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Landsat TM影像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信息和土地利用信息,结合ASTER GDEM 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的坡度信息,采用水利部部颁标准评价窟野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风险。研究得出:1窟野河流域整体侵蚀风险不高,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66.47%。2坡度在8°~15°的地区,侵蚀面积最大,坡度在5°~15°的地区占侵蚀总面积的95.65%;在1 150m~1 300m高程带内,侵蚀面积最大,高程小于850m和大于1 450m的地区侵蚀面积占的比例小。此研究结果可作为研究区的基础性数据,为以后管理部门作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乌江北源2000年、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期间,耕地大幅度减少(-2.29%),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却在增加(+1.53%、+0.21%、+0.47%).2)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差异显著,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变化最为剧烈.3)主要地类转化包括:以耕地转向林地、草地、水域用地为主,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草地转向水域用地,多发生在高程1 200 m、坡度8°~1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向居住用地转化,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8°~1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4)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与高程、坡度和河流主干距离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随着与河流主干距离增加明显急剧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佳惠 《河南科技》2023,(17):86-90
【目的】伊洛河流域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对科学认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土地退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伊洛河流域1990年与2020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植被、土壤等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从流域尺度与县域尺度分析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格局。【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和2020年实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处于强烈侵蚀(50~80 t hm-2)、极强烈侵蚀(80~150 t hm-2)等级,此两类约占流域面积的50%,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西部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量较高。【结论】与1990年相比,2020年各地类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有所下降。1990年与2020年土壤保持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形平坦、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1990年相比,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能力呈降低趋势。研究结论可深化对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的科学认识,为编制水土保持规划,防治土地退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小兴安岭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现状,该文基于GIS手段和RUSLE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地形数据、降雨侵蚀力数据、植被覆盖度数据和土壤可蚀性数据对小兴安岭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将水土保持量评估结果分成三个等级:一般重要,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地区水土保持量整体呈东南部山地地区高西北部地区低的趋势,其中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山地地区面积为8092.81 km~2,占小兴安岭地区面积的8.79%,且极重要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为5°~15°的缓坡上,面积为3903.06 km~2,占极重要等级下面积的48.23%;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时有显著的水土保持优势,地形因子和水土保持量的相关性为0.433,降雨侵蚀力因子和水土保持量的相关性为0.327,在该研究区地形因子对水土保持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潜在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SLE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在无水土保持工程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土壤侵蚀各因子特征值以及2011年的潜在土壤侵蚀情况.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坡度坡长因子的分布与潜在土壤侵蚀的分布呈一定的相反趋势,土壤可蚀性因子和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则表现出一致性.2011年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为2 600.1 t/(hm2·a),潜在土壤侵蚀面积占整个区间总面积的50.45%,并且以强烈侵蚀为主,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福建省长汀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选取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和坡度,结合“3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根溪河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流域内海拔为300~350m所占的面积最大,比例为34.06%,而坡度在25~35°之间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27.27%;海拔在300~400m之间,因人类活动频繁而又缺乏合理规划与保护措施,导致此区域内成为水土流失分布最广和最严重的地带,而坡度为15~20°的土壤侵蚀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遥感影像解译福建长汀1988、2000、2007年土壤侵蚀数据及相关研究数据的支持下,基于KS与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近20年中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及与不同地理因子间的相关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侵蚀总体好转,特别是2000--2007年间.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大幅下降.2)研究区土壤侵蚀与坡度相关性不明显.缓坡是研究区土壤侵蚀严重区域.这与该地带多为坡耕地,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有关,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侵蚀性红壤、粗骨性红壤、粗骨性黄壤等分布区,由于利用方式改变造成水稻土分布区也出现高侵蚀率.3)植被覆盖度的不断增加与土壤侵蚀强度及侵蚀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城市伊春市为例,采用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精确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基于GIS解析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各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20年间,交通用地面积增长了24.6%,第三产业等经济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林地面积增长了0.2%;居住地面积增长了1.4%,主要驱动因子为居民生活水平类指标;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共增长1.9%;工矿用地面积增长了5%,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湖泊水体大多位于林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林业发展及政策的保护,面积共增长5.1%;草地面积减少7.3%,合计65.6km2;裸土完全消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禁采禁伐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发生大的结构性波动.  相似文献   

9.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南太行淇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利用改进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淇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量,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了分级,同时对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在数量、空间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淇河流域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为主,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均有发生,多分布在淇河流域东部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主要由矿山开采活动所致,但所占比例不大。本次工作是河南省南太行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