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杨振宁认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成果,其中"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的"。那么,在杨振宁看来,爱因斯坦厉害在哪里呢?一杨振宁说:"爱因斯坦厉害的地方是,一方面,他知道一些数学,对于数学中很妙的地方有直觉的欣赏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对物理中的现象也有他的近距离的了解。他跟所有人  相似文献   

2.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不久前指出,未来三四十年,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将大大提高,届时中国必成世界级科技强国。他说,从趋势来看,全球科技发展重点将继续向“技”的方向倾斜、发展。杨振宁指出,其实,科技发展并不复杂,它要具备四个元素:一是人才,中国有数不清的可造就的青年;二是传统,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新中国的50年传统,勤奋、有耐心、重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日前在香港表示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信心。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香港举办“当代杰出学人文史科技公开演讲”,杨振宁教授作为8位被邀请的著名学人之一到香港中央图书馆进行演讲。杨振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任何一个地方要造就尖端科技都要具备4个条件:要有一批可能造就的年轻人;要非常有决心,没有雄心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要有优良的传统,例如崇尚教育的传统等等;要有经济的支持。他说,在这方面香港和台湾现在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内地这些年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4.
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博士应邀前来东莞市访问,于当天下午来我院参观、讲学,并接受东莞市人民政府和我院的聘请,担任我院名誉院长。这是杨振宁博士首次在国内高等学校担任此职。杨振宁博士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校园并作了题为“从粗线条长距离的物理学发展到21世纪中国的科技前途”的精彩演讲,受到全院师生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5.
杨振宁教授在哈尔滨发表演说中谈到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时说: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是领先的;1400年至1600年是举步不前的;1600年至1900年是极端抗拒新科技的引入;1900年至1950年中国以两代人的速度,就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科学;1950年至本世纪末,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先进科学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今年77岁的杨振宁,身着藏蓝色西装,蓝色格子领带,目光炯炯。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执教了30多年之后。杨振宁教授于去年元月正式退休,之后他应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之邀回国主持一项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在职教授。 谈话开始前,杨振宁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润唇膏,涂在有些发干的嘴唇上。由于连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是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最早的窗口。16世纪,西方科学就随传教士从澳门经广州进入中国。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就是广东人,早期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许多来自广东,"睁眼看世界"让他们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带回国内,詹天佑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先生也是广东人,他提出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开启了中国科技教育体制化的进程。他曾深刻论述学会对西方科  相似文献   

8.
周瀚光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就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他与袁运开合作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科学思想史》于2000年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见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力作".李约瑟在世的时候曾读到过那部著作的写作提纲.他在给作者的信中,盛赞该书的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进展之一".周先生早年钻研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年转攻古代儒家与科技发展,在学术界较早提出肯定儒家对古代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观点,最近又推出新著《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对李约瑟否定佛教对科技促进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商榷和批评.此外,他在中国数学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中医逻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9.
正放弃国外优渥的科研条件,带着科研团队怀着赤诚之心回国创业,选择的还是耗时长、耗资多的新药研发,这就是丁列明的选择。也正是这个"逆行",让很多人觉得丁列明是个"傻子",他对这个评价却一笑了之。他说,科技工作者就需要一股执着的傻劲,他就要用这股傻劲做出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丁列明是浙江人,从浙江大学毕  相似文献   

10.
杨振宁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在逐渐远离物理学前沿研究的过程中,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在新的领域他精心选择科学史研究题目,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借鉴学习历史学家的工作方法。其著述简洁干净,有诗韵、有趣味。他充分肯定在科技文明主导的时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人投入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研究、宣传与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1.
正1996年潘建伟刚到奥地利求学时,导师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是将来在中国也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2001年,已拿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的潘建伟开始在国内建立实验室。"做着做着我又希望把研究成果推向实用化,能对国家做出一点贡献。"潘建伟说,自己正在做的事,光靠一个人不行,是一个团队在做,这就是我们有共同的梦想;那么,很多科研工作者一起在做贡献,则创新驱动、科技兴国的中国梦就能够得  相似文献   

12.
说到玻璃,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在我们周围,玻璃真可谓是无处不在。玻璃到底诞生于何时,就连考古学家也说不准。早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便已兴起了正规的玻璃手工业,不过那时的玻璃还不透明。公元10世纪时,叙利亚阿勒颇的玻璃制品曾誉满全球。到了21世纪,阿拉伯人的玻璃艺术品经由巴勒莫和威尼斯,占领了整个欧洲市场……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玻璃的用途也开始变得多元化,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看玻璃神奇的“变身术”吧!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博览》2012,(13):11-11
正这两个国家的1 2亿年轻人将决定世界的走向。摄影师阿德里安·费斯克旅行了2700公里,穿越了中国和印度,发现大多数年轻人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在中国和印度有12亿30岁以下的年轻人。费斯克说,"如果我了解了这些人的想法,我可能就知道了我们的世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将往何处去。"费斯克想让这些年轻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于2008年在中国开始摄影项目"iSpeak",让年龄在16~30岁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我在澳大利亚看到美国人彼德杜拉克先生写的<管理的实践>一书.这本书的中心意思是说管理重在实践,不在嘴巴上.印度人比中国人还会讲;讲完了,累了,不用做了;他把"讲"当"做"了.中国人讲得好,坐而说五个,不如起而行一个!杜拉克先生现在80多岁了,他说管理的重点在做!做错了再改;不要在那里谈、谈、谈,谈累了就不会做了.  相似文献   

15.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早在19世纪初,拿破仑就告诫西方人要“让中国沉睡”。他说:“那里睡着一个巨人。让她睡着,因为她一旦醒来,将震撼整个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句话已成了许多西方人的口头禅。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1992年11月28日出版一期中国特刊,刊头就是《当中国醒来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十分关注,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治光 《科技潮》2008,(3):20-21
“要生产高端产品还得靠科技,科技水平不提高、新技术不引进,生产观念、生产模式、经营理念不更新,你就不可能致富。”说此话的人让记者有些吃惊。这是北京市大兴区北藏村镇八家村一位地地道道的56岁农民胡振强说的。2008年2月20日,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胡振强在他的梨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7.
晓徐 《今日科技》2009,(2):24-24
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鲍有兴(义乌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党组书记) 许多人是从小商品开始了解义乌的,可以说是小商品让义乌这个10年前还默默无闻的县级市扬名海内外的。鲍有兴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对家乡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能为义乌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他感到自豪和骄傲,他给义乌带来了一种别样的光彩。自2001年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以来,他坚持以发展义乌科技事业为己任,开拓进取、创新有为,努力推进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一分艰辛一分收获;在上级部门与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义乌市科技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与奖励,  相似文献   

18.
<正>从1985年首笔科技贷款算起,科技金融作为一个鲜见的中国本土创新产物,已经存在并发展了30年。科技金融的出现、形成和发展,从源头上看,完全源自邓小平的两个重要判断。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科技界一直兴奋不已;邓小平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让金融界持久老大自居。一个"第一",一个"核心",它们是怎样演绎出中国的科技金融事业的呢?未来政府在中国科技金融演化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19.
贝多芬去世前耳聋了20多年,平时他日夜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床旁侍候的人无不泪下。萧伯纳临终时对夫人说:"太太,你想让我像古董一样永远活下去吗?我已完成了我要做的,我要走了。"法国16世纪著名的讽刺戏剧家拉伯雷最后的话是:"该把幕帷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0月16日在新加坡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实施了务实与灵活的社会和政治经济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深受勤俭、艰苦耐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天,杨振宁以《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猛增的反思(以中国为例)》为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公开讲座。他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