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性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财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以动产担保为主要视角来考察,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全球化视野下的物权法重视充分发挥物的效用,表现为扩大了担保物的范围;兼顾了担保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发挥了担保物的集合效应。全球化视野下的物权法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表现为非典型担保类型日趋丰富;担保物权制度的设计更加自由。全球化视野下的物权法侧重于成文法的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2.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将债权物权化,为保全一种目的在于移转、变更和废止不动产物权之请求权的登记制度.在不动产交易中,因当事人双方就债权契约的成立与物权行为的履行间尚有一定时间差异,故常有债务人将不动产另作处理,如一物二卖,并将产权移转登记于后债权人的情形.此种状况,对原债权人甚为不利.鉴于此,法律上设有预告登记制度,对原债权人以不动产物权变动为标的之债权请求予以保全.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立法确立了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的立法模式.尽管我国目前仍不承认"物权行为"的概念,但是在物债两分的背景下,物权行为独立性是现有立法和民法理论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进而从逻辑和法律效果上来看,无因性理论也是值得吸纳的观点,未来我国结合恶意失权制度并对现有立法进行调整即可实现更合乎逻辑的物权形式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4.
吴敬南 《科技信息》2009,(33):392-393
物上请求权是基于物权而产生的一类独立请求权,是物权效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基于所有权的请求权和基于他物权的请求权。在他物权下,作为对物的交换价值进行支配的担保物权在物上请求权上具有自身的特征和适用上的差异。本文详细探讨了基于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的物上请求权的特征、构成要件、效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的担保物权部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作了补充、修改和完善,并且特别规定,担保法与物权法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物权法。文章就物权法与担保法诸多不同中的三方面:明确了独立物保无效、扩充了担保物的范围、完善和细化了实现担保物权的规则,结合担保公司的实际利益要求和行业风险控制要求,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理论主要有三种学说,其中以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物权形式主义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债权形式主义即所谓的折中说,我国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债权形式主义来构建物权变动模式。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各个国家基于交易安全和交易习惯的不同考虑选择不同而已。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互有借鉴,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加上公示公信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辅助能够较好地维护第三方的交易安全,但这种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本文以《物权法》第24条为引子,基于现实意义对物权变动模式进行评析,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提供试探性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财产权核心内容的物权和债权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即物权债权化和债权物权化。物权融入了债权的请求力而债权逐步取得物权的对抗性,从而形成了游离在物权和债权"中间地带"的新型权利。但这类权利的出现并未脱离传统民法理论范畴,归根结底是顺应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8.
抵押权是担保物权的重要内容,其与其他担保物权竞合时的清偿顺序在理论界与实践中一直广受关注.《民法典》物权编回应了社会公众与司法实践的需求,删掉了多个抵押权并存时清偿顺序"同日同序"规则,明确了抵押权与质权竞存时的清偿顺序.但囿于我国对动产中间价款抵押权的实践经验的缺乏,《民法典》物权编在引入中间价款抵押权制度时,在规则设计上过于简单,不足以处理实践中纷繁复杂的情形.同时,该制度还会增大其他担保物权的不确定性,影响相关权利人设立其他担保物权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物权法制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物权法,完善民事立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意义和作用.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是合法财产的一体保护;在物权变动规则中,应确立物权变动和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重构一个与行政管理权脱钩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物权立法要进一步完善用益物权体系,建立我国的典权制度,完善我国的担保物权体系,增加交易、融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抵押作为债权的一种担保形式,虽在我国<担保法>中已有相当的规定,但是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从立法主义的选择出发,阐述了未经登记的抵押合同的处理办法,抵押权的效力,抵押权人的物上请求权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以期对抵押权担保制度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关系的发展,现代各国抵押权制度从重视担保功能转移到更中关注发挥物的多重经济效用。《担保法》中对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效力的限制性规定显然与担保物权法所追求的公平、自由、效益与交易安全的立法价值取向不相符合。《担保法》应当遵守抵押权的担保物权性质,明确抵押权作为支配权所应有的追及力和代位性,进而确立抵押人对其所有的抵押物的自主转让权,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立法应当为抵押物受让人提供有效的权利救济模式,保护交易安全。这样,在充分保障债权实现的前提下,以公平和效益为价值目标,衡平抵押物转让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破产和解制度具有简洁、高效和充分展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制度优势.我国破产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率低且效果并不理想,究其缘由是其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和缺乏完善的配套制度为其保驾护航,为此提出以下完善破产和解制度的路径:第一,优化和解申请条件,扩大申请和解程序的原因并增加申请主体;第二,限制担保物权人之权利行使;第三,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法院及管理人的监督作用;第四,建立破产和解与破产重整制度之间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琳 《科技咨询导报》2013,(20):229-229,247
物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变动除了债权合意外,还需当事人另外就物权变动做成一个物权合意,并履行登记或交付的公示方法。在物权形式主义下,若要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效果,需要债权行为、物权合意以及公示。这与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下的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胡健星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152-155
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确立后,学界大多数参考德国、日本、瑞士、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从明确预告登记的性质和效力、扩大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明确预告登记的申请人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为完善我国预告登记制度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但其大多停留在预告登记制度内部进行研究,并没有运用研究成果进一步协调登记制度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协调我国登记制度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冲突,既是为预告登记涉及的实证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也可以从物权、债权、物权化的债权、优先权、诉权等权利协调的理论高度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有否定说与肯定说之分。鉴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具有的价值功能、理论依据及制度基础,《物权法》第106条确立了该制度。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包含物权和债权两方面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不当得利制度系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民事立法对待不当得利制度的态度差别,取决于其如何看待物权行为理论。物权与债权的严格区分,尤其是不当得利作为一项完整的法律制度存在,均以物权行为理论作基础。我国的债权立法既然承认不当得利制度,正在制定中的物权法就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唯如此,才能保证民法体系中债法与物权法逻辑结构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因《担保法》对质押制度规定的粗糙,造成了司法实践上的困难,质押制度本身也有萎缩之势,使立法者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欲解决该问题,应扩大可入质客体的范围。因此,我们在动产质押中论述了财团质押、转质,以及以间接占有为基础设立的再质押制度;在权利质押中则考察了不动产用益物权和债权入质的可行性;为回应改革中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特对一些公法上的权利可入质性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债的保全制度,债的担保制度及违约责任制度一起构筑了完整的债权保障体系。代位权制度作为我国合同保全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弥补了强制执行及一般担保的不足,对债权不能获偿起了预防和补救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代位权诉讼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得代位权制度更加规范,合理,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合同法第229条确立了“买卖不破租赁”这一原则,赋予租赁合同这种债权关系以物权效力,这种立法的正当性在哪里?债权和物权的区分又在哪里?私法领域存在的其他的债权物权区分模糊的现象,比如提单,也许可以为我们重新思考物权和债权的区分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莫蕾 《广东科技》2008,(3):270-271
目前学术界对租赁权的性质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有债权说、债权物权化说和物权说之争。笔者认为债权说混淆了租赁契约与租赁权的本质区别。债权物权化说虽然承认了租赁权的物权特性,但碍于物权法定主义而采取了折中的说法:物权说认为应将租赁权明确规定为用益物权,但却无法解释债权关系贯穿租赁合同始终的事实。物权与债权可以结合为一项具体民事权利,重新看待租赁权的性质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