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生活取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其核心价值是实现了课程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由此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必须以"生活"为取向。我们要基于"生活世界"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出发,挖掘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关注学生的体验,以完善学生自我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恒 《科技资讯》2012,(9):221-221
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目的的理解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做到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立足于对过程的关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婷婷 《海峡科学》2014,(12):100-101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游戏道具和具体的游戏方法,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学会识字。教师引领孩子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创设开放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大舞台中识字。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在初等教育学院中,开展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今后从事小学教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化学学习与自己专业化发展的关系,获得今后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应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就得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天地中真正去做,真正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已向我们农村学生走来。  相似文献   

6.
吴念英  邓军 《科技信息》2013,(18):331-33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就得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天地中真正去做,真正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已向我们农村学生走来。  相似文献   

7.
鲁蓉 《科技信息》2014,(15):25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从校园生活走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桥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能够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该文从多个不同角度入手简要论述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并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可行性途径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孟青青  张振杰 《科技信息》2011,(18):162-162
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关键,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在日语教学中,提出强化学生日语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日语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从书本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勇 《科技信息》2010,(31):308-308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中的新课程,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团结协作技能,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走进生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手工制作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本文通过在教学中的实际过程来介绍一般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一个开放的实践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实践是它的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要求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英语知识并提高听、说、读、写等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做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积极情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笔者尝试着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对于幸福问题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对幸福外在条件的改善与研究上,从而忽视了实践主体精神丰富的重要作用。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幸福不仅是人的实现活动以及对于生活的合理的长期规划,同时也是德性的不断生成活动。相比于“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学习方式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政治课教学走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摒弃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状况,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突出生活主题,从关注个人生活转向公共生活,进而跃升到社会生活三大基本领域,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他们在这三大领域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水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政治课“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既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让政治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关心政治的热情,体会政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是讲好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方向。新教材在设置教学目标中关注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培育...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贞  贺方秀 《科技资讯》2008,(32):216-21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科技知识动漫》2007,(2S):36-36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则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现阶段,我们正在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很好诠释。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