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陶渊明的诗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有很多,其诗风自然、朴素天成,追求会意自适的超然境界,而自有深意.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随顺自然,并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都追求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3.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自然的一生。在他的许文中,无处不表露出他任真自然的本性。这一本性正是陶渊明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所在。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任真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本文从陶渊明的为人、为文、为友等多个角度,考察了陶渊明任真自然的人格忽力,旨在揭橥陶渊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安时处顺、任真旷达的人生态度及真率自然、任真唯美的诗品风格。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的法律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霍布斯是古典自然法哲学派的代表。他从人性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论述了以和平为目的自然法学说。进而,以社会契约为桥梁,证实了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必然,建立了他以国家主义为特 征的实在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6.
甘翠兰 《科技资讯》2006,(24):191-192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充分体现出他独立的人格。本文对陶渊明诗歌中凸显的独立人格,最为核心的孤独意识的根源,以及诗人一生中对理想的人生,社会.审美的追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对其“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个性特色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在进行了短暂的"突外"行动后,在社会现实中纷纷"归化".这体现了鲁迅对健全社会、理想人性、个人责任、文化批评等问题的深刻认知,也体现了他敢于直面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湖西小说,他的创作观念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更重要的是,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荀子强调人性的二重性,即人性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他认为人性之恶的真正来源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恶而发扬社会道德之性的善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其驱恶扬善的众多教育良方中,化性起伪是不可更改的药剂,隆礼、师是配合此药剂的独特药引。  相似文献   

10.
人性是文学表现的对象,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文学就没有生命。因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重点反映人的精神活动;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从欣赏角度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文学欣赏。而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是人性的表现。人性是个具有多层次的,多因素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概念。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它的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性又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则处于最高层次。人性中有"共同人性"和"差异性",这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带来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人性的表现是和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联系的。要真实地、准确地表现人性,必须深入生活,把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的特点,塑造出栩栩如生、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逍遥者,休也,无何有也,不执一切是非,直至无语。其亦学,学会休却,学会损去,直至休无所休,损无所损,由"有所待"而"恶乎待",心自回归无为本初,于是,绝学无忧。所谓的得意忘形,所谓的为为不为,学为不学。其亦积,为休却损去之积,为心灵的宽大再宽大乃至无限宽大之积。可见,真道非由空中楼阁,说有而有。"求道有可必",必如鱼而鲲而鹏,必如宋荣子之不曾入流至列子之入流但不全了了,再至庄子之为道了了而逍遥游,其学其积何其艰巨而高邈。而更实际地说,求道者,求捐势削迹,再求寥已吾志,直至求无所求。以此无蓬而广漠之心,兼怀万物,和天下,为逍遥游。因而,道之学、道之积,迥于俗之学、俗之积。而陈鼓应先生的主要问题是以俗之智去解读脱俗之智,"小知不及大知",于是,并不了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比较分析表明,"逍遥"与道体在庄子哲学中有同有异。其同表现在:从境界看,"逍遥"与道体是同一形上超越境界,即都呈现着空虚寂静、主客合一、独立自在、无边无际、无为无名、无害无苦等境状特征;从途径看,"逍遥"与道体都是道家大德通过气功修炼达到的至高境界。其异表现在:庄子一方面从本体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判认为宇宙本源、本体即"道",另方面从人生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视为无害无苦、自在自适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即"逍遥"。  相似文献   

13.
"道"是老子的核心话语,老子通过"道""天地"与"人"的比较来完成对人类社会政治的建议与批判。老子在《道德经》里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在层次上极为清晰的三种秩序与价值,在它们之间互相的张力之中实现了某种平衡,从而游刃有余地出入其间,体现出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所追和的一百零九篇“和陶诗”,是他“师范渊明”乃至“我其(渊明)后身盖无疑”的心迹呈现,这些诗作集中展现了东坡对渊明的浓厚兴趣。在“和陶诗”中,东坡紧扣渊明的深情,在儿孙、兄弟乃至乡友之情三个方面与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交流。情有所通,趣亦相同,渊明爱酒东坡取意,渊明好读书东坡不释卷,在疑义的辨析中,消解了二人的时空阻隔,取得了精神世界的高度默契。情趣相一致,理念更相投,以真对真,以心隐酬身隐,是东坡对渊明的旷代回应。在情、趣、理的层层对话中,遣散了东坡的孤独,朗畅了东坡的心情,并为他安然与舒惬之心境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虚设出来的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理想方式.它表现为"虚静"、"自然"、"无为"等具体形态.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人们也应回到原本的虚静和与世无争的状态中去.虚静与老子的无为、知足等观点有着密切关系,对现代的人们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哲学历来重视经权问题的探讨,同样,作为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考察。他一方面肯定权变,注重时势,强调从具体情景出发加以变通,另一方面又坚持普遍原则(道),要求以“循道”为“通变”的依据和指向。表面看来,庄子和儒家对经权关系的理解存在相通之处,然其精神实质,却又表现出许多深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塘南"全归"思想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全归"有别于"善恶之名"而指向"全其本心之仁";其二,"全归"有别于"形气"之"可朽"而指向"真性"、"精神灵爽"之"不朽";其三,"全归"有别于"拘于枝节"而指向"直透真性";其四,"全归"有别于"有所为而为"而指向"为其所当为".不仅如此,塘南"全归"思想亦有一定历史渊源,且在宋明以"全归"释生死的儒家生死观的建构上具有承上启下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与时俱进行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江泽民同志的重大贡献。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辅相成,形成有机整体,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强调的是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是要求我们党永远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掌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要落实与时俱进,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效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郑笠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3):99-103,111
从艺术的角度透析,《庄子》中"庖丁解牛"等系列工匠故事的寓意体现在"道不离技,技在道中,技进乎道"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揭示了技艺训练、法度规矩、精神修养与"道"的境界四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受庄子道技观的影响,古代画论也认为"道"的境界的实现,离不开"技"的熟练驾驭,但是,技艺训练又不离规矩与法度。同时,技艺训练本身不是目的,任何高超的技艺都指向超越自身的完美表现。  相似文献   

20.
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时期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自然与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这条"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是新时代的自然和谐之路,是人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