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一年多来,苏联在中东、特别是在波斯湾和红海地区恣意渗透扩张,引起了西方的极大震动。西方国家的许多战略分析家认为,俄国人在这个供应西方石油的主要产地、欧洲的重要侧翼开刀,已使西方世界面临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危险的”、“战略性的威胁”。熊爪伸到“世界油库”去年四月,苏联在阿富汗策动政变,进而把熊爪伸向中东油田。两个月之后,它又  相似文献   

2.
中东的危机只能由三巨头的协议来解决,莫斯科与德黑兰之间或莫斯科与安加拉的双方谅解是不能解决的。苏联与土耳其或苏联与伊朗之间,没有私自的孤立的争端。现行中东的紧张形势,只是世界的(?)行部署的一部份,这种部署,在东欧和远东是已经完成了。在东欧和远东,苏联的战略利益现在已获了保障(在远东,苏联并未取得领土的  相似文献   

3.
布朗的建议是:一、摆正政治、经济和军事三者的关系,军事力量虽不能取代其他因素,但却是实力的根本要素。二、对苏联保持强大的军事态势,坚决制止苏联扩张。三、在西方,重视联盟战略,西欧的重要性居于首位。四、在第三世界,西南亚(包括中东)对西方安全的重要性超过中国,美应加强在那里的军事存在。东亚将来在经济上可能超过西欧、北美,美要努力保持在那里的有利地位。五、中国将在国际外交和地缘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不会成为美国的盟国。  相似文献   

4.
出发点里根政府上台已过一年,在制订中东政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是在中东地区谋求矬立抗苏"战略一致"同解决阿,以冲突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里根政府上台初期,强调在中东地区建立抗苏的"战略一致"是它"最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把阿、以问题置于从属的地位.1981年4月国务卿黑格为推行这一套设想访问了中东,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抵制.此后论调开始变化,宣称建立抗苏的"战略一致"和解决阿、以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但从美国政府这段时间的整个言行看,其侧重点依然放在优先建立抗苏"战略一致"上.这是基于美国当前同苏联争霸的需要和对中东形势的基本估量而来的.一、里根政府认为,同美国切身利益攸关的三个战略区(西欧、中东和东北亚)中,中东地区受苏联"威  相似文献   

5.
苏联拥有一支庞大的核武装。据西方公布的材料,苏联有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约2万枚,总当量近100亿吨(梯恩梯)。战略核力量由陆基洲际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组成,共有运载工具近2,500件,核弹头8,000多枚,总当量50多亿吨,是苏联核力量的主体。苏联的五个军种——战略火箭军、海军、空军、陆军和防空军都装备有核武器,战略核武器分  相似文献   

6.
苏联扩张三管齐下社会帝国主义对中东地区一直虎视眈眈,当前它加紧南下扩张是中东动乱的主要根源。苏联利用中东地区存在的各种矛盾,采取三路并进的战略,攻势咄咄逼人。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地中海。苏联为保证其黑海舰队(包括航空母舰)能够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长驱直下地中海,利用土耳其政局动荡、经济困难的局面,多方进行威逼利诱。它一面在苏土边境屯以重兵,一面又积极拉拢,近几年来答应向土耳其提供30多亿美元贷款,每年供应12亿度电力和300万吨石油,企图离间土美关系,拉土耳其脱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为谋求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军事  相似文献   

7.
中东铁路是沙俄侵华政策的产物。对沙俄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始终掌握着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与使用权,拒绝把它交还给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中东路的军事和经济作用降低,为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苏联把中东路卖给了日本伪满洲国。苏联的势力撤出东北。 那么,十月革命后苏联是如何控制了中东铁路?为什么又将它放弃呢?  相似文献   

8.
1991年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给土耳其的对外关系带来了深刻影响。海湾战争显示了土耳其作为北约东南欧军事前沿的重要作用,巩固了土耳其在中东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密切了它与西方的关系。美国总统布什已将它称为美国中东战略的“基石”。苏联解体,原苏联中亚共和国纷纷独立,在中亚形成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地区,又使土耳其陡然成为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士耳其不仅解除了长期存在的来自北方的威胁,而且还获得了新的外交空间。一些舆论认为,土  相似文献   

9.
在谈论当前的美苏关系时,人们对布什总统5月所提出的“超越遏制”投以了极大的关注,而且诸多评点。我认为美国的“超越遏制”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楚的理论框架,但它的提出确实表明美国对苏政策已作了进一步调整。首先,美国决策层开始认为,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符合西方利益的发展势头,西方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会”,从以往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对苏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思路中跳出来,在确保美国安全战略稳定的前提下,对苏联的改革给予“支持”,以促进苏联内部进一步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化。第二,美国认为苏联仍然是它的主要对手,苏联对美国长期构成战略威胁这一事实不会改变。因此,美国不会放弃以往“行之有效”的“遏制”战略。在这个意义上“超越遏制”只是策略改变,是在新的条件下对“遏制”战略的补充和发展。它是建  相似文献   

10.
正古往今来,中东一直享有独特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是大国必争、必霸之地,希腊、罗马、奥斯曼、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都在这里有过潮起潮落的相似轨迹。由此,今天国内外也有人视中东为中国成为全球性大国的试金石、必经之途。然而时过境迁,中东的战略价值早已今非昔比。2020年1月20日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马丁·英迪克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东不复重要"的文章,认为中东不再涉及美国核心利益,只不过美国人不愿意承认罢了。中东曾经是全球性大国热衷的竞技场,但今天主要大国都已经意兴阑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中东民主转型陷入困境,看似是阿拉伯国家"自找苦吃",实则是西方长期进行意识形态"洗脑"的结果。几十年来,西方大国凭借话语权优势,将"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包装成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将"输出民主"视为控制中东的战略手段。尤其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将"在中东推进民主"置于优先地位,"以援助促民主"被当成是反恐主要工具,资助民主的资金由2000年的5千万美元升至2005年的20亿美元。2002年小布什政府抛出倡导民主改造的  相似文献   

12.
4月25日至5月8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先后对埃及,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六国进行了频繁而紧张的穿梭访问。5月6日黎以双方达成了一项以色列撤军的协议草案。在舒尔茨出访以前,中东的形势是:由于以色列坚持横蛮无理的要求,黎以美三方的撤军谈判已拖了4个月而毫无结果;黎两派民兵冲突加剧;美驻黎使馆挨炸;约旦一巴解组织谈判中断;叙以关系紧张;里根方案连遭挫折,有夭折之虞。与此同时,苏联改变了前一时期无所作为的态度,加强了对中东事务的影响。舒尔茨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促成撤军协议和其他活动来稳住阿拉伯温和国家,使已经搁浅的里根中东和平方案重新运转起来.以巩固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防止苏联进一步插手中东。  相似文献   

13.
苏联在1月16日公布了苏联和美国的战略核武器数字(见下图)。苏联新闻社说,这些数字是戈尔巴乔夫总书记于去年10月12日在雷克雅未克与里根总统会晤期间交给对方的,是苏联第一次公开发表。据路透社报道,专家们说,这些数字中的远程导弹数目与西方的估计基本相符,但夸大了关国在重型轰炸机以及战略核弹头和炸弹总数方面的数字。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1986—1987年军事力量对比》手册提供的数字,美国和苏联的炸弹和导弹弹头总数分别为12846和10716个,美国的重型轰炸机为260架。西方外交官认为,苏联计算美国的炸弹和导弹弹头总数,  相似文献   

14.
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美之间长时间处于敌对状态。两伊战争中美国围绕保证石油航道安全和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两大战略设想,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伊朗,基本上实现了其经济利益并扩大了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稳住苏联局势不出乱子,然后进一步把苏联完全纳入西方价值观的轨道。西欧国家目前正以从未有过的关切心情注视着苏联国内事态的发展变化,并对苏联展开了十分频繁的外交活动。苏联政局的走向,不仅直接关系到西欧的安全和经济利益,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西欧国家政局的稳定。当前,西欧国家对苏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乘苏联目前面临着严重困难以及对西方依赖的加深,更积极地对苏联施加影响。近期目标是要稳住苏联不出大的乱子,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苏加快“改革”进程,推进苏联局势继续朝着有利于西欧方向发展,以便最终把苏联完全彻底地纳入西方价值观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1984年美苏关系的特点是,僵持紧张,但又想略微缓和。关系的紧张,首先在于军备竞赛有增无已。1983年美苏先后停止中程和战略核武器会谈后,美国在欧洲开始部署新型导弹,已部署四十多枚。苏联也采取了措施,如部署了陆基远程巡航导弹,在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战役战术导弹等。更重要的是,双方都在加紧研制核防御系统(反卫星武器、反弹道导弹武器、航天飞机、空间站)。其次在于地区争夺依然激烈,双方各有得失。苏联在中东较为得手,正积极拉拢中东温和派国家,鼓吹召开有苏联参加的解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美国正利用约旦和埃及复交后的新形  相似文献   

17.
要害之地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部,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中一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七十年代初美国政府首脑尼克松曾强调:中东对西方国家“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因为“欧洲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和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九十来自中东”,中东“是通往非洲的门户,是通往地中海的门户。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枢纽,它也是经苏伊土运河向南进入印度洋的门户”。美国进口石油一半来自中东,三分之一仰赖波斯湾。中东不仅是美国石油垄断组织榨取巨额利润  相似文献   

18.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11,(15):42-44
中东政治动荡发生以来,美国应对政策中的两面性、矛盾性、多重标准非常突出:美国对沙特、巴林的示威者置若罔闻,对利比亚的反政府运动则施以援手,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目标和手段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在中东政治动荡中体现出的复杂政策、矛盾心态有着深刻的背景,是美国中东政策内在矛盾的集中上演。  相似文献   

19.
苏联东欧剧变虽然符合西方的战略设想,但其后引发的一连串动荡却为西方始料不及。尽管欧洲目前的动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特别是苏联的走向将是决定欧洲形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东形势总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紧张动荡,复杂多变。这种形势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其间虽然也曾出现过某种缓和,但很快就被更加激烈的冲突所代替。所以,紧张动荡是带根本性的、本质的特征,而缓和平静则是暂时和局部性的非本质的现象。其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基本因素决定的:首先,中东是欧洲的侧翼,是盛产石油和国际石油通道的重要战略地区,东西方在这里的争夺十分激烈;其次,中东地区的种族之间、国家之问、教派之间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斗争十分尖锐;再加上外部力量的插手利用,使中东地区战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