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iot和喷射流动耦合作用对各向异性弹性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顶辉  张中杰 《科学通报》2000,45(12):1333-1340
考虑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固-流相对运动速度的各向异性,从流体质量守衡的基本原理和双向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动力学方程出发,利用Dvorkin等一维孔隙各向同性BISQ模型的思想,建立了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同时包含Biot和喷射流动机制的弹性波方程,同时考虑Biot和喷射流动作用过程时横向各向同性双相介质中波的频散和衰减数值结果表明:拟压缩波和拟SV波的衰减强烈依赖于渗透率各向异性,且高频、低频时的衰减  相似文献   

2.
孔隙介质中流体渗流边界演化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隙介质中流体渗流边界形貌的研究对石油开采、核废料处置、地下水污染等工程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缓慢渗流为背景, 人工制造了6种孔隙率的孔隙介质(俗称金刚玉), 采用5种不同运动黏度的流体在6种孔隙度的人造孔隙介质中进行渗流实验, 记录了渗流实验过程, 获得了不同黏度、不同孔隙率条件下的流体渗流边界形貌演化图. 估算了流体渗流边界的平均位移和流体边界形貌的分形维数, 获得了平均速度和流体边界分形维数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进一步统计分析了渗流边界平均速度、流体边界形貌演化复杂程度与孔隙率、流体运动黏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孔隙介质中流体渗流边界形貌是孔隙率和流体运动黏度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评述了InvariantImbeding方法在粘弹性波的逆散射问题中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粘弹性介质中波的逆散射问题及其求解过程,特别介绍了对以粘弹性介质的传播算子为基础的反演方法及此方法在非均匀介质的逆散射问题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粘弹性波的逆散射问题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以及可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代初,为解释液态氦4在2.2K以下出现的超流动现象,兰道曾预言有一种叫做“第二声”的波动存在,它与普通的声学压缩波(第一声)不同,是一种无阻尼的温度波.1944年,兰道的预言得到了实验的证实.第二声的出现与此时浓氦是由正常流体与超流体两个部分组成有关.这两部分的性质完全不同而又可以互相渗透,正常流体与常温下的液体性质相同,超流体则具有零粘度并且不携带热量.两  相似文献   

5.
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内界面上地震波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中杰 《科学通报》1995,40(3):250-250
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动理论研究是现今地震学研究中的一项前沿课题与难题.界面上地震波传播行为研究对于理解波传播规律以及解释复杂的三分量地震记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至今尚未见到这方面深入研究结果.本文从波动方程组出发,借助于边界连续性条件,推导得出三维各向异性介质中内界面上地震波的反射与透射系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并讨论了界面上地震波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     
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如何发现的? 大家知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部分。对地球结构的这一基本认识,来源于地震研究 地震时,地震波向四面八方辐射,沿不同路径扫遍全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地球内部。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它们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受地球内部介质和层面的影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速度变化和折射、反射等现象,因此地震波携带着地球内部其传播  相似文献   

7.
透射边界的一个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振鹏 《科学通报》1984,29(5):312-312
非均匀介质中的波传播问题(包括近场理论地震图的计算、波与人工或天然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等)是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离散方法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者做了很大努力试图建立有限计算区域人工边界的辐射条件,对大部份人工边界处理方法的归纳和比较表明,如果试图寻求一种同时适用于两维及三维暂态波分析的  相似文献   

8.
赵颖  陈勉  张广清 《科学通报》2004,49(21):2252-2255
通过对双重孔隙介质有效应力的研究, 建立了各向异性双重孔隙介质线弹性变形的有效应力定律.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横向各向同性及结构各向异性、固体材料各向同性时的有效应力定律形式. 通过对该有效应力定律进行以下两种简化: (1) 简化成各向同性双重孔隙介质有效应力定律; (2) 简化成各向异性单重孔隙有效应力定律, 并将简化后的模型分别与已有的模型相比较, 说明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各向异性双重孔隙介质有效应力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双重孔隙介质有效应力的研究, 建立了各向异性双重孔隙介质线弹性变形的有效应力定律.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横向各向同性及结构各向异性、固体材料各向同性时的有效应力定律形式. 通过对该有效应力定律进行以下两种简化: (1) 简化成各向同性双重孔隙介质有效应力定律; (2) 简化成各向异性单重孔隙有效应力定律, 并将简化后的模型分别与已有的模型相比较, 说明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陈雅深  高飞  王大贤 《科学通报》1983,28(6):335-335
一、前言在磁场B作用下的等离子体中,存在平行于B_∞传播的著名的Alfvén波、哨(whistler)波等,是否存在与它们对应的Alfvén孤立波、哨孤立波等,是等离子体波的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Tidman, Kakutani等曾研究过弱Alfvén孤立波和哨孤立波,但这些文章都作了比较多的假设,问题还没有比较清楚地解决。本文从Maxwell-双流体耦合方程组出发,不作其他近似研究平行于B_∞传播的平面孤立波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2010,55(34):3350-3350
<正>上地壳岩石低频地震波的频散现象及其成因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最近科学家采用双重孔隙结构逼近地壳岩石,对比理论预测与实验观测,为上地壳孔隙岩石中低频地震波强频散现象提出了合理的物理学解释.这项题为"双重孔隙介质波传播理论与地震响应实验  相似文献   

12.
平面电磁波在任意方向运动的理想导体表面的反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奇才  黄耀熊 《科学通报》2000,45(7):689-693
研究平面电磁波(TE波或TM波)从一种介质入射到以任意方向运动的理想导体表面时,发生的反射现象.从Maxwell方程组、运动界面的边值关系出发,得到了反射波电磁场矢量与入射波电磁场矢量的关系式和反射系数.讨论了入射波、反射波和运动导体之间的能量平衡关系以及电磁波对运动导体的作用力,得到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陈嗣熊 《科学通报》1985,30(2):93-93
假定流体的运动是由部分浸润的三维物体的小振幅周期运动所产生,流体为不可压缩的、无粘性的和无旋的。设坐标轴Oy垂直向下指向流体,坐标轴Ox与Oz在未扰动自由表面上,坐标原点O在物体内部,S表示物体湿润表面的平衡位置,曲线C表示水线的平衡位置。流体  相似文献   

14.
王奇  王又发 《自然杂志》1997,19(A10):50-65
本文简要报告了旋磁介质中非线性磁波传播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导出了反铁磁介质对圆偏振电磁波响应的非线性磁化率显式,提示了在反铁磁中传播的非一磁波波束在其稳态和非稳态情况下都以空间孤子的形式存在,其空间宽度与自身的频率有关,当与频率有关的非线性磁化率为负值时,磁波才具有传播稳定性,研究了红外电磁波经反铁磁膜层透射的多稳特性,功率多稳效应的阈值主要取决于波的频率、膜厚和入射区的介质特性,膜厚的增加使得功  相似文献   

15.
张中杰 《科学通报》1994,39(15):1399-1399
本文从二维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动偏微分方程组入手,建立了各向异性介质中波前面的法向方程,并利用特征带法求解常规的一阶偏微分方程获得了二维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前面的参数方程.  相似文献   

16.
姜涛  解习农  汤苏林  张成  杜学斌 《科学通报》2007,52(16):1945-1950
近些年来, 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 对于深水沉积过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虽然目前关于海底沉积波的形成机理还存在很多争议, 但已有现代沉积实例证明至少浊流是可以形成海底沉积波的.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海底沉积波的浊积形成机理, 不但可以阐明海底沉积波的形成过程, 而且对于海底工程、深水沉积动力学及深水油气储层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 计算了流体区域的基于时间平均连续性方程和雷诺平均N-S方程, 研究了地形对浊流的影响, 阐明了海底沉积波的形成机理. 模拟结果表明: (1) 首先在坡的下游方向开始沉积是由于流体的减速, 导致密度增大, 浊流携带固体颗粒物的能力(流体容量)降低和较长时间的流体经过所造成的; (2) 在一个隆起的上坡处密度增大是由于隆起峰部流体的局部堵塞, 导致上坡处流体速度降低和压力升高所造成的; (3) 沉积首先从距浊流源头较远的地方开始, 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 即个体浊流事件的增多, 沉积波向上游迁移; (4) 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 沉积越来越慢, 但粒径并不影响地形对沉积的控制及沉积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顺序.  相似文献   

17.
铁磁流体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由于同时具备磁性及流体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本文从数值模拟理论上研究了利用磁场控制的铁磁流体驱油问题:针对外磁场作用下的铁磁流体多孔介质流动物理过程,将磁力项引入铁磁流体相运动方程从而耦合磁场-渗流场给出其流动方程,并采用全隐式有限体积法形成相应数值离散格式;通过二维均质填砂平板流动实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平面及纵向非均质多孔介质中注水及注铁磁流体的驱油效果,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控制铁磁流体的驱替路径可以提高驱替波及范围继而提高采收率,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秀明 《科学通报》2023,(26):3425-3427
<正>拓扑声学属于声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研究中的新兴研究领域,是研究声波在特殊拓扑结构中传播的学问.它是基于物质拓扑态的概念,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发展起来的,后来扩展到包括声学和光子学等其他学科.人们可以利用某些声学介质的拓扑性质,设计声超常材料以实现声学操控.可以说,拓扑声学是声学与拓扑学交叉融合的结果,是近代声学前沿研究热点之一.多相孔隙介质声学是研究声波与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孔隙介质相互作用和应用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深部岩石高温高压下物理性质是制约地球物理测深成果解释、建立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模式、探讨超高压变质带俯冲和折返机制的先决条件,也是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地震各向异性(Seismic anisotropy)和S波分裂(Shear wave splitting)研究已成为揭示岩石圈动力学机制的新方向,但目前有关超高压岩石的实验数据尚十分缺乏例如,目前国际上对榴辉岩地震波速实验研究最详细的成果应属Fountain等1994年对挪威加里东造山带榴辉岩的研究,该研究系统测定了至600MPa不同压力下榴辉岩和有关麻粒岩的P波速度和波速各向异性,但未研究S波以及温度对波速的影响.本文报道了大别超高压榴辉岩及其围岩在高温高压和组构定向条件下精确测定地震P波、S波、波速各向异性、S波分裂、泊松比、密度和体积变化的初步成果,探讨了实验结果在大别超高压带深部结构、组成和莫霍面性质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山 《科学通报》1997,42(8):862-866
<正>深部岩石高温高压下物理性质是制约地球物理测深成果解释、建立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模式、探讨超高压变质带俯冲和折返机制的先决条件,也是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地震各向异性(Seismic anisotropy)和S波分裂(Shear wave splitting)研究已成为揭示岩石圈动力学机制的新方向,但目前有关超高压岩石的实验数据尚十分缺乏例如,目前国际上对榴辉岩地震波速实验研究最详细的成果应属Fountain等1994年对挪威加里东造山带榴辉岩的研究,该研究系统测定了至600MPa不同压力下榴辉岩和有关麻粒岩的P波速度和波速各向异性,但未研究S波以及温度对波速的影响.本文报道了大别超高压榴辉岩及其围岩在高温高压和组构定向条件下精确测定地震P波、S波、波速各向异性、S波分裂、泊松比、密度和体积变化的初步成果,探讨了实验结果在大别超高压带深部结构、组成和莫霍面性质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