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蛋白颗粒料替代豆粕对绵羊瘤胃发酵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50±2)kg的杂交公羊(夏洛莱羊×无角陶赛特羊)4只,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用复合蛋白颗粒料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40%、60%和80%的豆粕。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颗粒料替代豆粕对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05),但总体上随着替代豆粕水平的上升,pH随时间变化有变缓趋势;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的氨氮浓度分别比对照组升高4.66%,15.27%,21.05%,试验组Ⅲ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有降低的趋势,但试验组Ⅲ的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血清尿素氮、尿酸、肌酐无显著影响,但试验Ⅲ组的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也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复合蛋白颗粒料替代豆粕对绵羊瘤胃发酵影响不明显,替代80%豆粕对绵羊肝脏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替代60%的豆粕较好,对绵羊瘤胃发酵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带型、品种和种植方式组合筛选了适于绿洲灌区应用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生产能力和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洋芋(-洋芋)和新型小麦/玉米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三大模式平均产量高于传统"吨粮田"11%,其中"三种三收"模式增产增效更为显著,推广价值较高。试验同时得出影响复合群体产量的因子顺序是小麦品种>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组分产量的突破口主要在生理特性方面。参试模式中最优组合是A3B1C3。表5,参3。  相似文献   

3.
利用从2006年1月4日到2008年7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日均数据, 同时运用非参数函数系数模型和GARCH模型来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益率与波动率的非线性时间序列特征. 实证结果表明, 半参数组合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以及预测效果, 而且汇率管制政策变动的虚拟变量的估计 系数显著不为0. 跨度为50天的样本外预测显示: 96%的收益率真实值都落在2.5%以及97.5%的非参数分位 数回归预测线区间之内; 参数GARCH(1,1)模型拟合的波动率所显示出的汇率震荡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4.
间套种植对根系土壤酶及养分复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了玉米∥蚕豆、玉米∥鹰咀豆及3种单作作物生长盛期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蚕豆和玉米∥鹰咀豆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cm~30cm土层中玉米∥蚕豆根干重占总根重的比例较单作对照高10 78%,玉米∥鹰咀豆较对照低5 78%;根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4个类型区,0cm~20cm为高密度区、20cm~40cm为中密度区、40cm~60cm为低密度区、60cm以下为稀密度区;土壤酶活性可划分为4个层次:亚活跃层(0cm~10cm)、活跃层(10cm~30cm)、过渡层(30cm~40cm)和稳定层(40cm以下);根密度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3,参3。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湿沉降中氮浓度及沉降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沉降的氮浓度及沉降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月均浓度差别较大且动态变化明显,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降水强度及频次、风向和地理位置有关;各形态氮浓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春、秋季降水中各形态氮浓度的离散程度较大,原因与降水气团来源复杂性、沙尘和高空污染物输送等因素有关;降水量与各形态氮浓度呈较弱的负相关(p>0.05),NH4 -N与NO3--N、TON呈显著正相关(p<0.05),它们可能具有同源性。NH4 -N与NO3--N的良好相关性与其在液相中的反应有关;生长季降水pH的变化主要与氨挥发有关,非生长季主要与氨挥发减弱、秸秆和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沙尘输送等因素有关;各形态氮的沉降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所占比例最高(4.57kg N/hm2),占60.41%,夏、秋季相近,冬季最低(8.29%);全年TN沉降量为7.57 kgN/hm2,TIN为沉降主体,占84.54%;NH4 -N和NO3--N为TIN沉降主体,分别占TN沉降量的52.58和29.99%。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知情者信息性交易概率及噪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分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类型,运用收益方差分解的方法(适用于连续报价市场和集合竞价市场),得到两类知情者的信息性交易概率及噪声因素所占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特征分析.采用2003年10月8日至2003年11月30日的分笔高频交易数据,选取上证50中45支股票为研究样本,将交易者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前知道公告信息的第一类知情者(内幕交易者)、分析判断股票信息的第二类知情者、噪声交易者.结果表明,内幕交易者的信息性交易概率大约为3.49%,远远小于第二类知情者的24.47%.噪声比例平均为58.14%,公告前的噪声比公告后的噪声大3.29个百分点.随着市值运渐增大,信息性交易概率逐渐下降,噪声比例运渐上升,两者都存在明显的日内效应,而日际效应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田间实验,以耐旱基因型玉米"掖单13"和不耐旱基因型玉米"丹玉13"为试材,于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取样,测定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可溶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期从伤流液角度分析玉米耐旱机理。结果显示,生育后期玉米伤流强度小于生育前期;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是苗期最低,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含量较高;苗期和灌浆期伤流液中的可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拔节期和孕穗期其含量相对较低。耐旱基因型玉米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p<0.05)。图4,参23。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系统组合风险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运用马尔可夫状态切换理论(Markov switching, MS)、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C)和Copula理论, 建立了水环境系统组合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 该方法首选运用MS理论建立起水质时序的自回归模型(MS-AR), 然后运用MS-AR模型和MC方法对水质时序进行随机模拟, 最后运用Copula函数建立起随机模拟结果之间的多维联合分布, 利用该联合分布对水环境系统的组合风险做出定量分析. 实例应用中, 对天津果河桥断面的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四项主要监测指标, 进行了超标组合风险定量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发现果河桥断面的上述四项监测指标中, 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对果河水环境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并且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肺结节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申申  任会之  康雁  赵宏 《系统仿真学报》2011,23(3):497-501,566
针对圆点滤波器不能区分粘连血管型结节、血管端点和血管交叉结构,造成假阳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封装模型的特征选择算法,并把最优特征组合输入到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该分离器能做到检测肺结节时漏检率低同时降低假阳率。选出七个特征(其中包含两种新提出的特征)作为最优特征组合。用含有肺结节的CT影像数据库(50个结节和961个假阳)测试分类器的性能,得到敏感性100%和特异性95.5%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和算法能应用到临床中来提高影像科医生的阅片效率。改进的遗传算法比传统的遗传算法能搜索到更优的特征组合。  相似文献   

10.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8月末或9月初两次测定蚯蚓数量,土壤密度秋收后测定.采用SAS软件对2004~2006年的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和采样时间对蚯蚓数量的影响较大,均达显著差异(P《0.05).免耕处理的蚯蚓数量是秋翻处理蚯蚓数量的2.4倍,种植大豆的蚯蚓数量是种植玉米蚯蚓数量的1.6倍,第1次的蚯蚓数量是第2次蚯蚓数量的1.9倍.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对土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免耕处理使5cm~10cm的土壤密度略有增加,但免耕的土壤密度与秋翻的土壤密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同常规秋翻相比,免耕明显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而且不会引起土壤的板结.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现有三种风险分析方法 (Ⅰ,Ⅱ,Ⅲ)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各自缺陷 ,继而采用了一种综合风险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 :使用方法 的分析程序和处理方法 ,在风险因子风险量求取中考虑其模糊性 ,利用方法 的手段求取 ,同时 ,采用 Delphi法的回溯机制来保证专家估计的可靠性、客观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生产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集成 ,将农业生态经济分区、农牧系统综合评价等应用模型与 GIS进行集成 ,构建了农区农牧系统生产力综合评价系统 .采用该系统把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经济划分为 3个区 :北部经济次发达区 ( I区 )、中部经济发达区 ( II区 )和南部经济次发达区 ( III区 ) .同时 ,对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生产力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的生产力具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 ,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吉林省近5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0年来粮食总产量呈"波动式"迅速增加;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大豆、玉米、谷子和高粱四大作物"四足鼎立"的结构模式演变为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的"玉米型"经济。分析了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粮食作物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图3,参10。  相似文献   

14.
结合梅河口市商品粮基地1980—2007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近30a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梅河口市粮食生产的各类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粮食总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平均单产的波动。1980—1995年,在粮食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和玉米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玉米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年以后玉米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占了50%以上;单产的波动也较大,各种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玉米增幅最大,达到41.21%,其次为水稻,为39.78%,大豆为34.93%。同时通过对近30a的粮食单产量与当年4—9月的平均降雨、积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的消耗量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梅河口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因子是4—9月份的积温、化肥的消耗量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图6,表3,参16。  相似文献   

15.
人控技术切入北方农区土壤—植物—反刍动物(羊单位)复合生态系统,提高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试验组较对照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果明显,为北方农区土壤—植物—反刍动物(羊单位)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模式与方法。表6。  相似文献   

16.
缺磷胁迫下的大豆根系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砂培方法研究了缺磷胁迫对大豆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胁迫条件下,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比正常供磷条件下增加,0—1.0mm直径下的根长显著高于正常供磷条件,但根长在不同根直径下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差异,缺磷胁迫和正常供磷处理下0~1.0mm的根长比例均在90.0%左右;缺磷胁迫降低了大豆的磷吸收效率,而增加了大豆的磷利用效率;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与磷吸收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磷利用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大豆根系形态与磷的吸收利用密切相关。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季节排放量与埋草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在51.25 mg.m-2.h-1~84.92 mg.m-2.h-1之间,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季节排放量为1 591.40mg.m-2.h-1~1 936.12 kg.hm-2,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和CO2季节排放量均小于空白对照。单位草量CO2通量随埋草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化范围为10.63 mg.m-2.h-1~30.69 mg.m-2.h-1,处理Ⅰ与其它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Letabeasmoothcurvedsurfaceonthe3-dimellsiollalsphereS={x6R3;IIxll=1},where11.ifisthe2-norm.Itsareacanbefound.LetW(u)beapositivecontinuousfunctioninQ.Letcos--'(.)denotethegeodesicdistanceorgreatcircledistance.Wewanttofindapoilltx*ESsuchthatf(X*)=alejj.W(U)COS~'(U"X)du.Thisiscalledthecontinuoustypeoptimalsphericalfacilitylocationproblem(P).ThecontinuouslysphericalfacilitylocationproblemisageneralizationoftheplanarEuclideancontinuousfacilitylocationproblem,andanedensionofth…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介绍了系统因素结构反分析子框架(inward analysis of system factor structure,IASFS).它是为了解系统在工作环境因素变化过程中系统可靠性的变化.论文根据其对应关系进行逻辑推理得到规则,进而形成系统等效响应结构.得到适合系统工作的因素状态组合.IASFS是笔者提出的SFT框架的一部分.根据IASFS的特点定义了01型空间故障树,其结构化表示法为图法和表法.基于表法的IASFS方法有逐条分析法和分类推理法.论文主要定义和描述了逐条分析法和分类推理法.说明了IASFS是一个系统结构反分析人机认知体.推理结果表明,就系统与因素的状态关系而言,系统结构为T=A_1·A_4+A_3·A_5+A_1·A_2·A_3.逐条分析法和分类推理法可得到等效响应结构,其与被分析系统对工作环境因素变化响应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