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陈超 《科技信息》2012,(35):785+896-305,416
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由于自身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社会经验的不足,在求职就业创业过程中合法权益被侵犯,抑或自身行为违法违规的事件屡现报端。如何加强职校生就业创业法律指导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创业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提高他们的就业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已然成为职校毕业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李妍曦 《科技资讯》2008,(7):130-13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从过去国家"统分统包"转为面向社会"双向选择"。但是,由于毕业生作为"新生劳动力"规模迅速扩大以及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带来的用人需求过缓,致使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今后几年,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将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大中专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各大中专院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和咨询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了产生法律问题的原因,指出各高校应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法律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提出了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引导、服务的职能作用;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应为高职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等措施,以此来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党和政府、普通百姓以及大中专院校极为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更难。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实现理想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一厢情愿,也是众多用人单位的共同呼声,更应该成  相似文献   

6.
经过几年的扩招之后,各理工科院校培养出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开始陆续走向市场,从各理工科院校所统计的数据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突出法学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必由之路。各理工科院校应理性地面对目前的艰难与困境,充分依据各自的资源来追求自己在法学教育上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其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等。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经过分析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对策。期望通过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缓解当前所存在的多方面就业压力,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做实毕业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高等学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总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分析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心打造“优质产品”、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加大“产品”推销力度、精心售后跟踪、提供预警服务等方面抓好做实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校的学生规模已在高等教育的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增幅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也越来越大。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出发,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合理设置专业、建设区域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共享与分析平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麦可思2008年和2009年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以及课题组对2009届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等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就业的总量与需求、就业质量与结构、就业观和就业的流向与收益等方面,对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为研究湖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军箭 《科技信息》2009,(33):276-277
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深受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广泛关注。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家庭的投资回报及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将从高职毕业生面临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学校、学生本人该如何应对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顾盼 《科技信息》2012,(24):37+39-37,39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大量存在着就业歧视、求职陷阱和劳动合同不公平等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提高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朱乐 《科技信息》2009,(27):I0174-I0174
高职院校的办学重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毕业生,因此,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口语运用能力、听说领先则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思路和方向。然而,高职口语教学中却存在一些困难,通过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探寻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是关键。通过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高高职口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强化技能,做好就业准备。  相似文献   

14.
何云 《科技咨询导报》2014,(19):219-2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使得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基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重要中转站,在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问题已成为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极大的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所以,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和对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就业指导,必须要改善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理念,指导方法和指导内容,健全就业指导信息机制,切实的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实现高效院校的教育目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该文将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找出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困境的原因,并探讨出有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对策,促进高职院校对指导工作的完成和毕业生就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2+2”模式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学费昂贵、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办学时间短、无从借鉴相关的就业经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等劣势;但也有实践能力强、人才整体需求量大、学生在国外就业的竞争能力强等优势。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境外实习基地、调整国内教学部分的培养方案、学校给予学籍管理等政策扶持等是提高地方院校中外合作“2+2”模式毕业生的就业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就业人群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基层管理者,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结合实际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公民的法律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实践性人才群体,其是否具有法治意识,其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社会法治化的进程,并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本研究通过问卷的方式从高职学生对法律热点的关注程度、对法律课程的认识情况、对法律的信任程度、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自身法律知识及对法律相关问题的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中小学适龄入学学生人数减少,基础教育市场需求萎缩,用人单位门槛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毕业生就业观念单一和就业能力准备不足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应从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政策以及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师范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9.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学校、学生和群众的利益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就高职院校如何在办出特色、加强就业指导、实施全面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以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在于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需要,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新途径。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实际,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手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