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凯·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故上校的女儿》从叙事方式的突破、情节淡化的处理、象征和暗示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特征,展现了凯·曼斯菲尔德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一再延宕这个问题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哪一篇论著都不可能完全解读《哈姆莱特》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哈姆莱特人格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及其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论证了哈姆莱特不同人格间的对话是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代插图本《三国志演义》的图像叙事特色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典型瞬间的描绘来叙事,通过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共同叙事,通过特定物象的暗示来叙事,在插图中添加文字直接叙事,将相连情节同置一图增加叙事容量,将不同方位的场景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叙事。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在题材挖掘、现实描绘、情节构织、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卓绝的地步,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总体特色.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推陈出新,思想深广;生活画面广阔,悲剧气氛浓烈;情节生动丰富,场景富于变化;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复杂典型;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特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左传》中多有做梦情节描写,其作用主要有: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更为丰满、生动;预示结局,暗示情节;点明主题,表明作者态度,寓褒贬于其中;刻划心理;增加行文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9.
优秀剧作《西圣地》不仅具有真实的沙漠风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着重描写了剧中人命运和他们的性格冲突、人格冲突、情感冲突,血肉丰满地塑造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群像。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该剧人物命名颇具匠心,独创出一个剧中人姓名寓意暗示系统,即剧中人姓名不但能够提炼性地表现人物性格、人格,使观众闻其名而知其人,而且还暗示了剧中人的命运和归宿,和剧中人形象、情节乃至本剧主题血肉相联,使剧中人姓名摆脱了单纯的符号指称意义,成为成就该剧艺术张力的一个个有机存在。  相似文献   

10.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中,哈代是运用文学典故的翘楚:《圣经》典故、希腊神话甚至是其它的作家作品都被他独具匠心地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所用。《还乡》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说,其所用典故来源广泛,表现内容深刻,令人叹为观止。通过对《还乡》中的原型结构和原型移位手法的解析,揭示了小说中所暗含的哈代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