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三个务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源泉上看,“三个务必”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价值立场是其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是其作风源泉,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是其动力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积淀是其丰富的人文根脉;从历史根基上看,“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光辉历程赋予的高度的历史自觉、优良作风和历史主动;从价值意蕴上看,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和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下,牢记初心使命是走好新的“赶考”路的根本动力,树立忧患意识是走好新的“赶考”路的思想警示,发扬斗争精神是走好新的“赶考”路的策略方法,“三个务必”对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的学说。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根基,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生成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它反思与批判了不公平的国家法律制度给劳苦大众造成的灾难,即以现实生活作为变革的对象,从宗教、政治、哲学三个方面开展批判;二,它将批判的落脚点放在“现实的人”身上,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三,它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何谓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新”就新在它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观,也不同于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观,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观,它有着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精神内核和全新的实践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是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东方传统主义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并存与竞争的大背景之下脱颖而出的,它一经产生,就显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使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与形态,而且导演出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指引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研究采用历电的、叙述的和实践的三维方法,它以历电的感染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以逻辑的穿透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理论体系进行叙述,以实践的创造力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实践体系进行探讨。从文化观的视角,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以此为理论基础,即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思想统领,并转化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的新文化观,它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先进文化为重大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创新。从回答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纲领,再到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一党的理论建设历程,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在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和世界文化有益成果中丰富和发展的。这一党的理论建设历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5.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三个务必”的重大号召。“三个务必”传承了“两个务必”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是走好赶考新征程的时代要求。“三个务必”内涵丰富,体现了新征程党的使命担当感、自我革命性、时不我待感等特质,在秉承初心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等方面对新征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出了重要的时代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中,理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和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三个阶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凸显了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的“术语的革命”,每一种“术语的革命”都包含着新见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术语的三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贡献了作为“原点”“理念”和“范式”的不同的和独特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从理论思维逻辑上看,经历了从“什么是理想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理想社会主义”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再到“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三次重大转变。研究这三次重大理论思维转变的逻辑,对于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样板,既尊重现代化一般规律、借鉴人类普遍文明、提供全球治理方案,也是依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独有标识的现代化。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与苏联模式失败教训的结晶;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原则下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继承下形成的基本形态;从实践逻辑来看,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和问题导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过程中不断推进与发展、不断丰富与提升的过程.从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解决好"三个错位",破除苏联模式、教条主义束缚,回应"两个挑战",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从结果上看,思想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的突破,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的认识,端正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发展规律性和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长达八十多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的思想理论,构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宝库。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思想也典藏其间。本文试从“两个务必”鉴往知来,经国济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精神动力等三个方面论述“两个务必”特有的理论价值,以阐明“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创新。《讲话》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观点,为全党科学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正确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关系的论述,对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是有伟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中国化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关党的建设和发展理论中国化的产物;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世纪之交的中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必将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唯物史观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机制、文化价值导向和终极目的三个方面,对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实质精神和逻辑建构作出了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要求的新的发展,要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出发,唯物史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内在逻辑统一的基本观点,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坚持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形态。与时俱进意味着理论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与时俱进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也是反对各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最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文章从实践基础、原创性理论贡献、胸怀与世界意义等七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刻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含教训汲取与经验总结、文化传承与实践积累、思想继承与中国创造相结合的生成机理。这一思想立足中国发展大局,在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引下从基本立场、本质内容、价值旨归、规律总结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阐释,形成了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在实践要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道路坚守、系统治理、制度保障和全球共治四大举措,为新时代构建“美丽中国”的文明图景提供行动遵循。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蕴涵中国优秀文化精髓,充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国情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从理论指导维度看,其治国理政思想贯穿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红线;从文化传承维度看,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沃土中的优秀文化;从问题切入维度看,直面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发展实际;从目标厘定维度看,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经验运用维度,凸显了推广党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动力与路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体育“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体育产业政策不断向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体育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政府—政策—产业—市场—企业”五位一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支撑动力。鉴于此,通过紧扣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围绕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抓住以扩大体育内需、促进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构建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新型体育消费体系,提出“一个”主线、“两个”改革、“三个”重点、“四个”体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