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刘鸣 《科技信息》2009,(4):190-190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塑造,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德育过程释放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两种育德功能,前者需要"教"即学校的教育,后者需要"养"即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育德既要重"教",更要重"养",是"教"与"养"协调统一.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与"养"的主体协同创新,完成"四个转化".  相似文献   

4.
个性理想教育是根据个体不同的思想层次与心智特征展开的理想教育,目的在于确立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使其认清自我发展方向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发展个性素质,激发创造才能。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理想教育,是为了克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注重社会共同理想教育的弊端,应知识经济对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加强大学生个性理想教育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复杂化、多元化的形势。加强大学生个性理想教育并非要淡化原有的社会共同理想教育,而是为了使高校理想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个性理想教育与共同理想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加强大学生个性理想教育,首先应承认个体差异,更新传统德育方法;其次要注重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再次还应发挥教师良好的个性影响;最后要创建和谐、宽松、自由的集体环境与空间。  相似文献   

5.
个性理想教育是根据个体不同的思想层次与心智特征展开的理想教育,目的在于确立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使其认清自我发展方向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发展个性素质,激发创造才能。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理想教育,是为了克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注重社会共同理想教育的弊端,应知识经济对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加强大学生个性理想教育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复杂化、多元化的形势。加强大学生个性理想教育并非要淡化原有的社会共同理想教育,而是为了使高校理想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个性理想教育与共同理想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加强大学生个性理想教育,首先应承认个体差异,更新传统德育方法;其次要注重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再次还应发挥教师良好的个性影响;最后要创建和谐、宽松、自由的集体环境与空间。  相似文献   

6.
陈裔坦 《龙岩学院学报》2005,23(Z1):230-231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提出改进方法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谐"的辅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重视心理疏导等,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钱玉霞 《科技信息》2011,(11):I0178-I0178,I0420
德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既是意识运动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养成过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实现的"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应确立"道德养成"的教育理念、优化德育生态环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道德实践环节,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艺术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艺术教育创新,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与升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人的个性培养主要是个体主体性培养,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个性培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提高对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创造性和主体实践性的认识,完善教育目标,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工作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简单地当成教育对象,只注重对他们进行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另外,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高校学工部门职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无论是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还是全社会的德育支持系统,都没能很好地形成德育整体观。针对这些现状,本文提出了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旨在用创新的理论观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外因,起着主导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各种德育措施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接纳才能产生实效。我们应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入手,以正确认识学生的特点为前提,把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生长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德”是内在的认识、情感和外在行为等的统一,德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德育接受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在我们的德育过程中,往往对德育接受主体的地位重视不够,重说教、重灌输、重纪律,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及自学、自立、自行、自控与自教,忽视自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素质,首先以"五自"教育为指导,确立德育目标;其次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讲求教育和谐;再次营造教育大氛围,拓宽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14.
大学舞蹈教学一直沿袭"口传身授"的基本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舞蹈教学模式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发展新型的舞蹈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倡导在舞蹈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自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迟玉玮 《科技资讯》2011,(29):199-199,201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交互性、开放性、非线性和人性化。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必须转变以教员的"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问题,把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着眼点,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充分体现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王春娟 《科技信息》2012,(32):74-74
本文阐述了高校德育评价的现状及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在构建发展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中体现学生主体、注意学生个性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作出不同种解释。在众多定义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可以有效拓宽它的研究范围,更好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效。与传统"灌输式"德教方法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隐性德育课程形式多样,"开设"难度较大,学校可以从优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重视学校制度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个性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传统教育相比,个性教育具有全面性、针对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活动性等特征。实施个性教育必须注意: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有利于个性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大连八中提出"生本德育"。"生本德育"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其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管理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德育队伍、开发多样的德育校本课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职校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尤为重要。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是职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点课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跳出旧的德育思维模式,用"双主体"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校德育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