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轻质微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页岩陶粒作为轻骨料,加入减水剂、膨胀剂等,配制出了八种不同配合比的轻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并对其和易性、强度、干表观密度、变形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强度等级CL40、密度等级1800的轻骨料中高强度微膨胀混凝土最佳配合比。研究成果可广泛地应用于桥梁的加固改造。  相似文献   

2.
随着混凝土工程不断大规模化、复杂化、超高层以及混凝土所处环境的恶化影响,为保证工程质量,促进施工管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高性能混凝土也就显得势在必行和意义深远了。1、研究技术方案: 在材料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试验,采用新思路、新工艺研制出具有微膨胀,改善新拌混凝土工作性,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特别是抗渗性、抗冻等性能的新型矿物添加剂;研究免振捣混凝土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将流变学和最紧密堆积原理应用于免振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将研制出的多功能矿物添加剂掺用到免振捣混凝土中,配制出工作性能良好,能有效控制坍落度经时损失,具有微膨胀或补偿收缩功能,具有优良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免振捣微膨胀高性能混凝土组成、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论模型,充实和发展混凝土科学理论: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工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管品武  邵平  陈萌 《河南科学》2012,30(11):1620-1623
对6种不同配合比的灌浆料分别进行了抗折强度、抗压强度、流动度和竖向膨胀率的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灌浆料的配合比.配制的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料具有早强,高强,微膨胀,自流性好等特点,从而增强孔道灌浆的密实度,达到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目的.通过实例对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的应用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实际钢管混凝土拱桥为背景,对微膨胀、低收缩、缓凝、早强及免振捣混凝土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试验研究,其力学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在允许范围内,按试验配合比拌和混凝土应用于工程中,探测表明混凝土密实度良好,成桥线形与设计吻合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以后同类桥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的级配、压碎指标、吸水性等基本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以及对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讨论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采用基于再生骨料预吸水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配置的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和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完全符合现行规范要求.这也表明再生骨料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来配制混凝土.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C50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配制技术.并通过试验,对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细集料的特性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细集料的级配、细度模数和种类等对其和易性、力学性能等性质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设计研究,并针对机制砂含有石粉的特点,研究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及混凝土配制、应用与同配合比河砂的工作性做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地铁装配式地下车站叠合式墙板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产生,采用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复掺技术,设计了基准组、单掺膨胀剂、复掺膨胀剂和轻砂内养护剂或SAP的4组C40混凝土,通过混凝土限制膨胀率、自收缩和干燥收缩等变形性能以及大平板抗裂试验,研究了轻砂内养护剂的协同膨胀效应对微膨胀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轻砂内养护...  相似文献   

9.
刘春梅  胡成东 《科技信息》2010,(23):J0353-J0353
以石武客运专线西平制梁场预制箱梁生产为例,研究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生产技术。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为核心,以各项性能均衡发展为目标,综合分析如何精选混凝土所用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并运用精心施工等措施手段,配制生产出耐久性指标优良的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结合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工作特点,对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要求与配合比设计进行了阐述.根据设计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配合比,浇筑了168个150 mm×150 mm×150 mm立方体、30个100 mm×100 mm×400 mm和60个150 mm×150 mm×450 mm棱柱体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试件,并测试了其基本力学指标.结果表明,通过材料优选和适宜的配合比设计,采用常规制备工艺可以配制出拌和性能良好及满足强度要求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采用普通混凝土、普通微膨胀混凝土和轻质高强微膨胀混凝土3种材料加固的拱桥的动力响应,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对各种模型进行了振动频率计算,并应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计算了其地震反应。结果表明,采用轻质高强微膨胀混凝土加固的拱桥适应变形能力强,荷载力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AOS与CHSB复配体系的表面扩张性质和泡沫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α-烯烃磺酸钠(AOS)与椰油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CHSB)复配体系在大庆油田泡沫驱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界面流变仪和泡沫扫描仪研究了AOS与CHSB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表面扩张黏弹性及泡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单剂体系相比,AOS与CHSB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均降低.当AOS与CHSB质量比为6∶4时,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达到最低.AOS与CHSB复配体系的表面扩张黏弹性和相角随浓度增加先增加然后降低.复配体系的表面扩张黏弹性好于单纯AOS和CHSB体系,在AOS与CHSB质量比为6∶4时,复配体系的表面扩张黏弹性最强.AOS与CHSB复配体系的泡沫稳定性有明显提高.在AOS与CHSB质量比在4∶6~7∶3之间,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煤矸石混凝土耐久性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辟煤矸石在建筑大宗材料中的应用空间及拓展煤矸石"变废为宝"的新思路、新途径,以煤矸石替代碎石、粉煤灰,矿渣替代水泥配制煤矸石混凝土,采用正交试验法和综合平衡法得出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分析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其经硫酸盐侵蚀后的强度损失、弹性模量及其经冻融后的损失量,最后对煤矸石混凝土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混凝土经过硫酸盐侵蚀后强度影响不是太大。该成果突破了传统的煤矸石活化方法研究煤矸石,对其在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做好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是提高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关键。介绍了新原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8cm下面层的三阶段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5.
高性能混凝土应力腐蚀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凝土的应力腐蚀破坏是影响其耐久性能的主要原因。利用自行设计的应力腐蚀加载试验装置,通过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在3分点加荷及腐蚀溶液耦合作用下抗折强度衰减规律,提出了应力腐蚀因子和介质腐蚀因子两项评价指标,根据方差结果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应力腐蚀试验结果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胶比、粉煤灰掺量、腐蚀溶液对高性能混凝土应力腐蚀因子和介质腐蚀因子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水胶比对其影响特别显著,而应力水平仅对应力腐蚀因子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因此,对配合比设计参数中的水胶比、外掺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可有效地提高公路建设用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6.
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针对沥青稳定基层的性能特点提出了以混合料内部粘结力最佳为目标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利用抗压强度试验和劈裂强度试验这2个常规试验方法的组合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并通过变形性能测试和疲劳性能测试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采用最佳粘结力为设计目标,要以兼顾变形和疲劳性能,从而使得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直接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施工实际,阐述了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配合比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大马歇尔试验方法来确定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水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并修筑了试验路.研究表明,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具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抵抗反射裂缝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砂率值主要应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粘聚性及保水性等特征来确定,因本试验所拌制的混凝土,其拌合物和易性均良好,故只有通过硬化混凝土的质量来判断、确定合理的砂率。通过CF40混凝土在水灰比为0.41时的试验数据,分别对钢纤维掺入量为0.2%、0.4%、0.6%、0.8%时的抗压和砂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在不同钢纤维掺入量情况下的合理砂率。  相似文献   

20.
以碳纤维替代钢筋研发碳纤维混凝土井盖,旨在改善混凝土井盖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研究了用于碳纤维混凝土井盖的混凝土配合比,分析确定了碳纤维的掺入量,利用MIDAS模拟了碳纤维混凝土井盖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可为碳纤维在混凝土井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