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攀枝花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新兴城市,科技创新在攀枝花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构建创新型城市,以及实现经济转  相似文献   

2.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开创了我国资源创新开发的先河。加快攀西试验区开发建设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资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极具意义。作为全域纳入其中的攀枝花市,理应在试验区建设中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本课题立足攀西试验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建设历史和发展前景,深刻揭示了攀西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攀枝花在试验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着眼于攀枝花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基础,提出了攀枝花加快攀西试验区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并对加快试验区创新开发建设的路径和相关政策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攀西试验区)是全国唯一设立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标志着攀西钒钛稀土战略资源综合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重大产业基地进行布局,这对于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为攀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攀西经济区"是全国唯一获准设立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对于建设世界级钒钛基地和国家级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和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攀枝花应主动抢抓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机遇,抢抓国家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机遇,牢牢把握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机遇,借力突破南向开放门户建设瓶颈,实现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利用和南向开放门户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攀枝花多点多极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月28日下午,2015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暨钒钛(国际)论坛——钒钛检测技术及标准应用学术交流会在攀枝花学院举行。此次会议以"提升钒钛分析检测技术水平,加强钒钛产品及检测方法标准应用,助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题,共有10名相关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并展开交流与讨论。攀枝花蕴含丰富的钒钛资源,具备良好的钒钛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中国的钒钛之都,而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8月10日,四川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首批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于当天开标。这是国内首次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招标活动,11个项目均面向全球招标,其中攀枝花有9项。2014年1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四川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攀西试验区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信息。7月,攀西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向海内外发布招标公告。此次招标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用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的方式,优选科技攻关合作单位。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同轨并进,总体经历了被动起步、主动发展、优化完善、全面深入四个阶段。科技创新经过70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科技资源均匀配置、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依旧存在诸多挑战。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要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8.
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倾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打造中国钒钛之都是实现攀枝花资源创新开发的必然选择 攀枝花拥有富甲天下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大量民营资本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钒钛产业的发展。作为攀西地区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攀枝花钒钛领域集聚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具备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是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2013年,成果转化工作多措并举,亮点纷呈,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专利转化实施实现产值效益32.4亿元,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确立首批10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9项,排名全省地市州前列;获省首届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奖3  相似文献   

10.
夏奇峰 《广东科技》2013,(13):34-35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多次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机制"。从宏观科技管理角度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亟需实现科技政策的范式转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浙江科技工作突出“创新、争先”,狠抓了科技改革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科技体制的创新和突破为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不断提高,为浙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滨海新区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以构筑自主创新高地为着力点,立足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核心问题,在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中发挥了科技支撑引领作  相似文献   

13.
科技体制创新是体制创新的核心。体制创新的目的是要解放生产力,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我国目前企业与科技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没有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资本没有与科技紧密结合。人与科技体制的结合。市场与科技体制的结合。体制创新的主要举措:建立创新科研体制。建立创新科技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创新教育体制。建立创新制度体系,建立现代科研制度。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四川省攀西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首批1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信息,这些项目将面向全球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招标。这批重大项目经过相关专家和部门反复论证、筛选,是制约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瓶颈技术,分别是:  相似文献   

15.
浙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特点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供给的障碍,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对民间农业科技力量扶持不足。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浙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对“创新主体”要有共识.不能寄希望于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仍然是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扶持的农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示范基地,国家对这些研究和试验基地的投入是义不容辞;二是农业科技体制的再创新,要重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统筹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布局,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分类发展的激励机制,创新农业科技体系的投融资体制;三是大力推进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攀枝花市的科研现状及科技合作创新策略,指出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科研交流与合作,是发展攀枝花市经济,推动攀枝花市经济总量五年翻番目标实现的关键。文章最后,介绍了攀枝花学院创新科技合作管理的全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程度与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和有利于技术进步的运作机制 ,一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科技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离不开政府的积极组织、协助和推动。因此 ,为政府的作用和角色正确定位 ,是保证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为动力,使得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海全力推进科改"25条"及其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简称科改"25条")针对上海科技创新中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技》2015,(1):19
<正>一、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健全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优化整合科技计划,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和新体系。加强市县联动,推动各县(市、区)按照破解"四不"的要求,重点抓好本区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重点特色工作。二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重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京现行科技体制现状的调研分析和机制创新上一些有益探索的总结,提出目前状况下南京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和突破口,即以机制创新促进体制改革。同时,提出科技的机制创新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要注重机制创新的系统性和综合配套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