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在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的框架下计算了B+→Ds(*)ρ0,B+→Ds(*)ω0和B+→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通过计算发现衰变道B+→Ds(*)+ρ0,B+→D(s*)+ω0和B0→Ds(*)+ρ-的分支比在10-5量级,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最大,约为1.2×10-4.在这些衰变道中,对于末态包含两个矢量介子的衰变,径向激化的贡献是主要的,并且大于80%;而两个横向激化的贡献是被rDs(*)、rρ(ω)的幂次压低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BESIII探测器在质心系能量3.773和4.599GeV采集的2.93和~0.567fb-1数据,报道了衰变常数fD~+和D介子半轻子衰变的形状因子,D~+→K~0_Sπ~+π~0的Dalitz图分析,D→K~0_S/Lπ~+π-和K-π~+强相差,D~0D~0混合参数yCP的测量;2体强子衰变D~0(~+)→ωπ~0(~+),稀有衰变D~0→γγ和D~+→K(π)±ee~+的寻找以及Λ~+c→Λe~+νe和12个强子衰变绝对分支比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目前K_(2π)衰变分枝比R_0=W(K_1~0→π~0+π~0)/W(K_1~0→π~0+π~0)+W(K_1~0→π~++π~-)的实验数据和π-π作用方面的有关知識,估計了衰变分枝比R_+=W(K~+→π~++π~0)/W(K_1~0→π~0+π~0)+W(K_1~0→π~++π~-);结果表明,如果存在一个I=o S波π-π共振,則能很好地解釋R_+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利用BESIII在3.773GeV获取的2.93fb-1数据,测量了600~900 MeV/c~2区间e~+e~-→π~+π~-的截面.分析主要基于初态辐射的方法,总的系统误差控制在0.9%.通过计算得到的形状因子|F_π|~2与其他两个实验做了比较.两π过程对缪子反常磁矩的贡献为a_μ~(ππ,LO)(600~900 MeV/c~2)=(368.2±2.5_(stat)±3.3_(sys))×10~(-10).  相似文献   

5.
■半轻衰变     
基于高亮度的重味物理实验中对Υ(nS)测量潜在的前景,在标准模型中详细研究了以树图贡献为主的■半轻衰变,给出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轻子极化不对称和前后不对称,以及一些重要的比值R■和F■(n=1,2).最终的数据结果表明■半轻衰变有较大的分支比,且量级为10~(-10)~10~(-9),有望被实验观测到.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得到的形状因子,在标准模型和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计算新物理对衰变过程Bu+→π+l+l-Bu+→p+l+l-(l=e,μ)的分支比和前后不对称的贡献.从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新物理对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的贡献不是很大,理论预言与标准模型下的结果符合得很好.top夸克双Higgs模型下新物理对前后不对称的影响很小.对Bu+→π+(p+)l+l-衰变过程的较低双轻质量区域内双轻不变质量分布和前后不对称的精确测量,将有助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VEPP~-2000e~+e~-对撞机上,CMD~-3探测器研究了e~+e~-→ηπ~+π~-→γγπ~+π~-,e~+e~-→ηπ~+π~-→π0π~+π~-π~+π~-以及e~+e~-→ωπ~+π~-→π0π~+π~-π~+π~-等过程.分析使用的是2011和2012年在1.2~-2.0Ge V能区收集的相应积分亮度为3×104nb~-1的数据.用η→γγ道测量了e~+e~-→ηπ~+π~-的波恩截面,结果与相关的实验结论相吻合;还用末态η→π~+π~-π0和ω→π~+π~-π0分别得到了e~+e~-→ηπ~+π~-和e~+e~-→ωπ~+π~-波恩截面的初步结果;e~+e~-→ηπ~+π~-波恩截面的数值还被用于确定τ~-→ηπ~-π0ντ的衰变分支比.  相似文献   

8.
在微扰QCD框架下,研究了B~(0,±)→ρ~0(ω)π~(0,±)→π~+π~-π~(0,±)衰变过程中ρ-ω混合效应对CP破缺的影响.由于产生了大的强相角,当π+π-的不变质量在ω共振区域,CP破缺获得了极大增强.  相似文献   

9.
根据4种将非微扰的强相互作用参数化为形状因子的模型得到的4种强子形状因子,分别计算了中性D介子D~0→K~-e~+ν_e和D~0→π~-e~+ν_e两个半轻子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比较,得到极点修正模型对D_0→K~-e~+ν_e过程的理论计算结果中心值与实验测量值非常接近,而对D~0→π~-e~+ν_e过程两参量多级展开模型符合较好.然而由于非微扰效应的存在,形状因子f+(0)和强耦合常数g等参数误差过大,因此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VEPP-2000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CMD-3探测器开始运行.在质心系能量区间0.32~2GeV范围内,已经获取了积分亮度约为60pb-1的数据.目前已经得到多种强子末态截面的初步结果,尤其是e~+e~-→π~+π~-,π~+π~-π~0,K_LK_S,K~+K~-,ηγ,3(π~+π~-),2(π~+π~-π~0),K~+K~-π~+π~-,K~+K~-η,K~+K~-π0,ηπ~+π~-,ωπ~+π~-和ω→π~0e~+e~-.为正确描述角分布和不变质量分布及截面分布,多强子末态过程必须考虑其中间共振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强子、电子对撞机LHC和Belle-Ⅱ上的重味物理实验,详细研究了B~*→DD~*、Dρ~-、DK~(*-)、πD~*和KD~*等非轻衰变.采用简单因子化方法计算了这些过程的衰变振幅,并利用BSW模型计算了和这些过程相关的形状因子,进而给出了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和极化分数.从数值结果来看,B_q~*→D_qD_s~(*-)和D_qρ~-衰变有比较大的分支比,数量级高达10~(-8).因此,这两个过程将有望较早地被LHC和Belle-Ⅱ实验所观测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核子共振态N*-核子N与中性介子π0强作用的Lorentz不变耦合模型,研究核子共振态N*-核子N-π0介子强衰变时树图阶及考虑了单圈顶角修正的衰变宽度理论计算式,与实验数据比较,得到精确到树图阶及精确到单圈顶角修正的有效耦合常数G(ⅠN*)和G(ⅡN*),并比较G(ⅠN*)和G(ⅡN*).在单圈顶角修正的理论计算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解析计算单圈重整化顶角函数AC(p,q).鉴于AC(p,q)属不可严格解析计算的超越代数函数(函数级数),对此,本文寻求出一个收敛性很好的这种函数级数,并完成有关解析计算.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核子共振态N*-核子N-π0介子强相互作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处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QCD因子化和光锥QCD求和规则非微扰方法系统地计算了B-→π0K-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和分支比,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研究τ轻子味破缺衰变,有助于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具有轻子味破缺(LFV)机制的新物理.在代非普适Z′模型中,对τ~-→μ~-(e~-)KK衰变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共振和非共振的贡献以及来自B介子衰变的限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参数范围内,这些衰变的分支比都能达到目前的实验上限.最新的实验上限将模型参数B_(τμ(τe))~(L(R))限制在O(10~(-3)).其中,s夸克末态的贡献远大于u(d)夸克末态的贡献,共振部分形状因子的贡献最大.分析了τ~-→μ~-(e~-)KK微分衰变率与双K介子不变质量s~(1/2)(s=m~2KK)的关系.在双K介子不变质量范围内,矢量介子φ(1020)共振占主要地位,τ~-→μ~-KK衰变的共振峰比τ~-→e~-KK衰变的共振峰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得到的形状因子,在标准模型和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计算新物理对衰变过程Bu+→π+l+l-和Bu+ρ+l+l-(l=e,μ)的分支比和前后不对称的贡献.从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新物理对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的贡献不是很大,理论预言与标准模型下的结果符合得很好.top夸克双Higgs模型下新物理对前后不对称的影响很小.对Bu+π+(ρ+)l+l-衰变过程的较低双轻质量区域内双轻不变质量分布和前后不对称的精确测量,将有助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扰QCD方法,对基态矢量介子B_q~*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到末态是2个D介子的过程进行了唯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被CKM因子压低的W玻色子外发射过程B_s~(*0)→D_s~+D_s~-,B_d~(*0)→D_s~+D_d~-,B_u~(*+)→D_s~+_u~0等,其分支比可以达到10~(-9)量级.这些过程很有可能在未来被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超级B工厂SuperKEKB等实验探测到.  相似文献   

17.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D0→(K)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a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计算发现在D0→(K)0π0衰变中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a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最后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N_(NH)_4~+→N_(NO)_2~-→N_(NO)_3~-,即三氮迁移转化过程中的质量不守恒问题很显著。因而建立这种三氮转移动力学耦合数值模型用于地下水污染预测是不可靠的。较好的途径是依据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不同而选择NH_4~+或NO_3~-弥散-吸附迁移模型,以及NH_4~+→NO_3~-转移模型用于地下水污染预测。  相似文献   

19.
利用LHCb实验组对衰变B~0_s→K*π~-和B_-~0s→K~±K~(*■)分支比的测量结果 ,在QCD因子化(QCDF)框架下,采用最小x~2方法拟合Xi,fA,并将B_(u.d)→PV衰变拟合出的湮灭参数代入B_s→PV衰变的可观测量中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Bs和B_(u.d)介子系统湮灭参数Xi,fA(PV)具有普适性.对于Br(B~0_s→K*+π~-)和Br(B~0_s→K±K(*■))这两个可观测量,给出的理论值与LHCb给出的实验值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一致,只有湮灭图贡献的B~0_s→πρ衰变对于研究湮灭参数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扰QCD方法,考虑树图算符和企鹅图算符对Υ(nS)→BcDs,BcDd弱衰变过程中发射图和湮灭图两种拓扑振幅(其中n=1,2,3)的贡献,结果表明Υ(nS)→BcDs,BcDd的分支比分别可以达到10-10和10-11量级.这些过程有可能在未来的高能物理实验中被观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