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词》是祁韵士新疆流放期间的精神生活集中反映,用纪实笔法展现了新疆的民俗和文化,本文集中研究其中的咏怀诗,这些诗歌表现了祁韵士西行路上的各种复杂情感和人生感慨,展现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或因思念亲友而思乡,或悔恨前事而思乡,或因壮志未酬而思乡;咏怀诗也体现了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戍边受命著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介绍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三位诗人凌汝绵、郑凤仪、郑廷桂吟咏浮梁乡土风情的三组诗歌《昌江杂咏》、《浮梁竹枝词》和《陶阳竹枝词》,简要分析了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清代新疆竹枝词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创作者分析,可以看到创作者的本贯文化传统决定了竹枝词文体的选择,创作者的身份造就了新疆竹枝词的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4.
将新疆竹枝词放在文化间性视野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庄肇奎、王曾翼、王芑孙、林则徐和萧雄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中浸润出来的创作者及其竹枝词作为代表,将新疆竹枝词中的山水意象与南方竹枝词中的同类意象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深入探求南、北方文化在对话、交流中互相影响和融合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刘禹锡《竹枝词》 (一首 )的六种英文译诗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进行评价 ,探讨其优劣得失 ,并评出一首最佳诗译 ,以说明译事之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祁韵士《西陲竹枝词》中诗下自注进行归类后,分析其在再扩充诗歌容量的基础上,反映西域民俗、释物、与史实互证等中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竹枝词数量繁多,研究薄弱,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考察。现以今人所编《中华竹枝词》一书为主要对象,具体考察其中选到的方文《都下竹枝词》、施闰章《西湖竹枝词》、张綦毋和周喟《船屯渔唱笺释》等三组清代竹枝词。  相似文献   

8.
万历年间,戏曲家陈与郊创作的杂剧《袁氏义犬》,其题材虽来源于历史故事,却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该杂剧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将王衡的杂剧《没奈何》插入第一出,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效果;另一个是陈与郊有心将该剧写成一部“寓言剧”,并通过一个寓言故事的演述来寄寓和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和白居易《竹枝词》创作特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和白居易在谪居巴渝期间曾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竹枝词>,既有文人诗的长处,又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在创作方式、题材选择、抒情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0.
林莎 《科技信息》2009,(25):123-123,158
本文阐释江淹创作《杂体诗三十首》的动机。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拟古风气是江淹创作拟诗的外部客观条件,而江淹创作这组诗的根本原因则是为了阐发个人之文学观点,即“通方广恕,好远兼爱”。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在《毁家诗纪》发表前为组诗添上注文,诗作抒情、注文叙事,诗文合璧,相得益彰;同时,国难与婚变的内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组凄恻动人的自传体诗篇。郁达夫用旧体诗创作《毁家诗纪》,并用注文记录“毁家”的诸多细节,既是其“袒露自怜”性格的体现,也是郁达夫作为一个“骸骨迷恋者”以诗为舌、以诗为伴的本能选择。《毁家诗纪》是了解“郁王婚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郁达夫旧体诗创作的重要文献。《毁家诗纪》中的自传体诗文书写推动了旧体诗自传体诗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巴渝《竹枝歌》与文人拟作的《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的《竹枝歌》,本是巴渝民歌,它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唐宋文人学习,拟作的《竹枝词》,对民间《竹枝歌》进行了艺术的提升,使之在唐宋诗中别具风韵,《竹枝歌》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变通性,它在传承和不断变异,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竹枝歌》展示了巴渝人民的文艺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13.
胡应麟的《诗薮》是明代中晚期一部较突出的诗学专著,学界对其研究一直不够,尤其是其体制意义,更是很少人涉及。事实上,《诗薮》在体例、结构、方法等方面建立了批评著作的新标准,对后来诗歌史乃至文学史的创作影响很大,《诗薮》可以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一部诗歌史著作。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同一文化区域的两个组成部分,闽台两地在文学上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回顾闽台文学的交流历史,总体上说,是福建文学对台湾文学的影响,现简略就闽台文学渊源、创作题材交融、闽台诗钟竞咏、闽台作家往来等四个方面分述之。  相似文献   

15.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红 《科技信息》2009,(20):I0117-I0117,I0119
“杂”在文学上一般表示内容的博杂,《文选》首次专立“杂诗”一类,历来被认为内容庞杂而不受重视。文章首先对“杂诗”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界说,指出其“诗题”和“诗体”的两重含义,通过分析《文选》“杂诗”的著录情况,进而探究此类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竹枝词或称竹枝歌,是我国古代诗词中一种颇具特色的诗歌体。历史上宁波曾经是竹枝词非常流行的地方。宁波古代的竹枝词创作内容十分丰富,描写了宁波古代的物质民俗、意识民俗、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及民间口传民俗,体现出重要的人文价值,是宁波民俗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清初合肥相国李天馥创作了很多歌咏故乡合肥山水的诗篇。其咏巢湖诗表达了对巢湖山水的热爱、对乡民生活的关怀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画家石涛曾受李天馥邀请来合肥游览风景名胜,并有描绘巢湖风光的《巢湖图》和组诗传世。李天馥、石涛巢湖诗是人们较少关注的巢湖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西凉伎》乃中唐之全能剧,目前见诸史籍,有关《西凉伎》的记载,要数元稹、白居易、李端诗中对《西凉伎》的描绘,从三位诗人诗中的记载来看,《西凉伎》在唐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音乐即《西凉乐》,结合《狮舞》、《胡腾舞》,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元稹诗所述。后有人就所演《西凉伎》,删去《狮舞》,专就《胡腾》舞发展,而注入路断思乡之情,同一题材,进一步改编,由歌舞而发展为歌舞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李端诗所述。及有心人复用旧伎,增加情节,还入《狮舞》,而益就狮子生情,专以讽刺封疆,此题材再度改编,由《胡腾》歌舞剧而进入全能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白居易诗所述。  相似文献   

20.
在元代后期的诗文作家中,杨维桢是一位在当时和后世毁誉不一的人物。但在竹枝词的发展史上,他却是一位有创造性的作家。他的竹枝词创作在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提高了竹枝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竹枝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