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格局与提升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协同互动是重要的实现方式.该文选取了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水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灾害损失值、高危企业数量等六个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借助2016年—2018年统计面板数据以及无量纲转换、累计求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潜力空间较大;城市生态保护能力与城市规模等级成反比;长江经济带中间低、周边高的反中心空间格局特征显著;城市之间呈现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因地制宜构建符合现代性特征的产业体系,是我国探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区域,重庆要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框架下实现地区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超越“行政区划界线”,统筹重庆全域空间进行协同规划布局,探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重点的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在阐述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现实背景和内涵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以重点塑造十大现代生态产业空间为导向的现实路径,以及涵盖战略理念、考核制度、土地要素、财税政策和生态补偿等内容的八大支撑策略.  相似文献   

3.
编辑说明     
正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大关系",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基调,就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规矩和导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和规划引导,以推动长江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时强调,整个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八百里皖江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皖江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4%,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分别占全  相似文献   

5.
长江沿线城市水业(务)对长江大保护影响重大。基于当前长江大保护现状和城市环保及工程建设领域的社会第三方服务模式的发展态势,分析了新发展阶段社会第三方创新城市治水新模式需求,演绎了社会第三方参与长江沿线城市水系统建设新模式(即城市水管家)的理论基础;阐明了城市水管家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确立了城市水管家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框架结构体系;提出了城市水管家模式的应用条件、实施方式或路径,并探讨了近年来模式应用进展与实践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加速科技成果的大规模集中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效应、集成效应,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型转向科技驱动型的重要路径之一。一、安徽在沿江城市构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必要性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需要。长江经济带发展强调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旨在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安徽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学"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长江三峡学建立的意义,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与科学特性,说明了三峡文化与三峡学的研究关系.对长江三峡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长江三峡学是一门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地域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时空性和预测性等学科特征.三峡学是三峡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二者在概念上有着严格区别,但在研究上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长江三峡的研究,建立"长江三峡学"既是一种学术上的整合与提升,更是一个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重叠特征和优化整合对策。【结果】长江中游流域共2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主要集聚分布于鄱阳环湖、大别山南部武陵山脉和伏牛山等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划交界、流域区划交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优化整合应优先考虑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4类为主体分别进行类型整合、范围调整、吸收合并和同类合并。【结论】运用ArcGIS定量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判断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状、特征及问题,有利于科学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空间格局规划。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探索长江流域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长江经济带港口体系建设和港城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江沿线港口与城市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耦合协调度模型、DCI模型和VAR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索不同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及其与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为流域型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结合ArcGIS技术,从数量和密度的角度定量揭示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结果】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高、较高、中、较低和无禀赋区分别占研究区的2.61%、29.13%、40.01%、18.58%和9.67%,其中高禀赋区位于鄱阳环湖,无禀赋区位于唐白河流域;除地质公园外,其他自然保护地均与水资源禀赋存在较高空间关系,且在不同类型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社会经济价值方面表现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具有水资源高禀赋的鄱阳南湖和较高禀赋的梁子湖群四级流域自然保护地分布极少,应加强对该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控力度。【结论】结合ArcGIS技术,以自然保护为目标的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定量揭示水资源禀赋格局与快速识别其保护空缺现状,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流域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把握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结合长江经济带目前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揭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探索有效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从增强区域各省份一体化发展意识,打破各自为界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经济圈协同发展、产业整合与优化、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带动,提升长江水运承载力,拓展公路铁路运载力等方面给出对策,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强度是否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激发产业创新积极性方面是否真的有效以及是否存在地域差异等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通过搜集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等11个省市法院审理的民事一审专利侵权案件司法判决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就专利司法保护强度对长江经济带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专利司法保护强度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发展影响存在差别。其原因可能是中国专利司法体系尚须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专利司法侵权判赔方面。由此可见,现阶段专利司法保护应注重动态优化调整,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研究对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和整体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此,论文依据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变异系数法和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分维度生态环境状态、响应总体上呈现良性向好态势,但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空间维度上,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中西部区域高于东部区域"的梯度空间特征,而生态环境响应呈现"东部区域高于中西部区域"的梯度空间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庆华  潘婷 《创新科技》2022,22(3):32-41
基于逻辑框架法,在把握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逻辑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效等4个维度、共43个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下游...  相似文献   

15.
<正>据中国科协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8.47%,相比2010年的3.27%有了明显提升,但当前公众科学素质状况与"十三五"规划要求的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在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仍有距离。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更多的人知晓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感受和了解精彩的科学文化?求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和手段,加紧探索更高效的科学传播路径,从而达到更加入脑入心的扎实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张家港段为例,综合分析长江干线私渡存在的主要原因和危害性,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旨在探索对长江干线私渡进行长效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谈长江江西段堤岸的治理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江西长江堤防建设的历史过程出发 ,探讨了长江堤岸存在的洪涝灾害、岸线崩塌、人为影响等问题 ,并提出了治理、保护长江堤岸的几项措施 .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其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遍及全流域。这里,拟从宏观角度,分析三峡工程与长江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关系及相关对策的思考。一、工程影响前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对策重点应该承认,三峡地区、长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不管三峡工程建与不建,何时建,是早就存在的。只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原有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必须分清问题的性质、大小、范围,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措施得当。 1.长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现状估计目前长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状况很复杂,但总体评价而言,可以概括为简要的几点。 (1)长江的水质基本上是良好的,绝大部分河段属一、二级水。但长江沿岸污水排放量大,1985年达128亿吨,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37%,长江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并有利于改善环境与生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三峡工程投运后,改变了长江的水沙条件,引起库尾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清水下泄对中下游河道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导致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及江湖关系的调整,对中下游的河势控导和堤防护岸等工程的防洪安全以及航运带来新的问题,需列专项进行研究,加强观测和进行加固处理。应研究发挥三峡工程在保持和改善环境与生态中的作用,并采取措施将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程度;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长江流域水环境;应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快长江开发与保护的步伐,使长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构建长江三峡交通文化研究体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如何科学构建我国长江三峡交通文化研究体系的问题,一是三峡交通文化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二是三峡交通文化的主要内容的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