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塔北二叠纪的柯坪稀囊蕨及其原位孢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栋  吴秀元 《科学通报》1998,43(18):2009-2012
描述产自新疆塔北下二叠统的一种里白科植物化石-柯坪稀囊蕨。材料包括保存较好的实羽片,孢子囊群,原位孢子以及共生的Sphenopteris型营养羽片,实小羽片中脉两侧规则排列有1-3个(通常为2个)的孢子囊群,每个囊群由4-6个孢子囊组成,具横列环带,无囊群盖。单个孢子囊中的孢子产量约为256个,原位孢子圆三角形,具三射线,表面光滑,可与分散孢子Leiotriletes相比较。通过与相关化石及现生类  相似文献   

2.
商辉  严岳鸿 《自然杂志》2014,36(6):426-430
蕨类植物和昆虫共同进化了三亿多年,但是两者的协同进化一直很少得到关注。对湖南省桑植县的凤尾蕨属植物上的昆虫幼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2棵4种凤尾蕨属植株上有夜蛾科幼虫89条,叶蜂科幼虫21条。叶蜂科幼虫通过形态和体色拟态凤尾蕨属植物的孢子囊群盖,取食凤尾蕨属植物的叶片;而夜蛾科幼虫隐藏在凤尾蕨属植物成熟的囊群盖中取食孢子,幼时乳白色,成熟时转变为淡黄色,有些会出现褐色斑点,同样与凤尾蕨属的孢子囊群盖具有拟态现象。进一步的调查还在凤尾蕨植物上发现猎食性的跳蛛,同时在其体表发现携带的孢子。首次在凤尾蕨属植物上发现拟态昆虫幼虫、特别是寄生性昆虫及其天敌跳蛛的发现,对研究蕨类植物、昆虫幼虫及其天敌之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和协同进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小菊  张武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32):3158-3161
简要报道辽宁北票长皋乡侏罗纪髫髻山组的一块保存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解剖构造的真蕨类紫萁科植物化石. 标本为一块高约50 cm、直径35~41 cm的柱状体, 其中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等器官. 通过对茎的切片观察发现该化石应为紫萁科的Ashicaulis. 紫萁科的根茎化石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辽西及周边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中时有产出, 但同时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的紫萁科化石迄今还未见报道. 这样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化石对正确恢复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的整体面貌, 全面研究这类植物的生物学性质、形态演化以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志炎 《科学通报》1986,31(5):369-369
自Saportat 1872年根据裸羽片化石创建硬蕨属(Scleropteris)以来,有关它的生殖器官一直几无所知。然而,许多古植物学家都相信硬蕨属是接近厚羊齿(Pathypteris Brongniart)和枝羽叶(Ctenopteris Saporta=Ctenozamites Nathorst)的种子蕨或是内容混杂的。Barale是最早根据小羽片表皮构造观察对硬蕨属于种子蕨的观点提出质疑的一位古植物学家。他把  相似文献   

5.
类型丰富的蕨类孢子与微体藻类在第四纪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然而对其中的大部分蕨类孢子和重要微体藻类所蕴含的古生态与古环境信息仍缺乏深入分析与研究.论文详细地总结和分析了其中的7种(属)重要的化石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形态学特征、产地、时代、分布区域及其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即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Desv.)Spring,1843)、水蕨(Ceratopteris cf.thalictroides (L.)Brongn,1821)、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 (Turp.)Meneghini,1840)、单角盘星藻(P.simplex Meyen,1829)、整齐盘星藻(P.integrum Ngeli,1849)、刺甲藻属(Spiniferites Mantell,1850,emend Strjeant,1970)以及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 Rssignal 1962,emand Jiabo,1978).除环纹藻属的系统位置仍存疑之外,其他化石类型中所对应的植物视其亲缘关系可归属到相应的自然科属.它们分别属于蕨类植物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的卷柏属(Selaginella Spring)、水蕨科(Parkeriaceae)的水蕨属(Ceratopteris Brongn)、绿藻门水网藻科(Hydrodictyaceae)的盘星藻属(Pediastrum)、沟鞭藻类刺甲藻科(Spiniferitaceae)以及疑源类系统位置未定亚类的环纹藻属.这些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植物体往往适应特定的生境,除中华卷柏适应温干气候条件或温暖偏湿的山坡或林下阴处石灰质土壤环境条件外,其他均为与水体环境紧密相联的水生植物.水蕨、盘星藻和环纹藻属于淡水种,适宜在各种大小型自然湖沼湿地和水田、水沟等人工湿地生长和繁殖;刺甲藻则生活在近海海域中,属于咸水种.它们在我国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中含量丰富,而且在有些层位中个体浓度非常高,因此,这些适应特定生境的蕨类植物和微体藻类成为阐述第四纪古生态与古环境的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王军 《科学通报》2006,51(19):2265-2272
新近在内蒙古乌达早二叠世山西组发现的齿叶属Tingia Halle标本展示了羽状枝条和孢子囊穗着生于同一茎干, 揭示了这一华夏植物群珍稀植物的整体形态, 命名为联合齿叶(新种)Tingia unita sp.nov. 孢子囊穗圆筒状, 直径1.7~2.5 cm, 长大于20 cm. 基部柄7~8 mm宽, 约7 cm长. 孢子叶轮生, 每轮8~10个. 每个孢子叶的腹面着生一个孢子囊. 孢子囊穗具异形孢子, 小孢子为Punctatisporites 类型. 大叶线状至椭圆状, 侧缘完整, 顶端锯齿状. 小叶与大叶形态相似但明显窄. 植物整体应为乔木状小 树, 枝条和孢子囊穗构成树冠. 否定了原先为水生植物, 大叶浮于水面的推论. 新种特征进一步加强了齿叶属同瓢叶目的亲缘关系, 同时也支持瓢叶目与前裸子植物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7.
辽西上三叠统大型完整苏铁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  李楠  王永栋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09,54(13):1937-1939
简要报道辽西地区新近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大型苏铁类植物化石标本. 化石采自北票地区常河营晚三叠世的羊草沟组, 且完整保存在一整块砂岩上, 高89 cm, 宽130 cm, 包括有长达 82 cm的羽状叶、茎顶及着生其上的雄性球果. 通过对羽叶和小羽片的形态及其着生方式、叶脉、球果及其着生状态等与现生苏铁类植物的对比, 表明当前化石材料与现存苏铁目的泽米科有着密切的系统学关系. 这是目前化石记录中保存最完整且同时具有营养和生殖器官的大型苏铁类化石, 对于研究化石苏铁类的总体形貌、形态演化以及古气候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宜  郑少林  NAUGOLNYKH Serge V. 《科学通报》2012,(24):2297-2303,2341
最近,在中国山西保德白家沟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化石研究中,发现了盾籽科鳞羊齿属新种保德鳞羊齿(Lepidopteris baodensis sp.nov.)的2枚末次羽片.该种的末级羽轴、小羽片中脉和侧脉的背面具有三角形、梯形、圆形或舌形泡肿突起,显示了与间小羽片不同的特征.鳞羊齿属是晚二叠世欧美植物群典型成分之一.自1869年Schimper建立该属以来,其特有的泡肿突起完整的表皮构造一直不甚清楚.新种所显示的这种泡肿突起完整的表皮构造,不仅扩展了鳞羊齿属的生物学和分类学知识,证实了该属存在于中国上二叠统,而且拓展了我们对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在古气候、古环境和古地理关系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两种银杏目的雌性生殖器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炎 《科学通报》1988,33(3):216-216
近年在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采集植物化石时,发现两种属于银杏目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为未见诸文献记载的新分子,且对了解现今植物界中茕茕孑立的银杏目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化石材料极为丰富,除了许多雌性生殖器官外,还有许多保存在一起的叶、枝、分离的种子和花粉。它们不仅外形完整,微观构造也保存较好。本文为一初步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0.
()孙柏年  ()沈光隆 《科学通报》1998,43(21):2348-2350
在我国二叠纪植物群中,Protoblechnum及其与类似植物如Compsopteris,Glenopteris和Supaia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70年前,Halle在研究我国山西晚古生代植物化石时,曾将石盒子组中的一些一次羽状分裂的蕨叶标本归于Proto-blechnum属,并定名为Protoblechnum wongii Halle。他在讨论Protoblechnum与相关化石的区别时并未把蕨叶羽轴的分叉与否当成一个重要的属级划分条件。Zalessky在研究俄罗斯二叠纪植物化石时也发现了和中国的Protoblechnum十分类似的标本,但他不赞同使用Protoblechnum属名,而将羽轴分叉的标本归于White创建的Supaia属中,将羽轴不分叉、蕨叶为一次羽状的标本归于他创立的新属——Compsopteris内。  相似文献   

11.
隶属于里白科(Gleicheniaceae)的稀囊蕨(Oligocarpia)和晋囊蕨(Chansitheca)在华北二叠系中已早有记述.姚兆奇等人在江苏镇江伏牛山煤田发现了具里白科特征的生殖叶,与已知的Oligocarpia和Chansitheca不同,经过对生殖器官的详细研究,确认应归入里白科,定名为天石蕨(Szea).姚等人还认为华南、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原归入Cladophlebis各种的一些化石都应归入天石蕨属,华北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标本及产于河南禹州的Cladophlebis henanensis Zhang et Mo,则改归入李氏蕨属(Lixotheca)近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12.
报道宁夏石嘴山早二叠世一种矿化的孢子囊穗———中华盘穗Discinitessinensissp .nov.孢子叶表皮细胞长条形 ,两端尖 ;孢子囊为椭球体 ,基部收缩 ,呈短粗柄状 ;孢子囊壁及绒毡层细胞均纵向排列 ,不具环带 ;大、小孢子囊外形相似 ,不易区分 ,除非孢子囊破裂露出内部的孢子 .大、小原位孢子形态也相似 ,均为Deltoidospora类型 .该新种支持盘穗属于瓢叶目以及瓢叶目与前裸子植物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13.
报道宁夏石嘴山早二叠世一种矿化的孢子囊穗--中华盘穗Discinites sinensis sp. nov. 孢子叶表皮细胞长条形,两端尖;孢子囊为椭球体,基部收缩,呈短粗柄状;孢子囊壁及绒毡层细胞均纵向排列,不具环带;大、小孢子囊外形相似,不易区分, 除非孢子囊破裂露出内部的孢子.大、小原位孢子形态也相似,均为Deltoidospora类型.该新种支持盘穗属于瓢叶目以及瓢叶目与前裸子植物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14.
余志华 《科学通报》1965,10(9):845-845
本书是一本孢子花粉学基本理论参考书,着重介绍和讨论了孢粉分析的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孢子花粉形态和各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在原理和分析部分,编著者较详细地介绍了孢粉分析的用途和简史、野外工作方法、室内工作方法、孢粉的鉴定和统计方法、孢粉在空间的传播,以及植被及孢粉组合的研究等问题。在孢粉形态部分,作者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孢粉的形成过程及孢粉的形状、大小、内部和外部构造,同时系统地描述了117科、254属、376种现代植物的孢子花粉形态。在各地质时代孢粉组合部分,编著者较详尽地阐述了化石孢粉的分类与命名方法,并收集了我国、苏  相似文献   

15.
王凯  徐洪河 《自然杂志》2023,(2):119-126
陆生植物的出现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陆地生物的发展和繁盛奠定了基础。隐孢子是分布在寒武纪中期至早泥盆世地层中的一类孢型植物化石,对探索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对于隐孢子的定义存在明显争议,目前仍无法统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对这类化石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对隐孢子化石在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早期陆生植物起源与演化的新认识,并为地球生命演化及远古环境变迁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6.
<正>隶属于里白科(Gleicheniaceae)的稀囊蕨(Oligocarpia)和晋囊蕨(Chansitheca)在华北二叠系中已早有记述.姚兆奇等人在江苏镇江伏牛山煤田发现了具里白科特征的生殖叶,与已知的Oligocarpia和Chansitheca不同,经过对生殖器官的详细研究,确认应归入里白科,定名为天石蕨(Szea).姚等人还认为华南、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原归入Cladophlebis各种的一些化石都应归入天石蕨属,华北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标本及产于河南禹州的Cladophlebis henanensis Zhang et Mo,则改归入李氏蕨属(Lixotheca).  相似文献   

17.
对海陆相三叠-侏罗纪之交重大地质生物事件的探究无不依赖于对地层格架和动植物化石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广东地区广泛发育的海陆交互相三叠-侏罗纪沉积是华南早中生代重要的含煤地层.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本区早侏罗世含海相动物化石的金鸡组一直没有植物化石的公开研究记录,制约了对该地区侏罗纪植物化石系统学和多样性的了解与认识.本文报道近年来在深圳大鹏半岛南澳地区金鸡组发现的一批重要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查明了其分类学属性、保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该植物群以形态保存密集、羽叶和茎干连生、本内苏铁叶化石与生殖器官化石Williamsoniella同时保存等为特征,代表了一个以本内苏铁植物耳羽叶(Otozamites)为主导的早侏罗世植物群落.这批植物化石不仅代表深圳地史时期植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广东和珠江三角洲(岭南)早侏罗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对这些植物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广东早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对比,加深对华南三叠-侏罗纪转换时期植物化石多样性演变的认识,为深入探究该地区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陆生植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徐仁 《科学通报》1956,1(7):49-49
孢粉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古今植物的孢子花粉的形态、分类、组合、进化,以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对现代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开始很早。关于零星化石植物的孢子在十九世纪中已有研究。但对于孢子花粉分析的研究,到了二十世纪的初叶方才开始。近20年来,由于植物生态学、煤田地质学、植物地理学和地层学的需要,孢粉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科学。孢粉学中的孢子花粉统计学(即孢子花粉分析),在国民经济建设上和文化建设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实际的需要推进了古今孢子花粉形态和分布的研究,因而孢子花粉分析成为古植物学中最年青而最发达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9.
王鑫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8):675-683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麻黄科化石的报道, 但是其作为整株植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 正是由于对于部分保存的化石材料缺乏信任, 通过DNA序列分析来研究麻黄的现代生物学家怀疑麻黄的早期起源进而提出了麻黄的近代起源说. 为了进一步增进对麻黄植物历史的了解, 报道了来自辽宁省早白垩世义县组整株保存的麻黄化石——洪涛麻黄(新种). 这些化石具有麻黄的典型特征, 如灌木习性、交互对生的分支方式、带有珠孔管的顶生雌性单位. 这些整株保存的化石为麻黄的早白垩纪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助于消除目前关于麻黄起源时间的争议, 并对人们了解麻黄科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态和演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王永栋  张武  郑少林  斋木健一  李楠 《科学通报》2005,50(16):1794-1796
简要报道辽宁省西部北票长皋地区新近发现的具解剖构造的苏铁类型植物茎干化石. 化石材料采自中侏罗统的蓝旗组(髫髻山组), 保存完好的茎干化石横切面所具有的髓部、中始式木质部圆筒、皮层、叶柄基和鳞片基, 以及髓中的薄壁细胞、转输细胞、黏液腔和木质部束等结构构造, 表明这些化石材料可能代表了一个与苏铁类系统学关系更加密切而又相对独立的类群或者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