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安晚轩记》之碑刻立于元惠宗元统三年(1335)六月.原石现存杭州孔庙(杭州碑林),陈列于"宗教碑"碑廊(见右上小图).是碑圆首,篆额"安晚轩记"4字,额之左右仿汉画像碑,刻有麟、凤二像.原座已佚,碑石高152.5cm,宽78.5cm,厚20.5cm.碑文楷书,并题、署凡21行,记文界格书写,满行35字.杜正贤主编《杭州孔庙》一书收录.  相似文献   

2.
《诗品》谢灵运条引《异苑》提到“钱塘杜明师”其人,在现有的出版物中,大抵有五种意见:①杜子恭;②杜炅字子恭;③杜昺字叔恭;④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并非一人;⑤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为一个人。因此,杜明师成了学史、道教史上的一个谜。本从史讳学的角度,揭开了这个谜底,杜明师名昺字子恭。唐高祖李渊之父名昞,为避其讳,改杜昺为杜炅,或迳称其字。《宋书》、《洞仙传》,《道学传》、《南齐书》撰于唐朝前,原本不当避唐讳,今本乃唐人所改。宋以后的作,有的改回,有的沿用,遂成混乱。古书上的杜昺、杜炅、杜子恭、杜叔恭、杜恭实为一人,即杜明师。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峰麓的三月街上,矗立着一幢巨大的石碑。碑高四.四四米,广一.六五米,系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高高地架在一个石雕的赑屃之上,这便是《元世祖平云南碑》。它是研究大理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这块碑的碑文是元代翰林院学士程文海奉元成宗诏命所撰的。程文海(1249—1318)字钜夫,因避元武宗庙讳以字行,故《元史》本传为《程距夫传》。他先世乃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后迁郢州的京山(今湖北京山县),最后定居在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程文海的叔父程正卿是南宋的建昌通判,忽必烈征大理路过建昌,正卿以城降,程文海入京作为质子,元朝授他为宣武将军、管军千户。程文海聪明有识,才气不凡,为元世祖所赏识,选拔入翰林院,屡进为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年,加翰林集贤直学  相似文献   

4.
《张迁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称为“国宝”,当之无愧。作为一位书家,应对《张迁碑》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一、《张迁碑》及其拓片 《张迁碑》是《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的简称,或称为《张迁表》、《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体通高(无座)2.67米,宽1.07米,厚0.20米。碑首呈半园形,顶部及碑身两侧雕有8条蟠龙相戏,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碑阳,透雕龙首下为篆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个字,分为两行,每行6字。碑文隶书,15行,每行42字,共计567个半字(碑文第13行与14行之间空出一行,  相似文献   

5.
2006年6月13日,河南省修武县出土了5块与韩愈有关的石碑,分剐是:宋熙宁三年《唐韩文公故里》碑、明嘉靖四十四年《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明隆庆五年《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清嘉庆二十年《韩文公祠祭田》碑,以及清道光二十四年《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根据不同史料考证,这5块石碑应是修武韩愈后裔于民国年间利用旧碑刻制伪造和新刻而成,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修武韩氏为韩愈后裔的称号,纠正清乾隆以来“修武韩氏永不承袭”的圣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写刻于1275年的八思巴字碑刻《龙门神禹庙圣旨碑》的用字进行研究,发现其所涉及到的韵母、韵部与《蒙古字韵》的相符程度很高。该文献共出现95个八思巴字字头,而真正关系到韵字归部的与《蒙古字韵》的差异仅有一处,即■(-■-)尧。我们据此可以推断,在《龙门神禹庙圣旨碑》(1275)写刻的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5年,作为八思巴字书写规范依据的《蒙古字韵》应该已经成书。  相似文献   

7.
传本《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庆校众本"一语,研究者多以字误释之,晚清李慈铭、谭嗣同则主张刘义庆曾自注其书,但后世之学者或漠然视之,或斥其妄谬。实际上,刘义庆自注《世说新语》,南宋汪藻《世说叙录序》已留下线索。《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成书于萧梁,而今存其注不仅避宋武帝刘裕讳,亦避刘裕祖靖讳,此可谓刘义庆自注《世说新语》之内证。为自撰之书做注,东晋南北朝之际颇为常见,刘义庆自注《世说新语》,亦受时风熏染而已。  相似文献   

8.
人名与社会文化柳金殿,孟建安对汉族人名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封建社会里,汉族尊辈为孩子取名时,严守尊讳原则,既讳父亲血统尊辈名字中用过的字,又讳母系血统尊辈名字中用过的字.儒家的“长幼之节,不可废也”,正是这样取名原则的心理依据.汉...  相似文献   

9.
依据帝讳字来判断古籍版本是版本鉴定的重要手段。明清帝讳字在文中有的是避讳字,有的不是避讳字,一定要判断准确;它们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决定作用,有的是佐证作用,还有的是作者书写或是刻书人的习惯,而不是避讳字,对于这些务必析离清楚;古代亦有代用字,那是约定俗成的,史书上有文字记载的,只是到了现代成了难理解的问题了,弄清这些,对于古籍版本的鉴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爨宝子碑立于东晋时期,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时期,二者均属于“南碑”。因为南碑数量较少,爨龙颜碑不能单独形成一种书体(爨体),而且当时北魏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影响较大,所以也就把该碑归为魏碑体。  相似文献   

11.
朱子别号考     
朱子(1130——1200年),名熹。祖籍江南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时,乳名沈郎,是其父朱松所名,以志其出生之地(尤溪原名沈溪,后因避闽王讳,改名尤溪)。朱子小字季延,以尤溪隶延平;又字五二以行称。朱子十六、七岁跟随刘彦冲(名子翚,自号病翁)学习,冠时刘彦冲字之曰“元晦”,其祝词云:“木晦于根,春容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跋潘显甫字序》,《朱子公文集》卷八十二。以下简称《文集》)朱子在《跋家藏刘病翁遗贴》中说:“熹字  相似文献   

12.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隔代合写的奇碑: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相似文献   

13.
滇中著名学者袁嘉谷曾给《小爨碑》亭题联: 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实则碑面共计四百零二字,立碑距今一千五百八十年。为求上下联对仗工稳而取其约数,这倒无可非议;只是以碑末用“大亨”年号就以为爨氏奉东晋正朔,还有待于研究。 碑文最后一行是这样的;”大亨四年岁在二已四月上恂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浊上变去的研究进展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材料的局限.大家在讨论唐代的浊上变去时,所能举出的例证不外《讳辩》、《刊误》等.本文深入考察了《广韵》的又音材料,首先定出选择材料的三个标准,从纷繁复杂的《广韵》又音中筛选出词义相同、等相同、开合口相同、声母相同、韵亦为四声相承之韵的全浊上去又音字例73组,146字(包括补充类),认为这批对应整齐,体系严谨的又音字例,就是当时浊上变去在《广韵》音系中的反映,是《广韵》中浊上变去的明证.接着又分析了这批又音字例的出现环境,指出不论从声母公布看,还是从韵摄分布看,当时的浊上变去已呈现出“全面铺开”的趋势.本文还格外注意分析这批又音材料在横面结构与纵向演变方面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小爨碑》亦即《爨宝子碑》,与《大爨碑》并称为《二爨》或《南爨》,同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现存曲靖第一中学。  相似文献   

16.
草书符号的系统化,孙过庭与于佑任功不可没。孙过庭的草书《书谱》,字数多、规矩严、姿态美、理论性强,历来被人们奉为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于佑任以代表符号为经,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纬,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归纳整理.提出了标准草书的命题,制定有系统的符号。《书谱》的理论品住强化了其艺术性,标准草书则强调了字的规范性,二者有着一定的互补性。《书谱》是帖草,标准草书是碑草,二者对照练习,有利于积累和理解更多的草书信息,更好地从碑与帖的辩证中去体悟草书的结体、节奏和境界。  相似文献   

17.
我校南诏史研究室周祜副教授长期热心于地方民族古籍、古牌刻、宗教、语言文字、民俗的考察和研究,退休后,矢志不移,成果颇丰。近年来,他把曾发表的相关作品编辑成《大理历史文化论集》,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和新西兰霍兰德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内容有云南及大理著名的“三碑”考释(《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山花碑》)、《云龙记往》笺注及大理元碑、梵文碑、本主信仰、白语文的探讨等。独道见解的考释,鲜为人知的探讨,构成该书的显明特色,是一本研究云南及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8.
吴越国改元探索朱馥生吴越王钱不忘“事大”之义,后人所称。但其立国数十年,曾否改元,素有存疑。历来各家对此约有三说:未改元说,改元说,讳称说。持未改元说者,以《吴越备史》为代表。《备史》谓钱于其建国之时,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惟不改元。《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9.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农历十月六日(10月30日)书。纸本(有折痕),行书。款后自钟“圣湖野老”朱文印。42cm×48cm。一吟堂藏。本札乃马一浮以诗代简寄于弟子王培德(字星贤),王准(字伯尹)之物,时年马一浮64岁,诗见《蠲戏斋诗编年集·丙戊》(见《马一浮集》第三册),唯《集》中所  相似文献   

20.
今仍耸立在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城南约十余里的苍山马耳峰麓、太和村西、唐代南诏初期首府太和城故址旁的《南诏碑》,一称《南诏德化碑》,此碑为云南屈指可数的大碑,也是南诏史上很富有资料的一古碑,为南诏第五代主阁罗凤所立,据考立碑年代当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项,这碑也在其中。碑文惜多漫漶,今正面碑文仅只存220字,好在明、清时的方志及金石学家把以往的碑文著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