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探讨了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地理研究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其技术流程,阐述了其研究内容主要为各区域地理要素的现状、联系和演变,认为今后该项研究工作的重点应为经济-人文-环境要素、各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历史以及各要素在区域开发中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地理研究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其技术流程,阐述了其研究内容主要为各区域地理要素的现状、联系和演变,认为今后该项研究工作的重点应为经济-人文-环境要素、各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历史以及各要素在区域开发中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5,2010和201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各县域统计数据,计算产业结构提升系数,揭示县域产业结构时空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6年,研究区产业结构水平整体处于提升状态,且阶段性特征显著;产业结构水平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产业结构高水平的县域呈"C型"包围低水平县域的态势,被包围地区基本处于紧邻省界线的县域和中心地带,深刻反映出省际边界地区的"切变"效应对产业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演变是人口、市场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整体而言,人口和市场要素对研究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力较高,不同自然单元分区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初步呈现出区域内在动力向外部要素转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期为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陕南2000—2016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南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显著,并且存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2006年时间节点,2000—2006年呈现经济要素集聚为主,2007—2016年转变为人口要素集聚为主。(2)陕南各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年上升,集中分布趋势加强,相比陕南整体的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各县区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大,集聚趋势更显著。(3)陕南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核心—外围"分布,以汉台区为例的市辖区集中程度显著增强,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和镇坪县一直是经济分散区。(4)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缩小,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范围增加,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区出现分离。陕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发展趋势明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南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制约作用。为了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中国地理》课程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区域性 .指出《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应用多媒体、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地理教学技术来辅助《中国地理》教学 ,能够直观地、动态地、科学地展示中国地理要素的空间区域分布 ,揭示该区域不同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国地理》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中国地理>课程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区域性.指出<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应用多媒体、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地理教学技术来辅助<中国地理>教学,能够直观地、动态地、科学地展示中国地理要素的空间区域分布,揭示该区域不同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国地理>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中国地理>课程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区域性.指出<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应用多媒体、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地理教学技术来辅助<中国地理>教学,能够直观地、动态地、科学地展示中国地理要素的空间区域分布,揭示该区域不同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国地理>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区域空间结构这一复杂的研究领域一直是地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主要标志。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行时空分析,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出这一地区各种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发展历程,从这一角度出发,将大连划分为中心城市和北三市两个子系统,在具体分析大连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大连大力发展北三市经济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9.
<正>地理国情监测通过对地理国情进行动态地测绘、统计,从地理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和研究国情,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提供真实、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它深入地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为地区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理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 ,它体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层次与途径 .本文介绍了国外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 ,讨论了中国区域地理的改革问题 .加强综合分析、进行自然、经济的区域整合 ,完善中国区域地理的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重视全球化及其区域响应、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改革的主要方面 .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水平 ,使区域地理在解决国家急需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 ,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 ,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 ,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非摩擦经济的特性及非摩擦经济给区位理论所带来的冲击 ,认为 :对应于网络时代的非摩擦经济模式 ,由于具有个人化、虚拟社区、主流化、正反馈与反经济学、价值链重整及其他前所未闻的奇迹等特点 ,各区位因子基本上无空间差异 ,因此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合理布局的区域经济地理理论也就失去了在新经济模式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但在传统的领域仍不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  相似文献   

13.
人文要素空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要求人们从综合集成的角度研究人与环境间交互关系, 推进对地学过程的深入理解,而人文因素(人口、社会经济等)的量化和空间展布是人文因素 --生态环境的响应机理与互动模式研究的前提.回顾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人文要素空间化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流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郊公路的环境结构不同于其他道路,对其景观类型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具体路段的地域特色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路段,对其景观效果的影响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整改类型的环境艺术工程,应该探究一种情景相适、切实可行的设计模式,把发掘地域特色与增强景观特色结合起来,在改善道路环境条件的同时达到提高人行、人居环境质量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纵向和横向、静态和动态地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密度、三产产业密度、农业产值密度、工业产值比重几个大层次上的经济指标,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明晰黑龙江省各地区、各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对于指导黑龙江省今后产业布局的调整,协调经济地域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南农村区域文化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而形成的,强烈地反映着河南农村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河南农村区域文化是传统的农耕文化,但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河南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现代地理学中地理位置与区位两个概念内涵及其使用的分析,在理论上明确了二者的区别,并强调指出,区位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过程与目的,其内涵的丰富程度、研究与使用的意义远远大于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8.
《尚书·禹贡》作为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蕴含着以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社会工程研究-为核心的,以地理系统理论、生态平衡理论和人地协调原理为基础理论的建设地理学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19.
陈月英  张国坤 《松辽学刊》2007,28(3):55-57,70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影响区域经济分异的主导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来研究中国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的形成机制.不同时段中国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的形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在国内独领风骚,此中缘由,乃是多重因素所致,诸如史学大师章开沅的引领;形成合理的研究梯队,团结协作,优势互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成为一枝奇葩又与地缘情绪密切相关。总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国内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上述因素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