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琪 《科技信息》2010,(32):176-176,179
锡德尼的《为诗辩护》堪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巨著,这本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并且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英国近代诗学和美学的开端。在这部书中,锡德尼针对清教徒高森对诗人的污蔑进行了批判与辩护,一方面,诗人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享有盛名,并一直受到世人的尊索,他的地位坚固而从来不动摇,另外,锡德尼认为诗人的创作缘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他的创作力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匹敌的。  相似文献   

2.
华兹华斯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大多数诗歌都是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名篇,《咏水仙》更是其诗歌中的精品。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韵律整齐,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本文试运用文体学知识来重新解读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雪莱的文论作品(《为诗辩护》以其语言之优美隽永,内容之丰富深刻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拟从(《为诗辩护》中对现代性危机的透视以及它的文论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梳理,揭示了这篇文献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三百在董仲舒阐述春秋大义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达意”、“正言”的作用。基于此,董仲舒提出“以诗为天下法”的诗学观点,但在“知天’’的问题上拒斥了诗和诗人,主张“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同时,《诗》、《春秋》在董仲舒阐释哲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共同的困境,由此提出“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等理论命题。在现实政治的情境中,“知天”的问题非但是诗人所难,董仲舒本人也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6.
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摘要: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  相似文献   

7.
卢仝的《月蚀诗》在唐诗中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通过天文软件模拟观测了当时月食的全过程,并对《月蚀诗》进行了天文学史角度的解读,研究了卢仝诗歌中月食发生时的入宿度、诗人对星占学传统的继承等问题,在唐诗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的补充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旭是随着诗界革命而成长起来的诗人,后来又是南社著名的诗人。但是因为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没有提到过他,所以人们对他的诗名知之甚少。并且,因为对诗界革命的研究中存在偏颇现象。所以得出了“诗界革命失败了”这种论调。研究高旭的诗,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全宋诗》著录诗人不下九千人,收录诸家诗作,既据传世本集,又参阅大量笔记、方志等文献,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通过《全宋诗》本证《全宋诗》,辅以相关文献比勘,可以举出相对知名的诗人重收诗二十八则45首,并考辨其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歌史上很早就有羁旅行役之作,后来逐渐形成羁旅诗创作的传统。春秋时期诗人宋玉的羁旅诗《九辨》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怀才不遇”、“贫士不遇”之情感主题(悲秋母题)。柳永部分羁旅词与宋玉《九辩》在主题内容和情感内涵上有着实质上的渊源关系,可以是说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的认同了宋玉,进而把悲秋的文学传统主题引入慢词,使慢词在题材和内容上得以诗化、雅化。  相似文献   

11.
殷夫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是一首包含着多种情感,而尤以阶级情感为明显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心灵的话语,创造了一位真实动人的17岁革命青年艺术形象。诗人的理想、信念在诗中得到形象表现。《在死神未到之前》使诗人的红色鼓动诗长于政治抒情的特点初见端倪,为后期的革命诗歌创作奏响了序曲。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讽请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请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人张戒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岁寒堂诗话》)颜延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用典繁多著称的诗人。阅读用典繁多的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研究用典繁多的诗,则更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颜延之历来缺乏研究,恐怕也与此有关。谌东飚先生却迎难而上,其所撰新著《颜延之研究》虽系全面研究颜延之之作,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研究颜延之诗中的用典乃“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台湾诗人墨人的《中秋雨中吟》、《大屯山之雾》和黄雍廉的《唐人街》、《相逢》的诗情画意作了分析,挖掘了四首诗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8.
高旭是随着诗界革命而成长起来的诗人,后来又是南社著名的诗人。但是因为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没有提到过他,所以人们对他的诗名知之甚少。并且,因为对诗界革命的研究中存在偏颇现象,所以得出了“诗界革命失败了”这种论调。研究高旭的诗,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选取唐朝诗人杜牧《清明》一诗的英文译本为分析对象,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参照,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杜牧《清明》一诗中的中国语言文化内涵,提出中国古诗的英译,在照顾本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始终要记得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做权衡,以找到翻译中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卢亚男 《科技信息》2008,(36):285-285
诗人用诗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在诗中思考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诗人与中国诗人对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中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节与苏轼的《卜算子》为例,通过对两者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本身进行对比,来分析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孤独主题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