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是一部早期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品。吉尔曼不是直接描写当时女性生活的社会环境而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反映她们的处境。房子、卧室、房间里的窗户、墙纸、床都成了与社会环境联系紧密的意象,这些反映了当时妇女受父权社会压抑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2.
《黄色墙纸》(1892)是美国女性作家吉尔曼的代表作。作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患产后抑郁症的美国妻子在一座乡间别墅里逐步走向癫狂的经历。本论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等人的空间隐喻理论,对《黄色墙纸》中的空间隐喻进行释读,进而解读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称为女性主义经典力作之一。叙述者的幻觉是该篇小说的中心。作者利用虚幻构建叙述者的真实生存困境和生命感悟;同时又利用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物的虚幻共同构建作家以及整个女性整体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意识。虚幻是真实的影射。  相似文献   

4.
夏彤 《科技咨询导报》2008,(27):192-192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的浪漫小说.它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产阶级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她们的婚姻不是为了爱情,而是确保经济地位的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几种不同婚姻类型的分析,展示了作者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5.
压迫、反抗与"胜利"--解读美国短篇小说《黄色墙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色墙纸》是女性批评家重新发掘的最著名的女性主义文本之一。尽管小说多角度地展现了叙事者在男权社会背景下所忍受的压迫以及她对男权权威的反抗,但其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唤起读者对叙事者产生的同情和怜悯,而在于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叙事者不挠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女权主义者“重新发现”,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关注持续升温。文中女主人公“我”被禁锢在四壁高墙的房间里,身体被牢牢地束缚在由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规训网中。处在身体规训的“疗养”状态下,女主人公“我”并没有真正地按照丈夫——父权、医权的代表所期待的方式进行休息疗法和中止“工作”。笔者认为小说一方面体现了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我”的身体处于被规训的状态下,但另一方面“我”在努力摆脱规训权力,通过身体言说质疑强加在女人身上的各种社会规训的合理性。本文尝试借由身体政治理论来反映女性身体言说的曲折与迷雾,分析小说中加在女性身上各种社会规训背后的身体政治。  相似文献   

7.
王娜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6):107-109
由吉尔曼所创造的《她乡》是一部反映作者女儿国构想的女性乌托邦小说。它所体现的所倡导的平等、民主、环保、对个性的尊重和共同抚养小孩等观点尤其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又学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1881—1936)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弋理(1809—1852)《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两部《狂人日记》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吞、狂人形象、艺术手法和效果等方面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异.表现了不同民族义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渗透。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别出心裁,超过了果文理的同名小说.一、篇名相同背景有别尼占拉·瓦西尼耶维奇·里k理的《狂人日记》于1835年出现在封建专制农奴制的俄国,198年鲁迅的《任八日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  相似文献   

9.
旅美作家严歌苓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妇女问题的中篇小说《谁家有女初长成》,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小说女主人公潘巧巧的命运出发,针对现今社会存在的拐卖妇女这一致命的社会痼疾,探讨小说所深入到的社会心理以及作家的社会职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夏洛特·P·吉尔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兼作家。在她的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中,吉尔曼放弃了传统的叙述模式,从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切入,以环境作为女性地位的象征,通过对女性经验的拟态模仿,颠覆了男性话语模式,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叙述策略,为20世纪的女性写作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个体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文坛一道引人瞩目并颇遭非议的风景.陈染和卫慧同为其中的代表作家,她们的作品中有着共同的性别焦虑和对成长主题的观照.但二人的创作理念不同,叙事风格不同.从陈染到卫慧,90年代女性个体化写作完成了"从飞升到坠落"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贺享雍在长篇小说《土地神》中一改往日凝重、写实的叙述策略,以恢谐幽默的手法,将农村的单纯与复杂,简约而不简单地展现出来,传递出他对乡村基层干部与百姓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的思考。不过,作品显露出的创作意图与创作实践及阅读接受间的不平衡现象,以及欲望书写难以摆脱的功利化、世俗化、非理性的艺术倾向,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13.
小小说是一个精致的小说品种,它因其“小”而“巧”,因其“巧”而充满艺术魅力。这个“巧”就是它的写作技巧。小小说因为小而十分讲究写作技巧,其技巧主要体现在取材、结构、构思等几个方面,即:取材新鲜、视觉新颖,结构省略中见精美,情节构思巧妙,细节准确生动。  相似文献   

14.
於梨华小说《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既延续了她小说创作的三个主题——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商文明的冲突、女性意识的表达、儒林众相的塑造,又有所超越——对三者形而上的思考。构成她写作的“历史和传统”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而不是她所在的美国。  相似文献   

15.
“青春写作”的玄幻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玄幻小说的写作是一种“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某种想象;“青春写作”的负载与超越着传统和历史;对“青春写作”宜采取客观公正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深入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小说史撰写角度入手,结合香港新生代小说创作的具体情况分析香港新生代小说创作的几个倾向的代表性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有助于全面认识香港新生代小说在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身体书写是陈希我划开生活表象、解剖人性的利器。《我疼》这部小说集,每一篇都涉及关于身体的书写。从身体的感官疼痛入手,分析其独特的修辞式性描写和自杀叙述,在陈希我看来身体和灵魂不是分离或依附的关系,肉体之痛就是精神之殇,身体被赋予与灵魂同等重要的意义,疼痛就是感知存在的方式。阐明了身体书写对陈希我小说中“精神叙事”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元代平话在人物形象、思想倾向、表达方式上,均表现出野性和率性的风格,这是元代平话这一白话小说发展阶段特有的风格特征,与明清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写作风格虽然说不上成熟完善,但自有其自然可爱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与元代平话的主要内容来自民问说话有关系;与元代北方民族的审美风格有关系;与元代文人的处境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金庸和古龙是现代武侠小说创作中的领军人物,二者的创作风格虽然差别很大,但均对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他们在题材背景、语言表述,以及作品所寄寓的情怀等不同创作风格的时比研究,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他们对人性的阐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