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β-环糊精对多环芳烃增溶作用及对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通过比较质量溶解比率(WSR)值的大小,确定Tween80的增溶效果明显优于β-环糊精,Tween80对5种多环芳烃的增溶效应为菲>苝>苯并(a)蒽>芘>蒽,增溶效应与Tween80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β-环糊精只对分子体积较小的菲和蒽有显著增溶作用.Tween80和β-环糊精都能显著提高多环芳烃的降解率,且Tween80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β-环糊精.多环芳烃的降解率与它的表现溶解度呈很好的相关关系,Tween80和β-环糊精都能作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的优良添加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一种高水溶性的环糊精衍生物羟乙基-β-环糊精(HECD)溶液对弱极性有机农药五氯酚(PCP)的增溶作用、土壤中PCP的洗脱去除作用以及对PCP的光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ECD的存在使PCP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增溶作用主要是由于农药与HECD形成包合物而引起的;但HECD的存在对土壤中的PCP的洗脱去除效果却不明显;而且由于β-CD及HECD与PCP形成稳定的包合物,能保护客体分子反而抑制其光解,HECD对PCP光解的影响比β-CD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溶解度法探讨羟丙基-β-环糊精对蕨麻苷的增溶作用.在水溶液中,蕨麻苷的浓度随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  相似文献   

4.
考察超分子材料环糊精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与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及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包合作用的机理和驱动力.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环糊精与布洛芬包合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焓变(△H)和熵变(△S)均为负值.形成包合物后,布洛芬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增溶作用强于β-环糊精,稳定常数也高于布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2种环糊精在常温常压下可以自发形成包合物,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包合物的形成和稳定.与β-环糊精相比,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β-环糊精、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6-葡萄糖基-β-环糊精作为增溶剂,研究其对大豆苷元的增溶作用。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上述5种环糊精对大豆苷元都有一定的增溶效应,其中2,6-二甲基-β-环糊精的增溶作用最好。数据分析可知,环糊精是通过与大豆苷元形成的1:1型复合物实现増溶的。随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等手段验证了环糊精与大豆苷元形成的复合物。为了获得可能的复合物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大豆苷元的复合过程,并对所得到的能量最低的对接结果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发现大豆苷元的A环与C环复合在2,6-二甲基-β-环糊精空腔处,B环位于环糊精大口处,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氢键作用,而且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动力学稳定性,在30 ns时间内结构稳定,未发生较大形变。主客体与复合物的RMSD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溶解度法,考查了喜树碱(CPT)在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七-(2,6-二甲基)-β-环糊精、七-(2-羟丙基)-β-环糊精和6-葡萄糖基-β-环糊精等6种环糊精的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了相溶解度曲线,研究了环糊精对CPT的增溶作用及机理。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上述6种环糊精均能有效地增溶CPT,其中七-(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具有最大的增溶作用。依照Higuchi与Conners的相溶解度理论对相溶解度数据分析可知,上述6种环糊精都可以与CPT形成1∶1型非共价复合物。随后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表征了DM-β-CD/CPT复合物。为了探究复合物的可能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DM-β-CD与CPT的复合过程,并对所得对接结果进行了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CPT可复合在DM-β-CD的疏水性空腔内,主客体之间存在多个氢键作用。DM-β-CD/CPT复合物的形成是一个能量降低的自发过程,并且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动力学稳定性,在30 ns的模拟时间内结构稳定,主客体均未发生较大位置改变与形变,均方根偏差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β-环糊精衍生物对β-萘酚、α-萘胺的增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β-环糊精的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与α-萘胺,β-萘酚包结增溶性,结果显示β-环糊精的衍生物与α-萘胺,β-萘酚形成包结物有良好的增溶性,增溶倍数与β-CD的衍生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索环糊精改进叶绿酸铁性质的可行性.紫外法测定环糊精与叶绿酸铁的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测定包合物溶解速度和增溶度,测定溶液降解半衰期和固体样品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系列环糊精中,叶绿酸铁与β-环糊精具有最大包合常数(Ka=2869.8 L/mol),β-环糊精包合物可加快叶绿酸铁的溶出度,提高溶解度,增强溶液及固体样品的光热稳定性.β-环糊精包合叶绿酸铁具有较好的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 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 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edocyl sulfate, SDS)胶束体系对硝基苯的增溶作用, 考察了SDS浓度和SDS溶液中的NaCl质量浓度对硝基苯增溶作用的影响, 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术确定了硝基苯在SDS胶束中的增溶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 硝基苯的增溶量既随SD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也随SDS溶液中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硝基苯在SDS胶束中的增溶位置靠近SDS的疏水内核.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醋酸可的松(Cortisone Acetate,简称CA)包结物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法包结效果最好.采用相溶解度实验对HP-β-CD的增溶效应进行了评价,CA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HP-β-CD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加,确定其包结物质的量比为1:1,34℃时包结稳定常数为1 581.3 L/mol.同时通过显微熔点测定和红外光谱法对包结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十八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增溶和光催化降解作用。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能增强三氟氯氰菊酯的水溶性,在20 g/L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下,三氟氯氰菊酯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提高了20.77倍,且其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光敏效率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共轭亚油酸乙酯与β-环糊精包结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V-9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共轭亚油酸乙酯与β-环糊精在四种溶剂正巳烷、水、甲醇、乙醇中204-260nm范围内的吸光度,发现,甲醇和乙醇是较为理想的溶剂;即使β-CD在甲醇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极其微小,共轭亚油酸乙酯与β-CD所形成包结物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也有较为显的增加;β-环糊精对长链脂肪酸乙酯的包结能力在不同溶剂中也有一定选择性,在水中β-环糊精对共轭亚油酸乙酯有较强的增溶作用,有利于乳液的稳定,延长团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二氧化钛及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对农药的降解效果,并研究了催化剂量、反应时间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8 h、二氧化钛0.3 g、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0.1 g的组合为最佳方案,最大去除率为98.6%.  相似文献   

17.
硼酸化合物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合成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的硼酸化合物:对-二苯氨基联二苯基硼酸(DBBA)与β-环糊精(-βCD)、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行为,且测定了其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在DBBA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时,其荧光光谱发生蓝移、荧光强度增加,环糊精对DBBA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SBE--βCD>CM--βCD>-βCD.同时,采用分子力学计算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了DBBA与-βCD形成包合物的最优化构型.  相似文献   

18.
为分离生物碱氢溴酸山莨菪碱和盐酸阿托品手性对映体,探讨手性分离机理,在区带毛细管电泳模式下,以环糊精和环糊精衍生物为手性选择试剂,考察手性试剂的种类、浓度及缓冲溶液pH值和其它电泳条件对手性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离电压为-15kV,检测波长为200nm,缓冲溶液组成为含5%高磺化环糊精(HS-α,β,γ-CD)的50mmol·L。磷酸盐-三乙胺溶液(pH2.5)为最佳实验条件.其中HS-γ-CD基线拆分了山莨菪碱中2个手性碳原子的2对对映体,HS-β-CD分离了2种物质并基线拆分了山莨菪碱和盐酸阿托品中1个手性碳原子的1对对映体.因此,对于氨类碱性手性药物,高磺化环糊精比未衍生化环糊精和羟丙基环糊精的拆分效果好,而酸性条件下,高磺化环糊精与叔胺类物质间手性拆分作用除了空间匹配、氢键作用外,还存在静电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维生素D2在不同浓度γ-环糊精中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曲线,由实验结果表明γ-环糊精对维生素D2有较好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3-十六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6TAC)和十二烷基磷酸钠(AS)混合体系对正戊醇、正己醇、苯甲醇、正辛醇、环乙烷、正己烷、四氯化碳、苯、甲苯、正庚烷和正癸烷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对极性物的增溶均低于两单纯体系,曲线呈“V”型,物质的量比为1:1时增溶量最小.而对非极性物的增溶呈“马鞍”型,量比为1:1时增溶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