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梦粱录》中的“小唱”主要指宋词的演唱。联系其他资料看,宋代小唱可能经历了由雅而俗的过程:按宋人标准,早期的小唱主要是对大曲的摘唱,较雅;后来主要指宋词的演唱,较俗。  相似文献   

2.
宋词由俗而雅,是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李清照崇尚雅致,其词词情风雅、词境清雅、语言雅致、韵律和雅,她的词风雅之致,浑然天成,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易安体”,她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消长过程乃是雅文学俗化和俗文学雅化的双向互动过程,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层面上可以相互转化.中国当代雅文学的萧条,是市场经济尚未完全确定的"前状态"的结果.随着这种"前状态"的结束,雅文学将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豪放"只是东坡词貌."骚雅"才是东坡词骨.苏轼"以诗为词"突破了北宋词所谓的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概言之,东坡词中的"骚雅"所寄者乃是其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宋词由俗而雅 ,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民间词风渗透到文人词作中 ,他们所持的共同标准 ,主要在内容上要求在词所允许的范围内 ,做到纯正而合乎规范 ,高雅则不庸俗 ,将词诗化 ,崇尚气格以尊体 ,这便是雅。在诗庄诗媚的前提下的内容革命 ,并不否定词的软媚艳情性质 ,但要清丽不俗 ,带上了浓厚的文人书卷气。朱淑真其人情操高洁 ,性格倔强 ,其作清新婉丽 ,情真意切 ,忧怨悲愤 ,跌宕凄恻。李清照的词婉约中带有凝重色彩 ,清丽中体现出瘦劲的风格 ,缠绵中交织深沉的悲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考察音乐“雅”与“俗”的历史渊源入手,论述“雅”与“俗”之间存在着分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二者又存在着互动性,即“雅”的音乐是由“俗”的音乐演化而来的,而“俗”的音乐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也是可以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7.
青花瓷位列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以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中外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的高度评价。青花瓷既妙趣天成,又巧夺天工,既具有雅的风格,又具有俗的特色。当代陶瓷设计和装饰的创新应走雅俗共赏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诗经》和柳词在性质上具有巨大的差异,同时柳词中又存在着化用《诗经》的现象,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即用俗于俗、用雅于雅、用雅于俗,对柳词化用《诗经》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探讨柳词对《诗经》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作为评价书法好坏的标准,向来是书法家最在意的,作为另一种相对于文士阶层的"雅"而被区分为"俗"的民间书法,却是大书家创新书体的泉源。因此,从雅与俗的角度切入,观察书法典范的成立以至流派的兴衰,对于书法演变关键问题的理解,应有帮助。而且我们对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的反思,在格调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保持健康发展,就不仅是重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以创作实践来证实自己提出的词“别是一家”之说。就词情而言,这表现在她有“丈夫气”,不同于一般女子,同时她又是女子,不同于普通士大夫男性作家,因而她的创作既有女性细腻温婉的一面,同时也有倜傥、慷慨的一面。就词法而论,李清照以通俗的语言和好懂的音律,化解了宋词发展到北宋末期,已进入到既要雅又要俗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12.
尹春保是著名的汉剧生角表演艺术家,也是“尹派声腔”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尹派声腔以低回、舒展、花俏见长,极具魅力,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汉剧尹派研究迄今仍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加强尹派研究对于繁荣汉剧艺术和振兴汉派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去”是近代汉语中较为活跃且运用广泛的一个事态助词,文章分别从“去”的“往”义的产生、“去”的保留和使用与“去”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等三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叶帅的七绝数量多,题材丰富,手法多样.主要有言志、赠人、纪行、咏物、感怀、绮情等类别,具有豪迈、俊爽、淳厚、诙谐、平易等诗格,可为叶帅的代表性诗体.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诗歌的比兴特征,除继承并发展传统的“物比”外,又创为“史比”、“仙比”。其“物比”,亦物亦人;“史比”亦古亦今;“仙比”则亦仙亦俗,多有创格,为我国古典诗歌立意造境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其诗艺则多用复辞重言、近离远合、点情染景、翻转反向、时空穿透、以景结情六种技法,从而使诗歌脉络走向更加婉曲,辞句更加隐秀, 为我国近体诗结构艺术之极致。  相似文献   

16.
略论韩愈的“文以明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以明道"中的"道"指以仁义为根本的儒家之道,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旧说,不是抽象的空洞理论,而是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匡世正俗之良策"。韩愈从中唐的严峻社会现实出发,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我们必须具体地历史地看待"文以明道",才能给出确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楚辞章句》在注解《楚辞》的过程中体现了王逸本人的一些思想,其中关于文学本质的观点尤为突出和鲜明。具体来说,王逸的文学本质观包括:文学的本质在于"言志"、"述志";"志"中含有"情"的成分;"舒泻忧思"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楚辞章句》中提到的"情"大都指一己感情,只要内心的感情激荡欲出,就可以形诸文字。而且王逸指出,感情可以尽情地抒发,甚至到了呼天抢地不能自已的程度也无关紧要。只要感情抒发得足够动人,足够悲,就是好文。这就超越了汉代《毛诗大序》所规定的"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用"论是叶燮文艺思想的主导思想.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明清之际掀起的尊经复古思潮的历史语境中,在继承钱谦益、黄宗羲和申涵光等前辈对"温柔敦厚"新的阐释与认识的基础上,并在与汪琬的论争中,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体用"论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把艺术形式真正从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主文而谲谏"的中正和平的价值传统中解放出来,还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真正的自由,从而在形式意义上完成了对儒家诗学的真正革命.这是其理论的进步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后人评论四灵的诗歌创作,多聚焦于他们师宗姚合、贾岛,此论虽道出了四灵诗歌的主要艺术渊源,但并不全面。除了师宗姚、贾之外,唐代的大历诗人、晚唐诗人及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南宋的杨万里、叶适等人都是四灵学习的对象。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学习,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