今大学技术转移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产业技术联盟的成因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而模仿创新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证其生存,但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提高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人认为,合作创新是一条可选之路,并提出协作型创新战略、网络化战略、生态联盟、协同战略、集群式创新、一体化创新模式、动态的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部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东北三省四市科技厅(局)共同发起创立的东北技术转移联盟于2005年1月27日在哈尔滨正式成立,成立以来,通过东北技术转移联盟,已初步形成开展信息交流,技术评估和交易,投资和融资,企业孵化,人才流动与人才结构优化配置,知识产权利用和保护,商业模式设计,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政府对技术转移市场主体的服务功能和引导功能得到发挥。强化了优势资源综合集成和科技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建立了综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提供支撑。 为全面反映东北技术转移联盟两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秘书处与本刊共同策划了本期关注——技术转移东北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创新成绩受益于大学技术转移。大学在技术转移体系构建中,通过确立技术转移目标,制定知识产权政策,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实施技术转移全过程管理,从不同方面保障与促进了大学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渐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及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年来,随着为"千人计划"高端人才创业提供服务的南方创业服务中心首创"前孵化器"模式,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前孵化器战略联盟,以及首个高校前孵化器——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医药前孵化器的创办,作为科技孵化全链条上重要一环的"前孵化器",成为显示度较高的一个科技热词。据了解,通过前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行,广东可以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孵化体系,优化现有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创新创业企业成长和跨越式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就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日,以“产学研联盟建设与协同创新”为主题的“2008名校校长相约张江——话说产学研”论坛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此次论坛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对话和合作提供了平台,共有来自大学和企业的2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领导,以及首钢、张江集团、微创医疗等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负责人围绕"产学研联盟建设与协同创新"相关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和发言。本刊特此摘选了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和部分高校领导讲话中的精彩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之一,在技术转移领域中应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为推动区域企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清华大学在多年的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转移经验,但技术转移工作中仍面临着挑战,特别是以“865”项目为代表的众多公共财政投入产生的专利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因此,需要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和新途径,在政策环境、投入力度等方面加强技术转移工作,更好地推动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传统以企业利润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模式忽视了企业在联盟中的重要性,无法兼顾企业创新投入的资源价值以及联盟企业的溢出效应。在充分考虑企业溢出效应的基础上,以Shapley值为分配依据,分析比较企业的四种技术联盟创新方式,结果发现,较大的技术溢出效应使成本共享联盟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首选,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搭便车"导致的机会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2008—2014年,科技部先后分5批认定了共371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有力地推进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作用,完善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和机制。以网上调研为主,结合情报学的方法,对这5批示范中心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整理。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在科技部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东北三省四市科技厅(局)共同发起创立的东北技术转移联盟于2005年1月27日在哈尔滨正式成立。成立以来,通过东北技术转移联盟,已初步形成开展信息交流、技术评估和交易、投资和融资、企业孵化、人才流动与人才结构优化配置、知识产权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众创空间已经成为上海创业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发展众创空间,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引入市场机制,上海市主要从三方面构建集聚资源的平台,增强创新服务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是围绕创新创业办"大赛",创新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机制,新设上海国际创客大赛;使大赛成为各类创新主体与服务机构集聚、分享、互动的大平台;二是围绕创业孵化搭"联盟",成立国内首家区域性众创空间自组织——上海众创空间联盟,推动社会行业自治。三是围绕技术转移建"中心",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形成集聚全球技术转移服务资源的技术转移大市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固有的激励和风险问题及其所造成的困难,认为仅仅赋予大学科研成果明确的知识产权是不够的,成功的技术转移还要为大学和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激励,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最优的合约安排应将大学科研人员的收益与技术商业化收入相关联,并灵活采用阶段性支付或分成形式来分担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为了保证大学技术转移的可持续性,在收益分配环节必须给予发明者足够的份额,从而提升大学的长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确定影响校企间技术转移的关键因素,可作为校企间技术转移的理论指导.校企间技术转移既是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价值、促进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促进校企技术转移成功的关键因素发展,可实现产学研水平的有效提升.建立校企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总结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并提出研究假设,进而以专家调查的方式,运用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影响校企技术转移的关键因素为科技发展,大学的技术研发能力、转移意愿,接受方(企业)的吸收能力、获取意愿,资金保障、中介支持及双发沟通互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G.多西的技术范式理论,技术转移可看成是技术范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范式中的硬核技术和保护带技术的转移。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新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逐步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原因在于占有着技术范式中的硬核技术;跨国公司内部交叉式转移,原因在于同一技术范式内部技术的可通约性;合作创新与技术转移并行的特征,其原因是为了建立技术同盟和进一步创新需要。这些特征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