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地震     
蔡途 《科学》2006,58(3):11-13
地震是一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面震动现象。这种地面震动是由地震波携带的巨大能量造成的。在地球内部激发出地震波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源深度不超过60公里时称浅源地震.大于300公里时称深源地震.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源地震。每年全球记录的地震达几百万次.但其中破坏性地震仅数十次,绝大多数地震对人不产生震感.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察觉。另外,地震波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地球内部运动情况的信息;人工激发的地震波还可用来寻找石油、煤、金属矿、地下水等资源。  相似文献   

2.
3.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间隔时间不到五年,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汶川地震是否诱导了芦山地震,未来龙门山构造带还有哪里会发生类似的地震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答。五年之内,四川龙门山区域发生两次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创伤,更有对民众心理的冲击、对科学家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汶川地震以来的五年,对抗震救灾有许多总结,对地震本身有许多研究,但对灾害何以如此严重,对如此大的地震为什么没能预见到等问题,却很少有深刻的反思。"多难兴邦","难"本身不能兴邦,但"难"可以为我们提供反思与进步的机遇,能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地震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地震带来的不只是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是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波是地震能量的载体,是把地震释放的能量传递出去的基本方式。由于地震波是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因此它携带了震源与地下介质的信息,为人类认识地震提供了基础。在人类现实生产生活中,水灾、风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持续不断,而地震是这些灾害之中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ABC     
大地震在转瞬之间将一座座城镇夷为平地,使许多家人生死两隔.那么,地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球活动?它为什么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7.
地震档案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是最为严重的.下面是人们记录下的最为惨痛的一些地震灾难.  相似文献   

8.
地震实验室     
“巨大的实验室现在已空廓一清,四周仅仅弥漫着从震裂的七层楼混凝土试验建筑物中扬起的滚滚尘烟。面对如此酷似一场真实地震之后的巍巍景况,不免令人有肃然起敬之感。”对于一个来访者来说,当他第一次置身于这座空间体面积达80万平方英尺(合74万3千2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体中,就会令他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在美国肯尼迪角巨大的火箭装配大厦里的奇妙同感。抬头可以看见对面墙上环绕着长而狭窄的观察过道,唯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待装的巨型的宇宙飞船及其附助装配设施,而是赫然耸立在你眼前一堵行家称之为“反应墙”的混凝土巨石。它的厚实、高大的气势仿佛要把任何阻挡在它面前的物体压成齑粉。  相似文献   

9.
地震ABC     
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地震的破坏件和突发件给人类罩上了一层阴影。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说,地底下有一条大鳌鱼,驮着大地,隔一段时间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鳌鱼翻身就是地震了。17世纪日本也流传着一个神话:大鲶鱼往在地底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不高兴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今天人们希望了解地震成因的科学解释。目前对这个问题有几种基于观测事实的解释。对于发生地震的某些根本性原因(如动能与必震条件)还有待探索。已有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员刚硬…  相似文献   

10.
地震征兆     
地震有征兆吗?答案是:有。这是因为在地震发生前,岩石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和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地震征兆可划分为微观征兆和宏观征兆。  相似文献   

11.
认识地震     
地震就像一个潜伏在地下的恶魔,它的到来总是那么突然且悄无声息,却又能在瞬息之间使得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恶魔"面前,人们感到恐惧,也设法解释其成因.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地震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步入了科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正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了极其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灾后救援和重建中所铸就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从地震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是通过对灾难性地震事件的深入研究所推动的.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科学通报》组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专题,集中发表汶川地震相关的研究成果,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汶川地震留下的珍贵科学资料,进行持续和深入研究,推进地震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也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地震前和地震时井、泉水的宏观异常现象,但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震前可能并不会出现;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却并没有地震发生,这说明地下水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获取地下水物理、化学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地下水异常和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中诸如台网如何优化布设等科学技术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某些特定的地下水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地震地下水前兆与地震在时间、地点上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地震地下水研究和地震预测实践中最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欧亚板块东南部。它不仅是西太平洋地震系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系的汇合地区,而且也是世界板块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境内地震活动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依据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和构造应力场等特征,将我国划分为10个地震区(图1),地震区內还分出了地震亚区和地震带。  相似文献   

15.
初论地震云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大地震往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解放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邢台大地震以后,我国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曾先后成功地预报过一些地震.利用地震前兆预报地震是科学家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近年来,通过较长时期对地震云的观测研究,我们认为地震云是一种临震前兆.它不仅是一种可靠的临震预报手段,而且根据它出现的时间、形态及其变化以及相对于观察者的方位,再结合其他预报手段,可以预报某些地震的震中、震级和发震时间三要素.用地震云预报地震,价格低廉,方法简便,容易掌握.结合其他观测手段进行分析,有较高的准确性,从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谈到的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加利福尼亚的情况。事情是这样的:在加利福尼亚,地震的预兆正一年比一年明显,看来一场地震灾难已经不可避免,具体的时间大约在2025年前后。未来的地震灾难与当地山地的地质构造过程密切相关。加利福尼亚靠近海岸的部分正在朝西北方  相似文献   

17.
旱涝与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全国震惊,举世瞩目.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不能不再次想到地震灾害的预防和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人类面临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地震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关于地震的报道是在公元前18世纪,更早的地震文字记载包括象形文字。在中东和阿拉伯地区,地震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世纪。人们对地震的印象就是一场灾难。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没有其它自然灾害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给那么大面积的地区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如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造成近83万人死亡。当时"山川移易,道路改观,屹然而起者成阜,坎然而  相似文献   

19.
地震与建筑     
强烈地震对人们最直接的威胁 是对建筑物的破坏,而人们 约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房间内。因此,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于减少地震灾害中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建筑物的抗震,首先应了解地震的震级与烈度的概念。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震级是根据地震本身的强度而设定的等级标度。它和震源释放出的能量有关。释放出的能量愈多,震级就愈大。因此,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公共紧急事件中,地震最为我们所熟知.由于它的多发性、突发性、瞬时性、选择性和次生性等诸多特点,是国际上公认的重大灾害之一. 地震发生后,信息铺天盖地,公众最先得知的是地震发生的地点、震级,之后是震源深度,接着是当地的信息通讯、建筑受损情况,最后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伤亡人数……那么,这些数据都说明什么?我们能否自己估计地震的伤亡情况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常将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是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而地震烈度反映了地震的破坏程度,是衡量地震强烈程度的尺度,由震动对个人、家具、房屋、地质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来断定.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不同受灾地点的烈度是不同的.简单点儿说,就是: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而烈度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评测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