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采用简式生命周期评价矩阵对聚甲醛基自润滑材料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产品生产和回收处理阶段的环境影响程度严重,而在使用阶段的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出口商品受阻于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指出制定绿色包装的评价标准和环境标志势在必行;对绿色包装的内涵、科学评价方法、目前应实施的评价标准,以及绿色包装的环境标志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提出了对绿色包装实行分级,再根据分级标准用LCA(lifecycle aisessment)方法和可操作的5项指标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并相应地分别授予ISO14000Ⅰ型、Ⅲ型和单因素的环境标志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丁瑜 《科技信息》2011,(22):I0093-I0093
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 labeling)亦称为生态标志、绿色标志、生态标签、环保标签,是指在一个特定产品种类中,一种产品或服务基于生命周期考虑,确定其总体环境优越性的标签。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是由环保部指定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为唯一认证机构,通过文件审核、现场检查、样品检测三个阶段的多准则审核来确定产品是否可以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但是在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控制生态成本,生态成本的有效控制途径之一是完善市场规制法。包括:细化“消法”规定的安全保障权和知情权以实现消费者环境权益;制定包括“环境指标”在内的新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产品环境质量的认证工作;健全产品的环境标志法律制度,普遍消费环境友好型产品;建立绿色包装制度,减轻生态环境负担;健全完善竞争垄断法,增加“反不利于生态成本控制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规定。  相似文献   

5.
正调查显示,75%以上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标志产品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90%以上的认证企业认为环境标志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环境保护部副部长9月23日在"环境标志与可持续消费—中国环境标志20周年主题活动"中说,中国环境标志要在引导可持续消费、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开拓进取,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吴晓青指出,中国已有4 000多家企业,20多万种型号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产品年产值达1.5万75%90%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企业对申请产品的环境标志、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及认证的积极性正在逐渐增大,而对推行清洁生产由于思想、技术及经济方面的障碍,积极性并不高。本文试图通过讨论清洁生产、环境标志及ISO14001体系的概念,论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清洁生产思想融入在产品环境标志的申请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中,使我国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厦门科技》2003,(1):9-9
你能读懂环境标志吗?也许你会奇怪,环境标志已问世八年,十环标识在社会上流传数亿个,为什么要提出读懂环境标志的问题呢?原因很简单,在中国环境标志发展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开展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TC207负责制定有关环境标志的ISO14020系列标准,颁布了ISO14020、14021、14024标准,我国于2000年和2001年全部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正处于技术报告阶段的ISO14025标准,则将影响Ⅲ型环境标志走向。所以,我们进入了要读懂环境标志必须读懂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时段。我们在没有国际标准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了中国环境标志制度,现在有了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就必须补上这一课,照标准办事,再凭经验搞环境标志,就会偏离环境标志的国际潮流。  相似文献   

8.
机械CAD系统选型时面临信息不对称、缺乏客观依据等问题.分析了面向产品生命周期(PLC)的CAD系统好产品设计过程;建立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机械CAD系统评价,包括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实现的广度、深度,对全生命周期数据流的支持两个维度;提出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实例证明,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以实现机械CAD系统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模糊综合评价的两种新算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的不同类型,给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两种新算法:对于数字型评判矩阵,采用指数加权算法;对于区间型评判矩阵,提出了误差分析算法,从而为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了较完整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的三维模糊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决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在众多因素影响下的系统评价问题,论述了绿色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分析计算权重,对评价样本值矩阵进行了设计;运用模糊评价原理,对产品的绿色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强,便于操作,有利于寻找尚需改进的指标、生命周期阶段和产品组成部件,提升其绿色含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制造和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欧盟、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已经颁布法律与法规,以强制制造商生产环境友好的产品.本文主要介绍摩托罗拉公司在环境友好电子产品研发领域的经验和成功案例:面向环境设计的概念及其在摩托罗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应用,环境友好产品评价工具以及目前已经成功上市的几款环境友好产品,其中包括低能耗充电器、无铅封装等.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对产品环境性能重要性的理解,并为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基本状况,指出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政府对环境产业发展的作用、形成环境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增加对环境产业的投入,形成环境产业。  相似文献   

13.
 梳理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稀土生产国稀土环境规制的发展历程,从放射性污染物的安全管理、矿区土地复垦管理、大气污染排放管理和稀土环境税费制度4个方面,对各国环境规制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发现:(1)从2012年开始针对中国稀土产业的环境法规体系逐渐形成,这些法规有效遏制了中国稀土环境污染蔓延和恶化的态势,但也对稀土供应产生了一定影响;(2)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稀土环境规制的起步较早,为稀土企业的生产设置了很高的环境“门槛”,迫使稀土企业及相关下游产业进行国际转移,也成为其恢复稀土生产的重要障碍;(3)为降低环境规制带来的高昂生产成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依托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产能转移、管制规避和渠道转移3种环境污染转移渠道,驱使马来西亚等国承担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因此,应立足国际视角,吸取西方国家在稀土环境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推动建立本国稀土环境治理措施及全球稀土环境治理体系,以减少本国稀土行业环境污染并促成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是在环境管理实践中探索、借鉴和总结出来的,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但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制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探讨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成因,并对如何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污染控制的信息手段:从理论到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工业污染控制是发展中国家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面临的最大难题。环境管理者已经普遍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环境管理方式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并一直致力于探寻新的管理手段和合作伙伴来共同治理工业污染。本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污染控制手段-信息手段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提出了污染控制三角模式,即引入社区和市场的作用,补充政府环境管理的缺乏和不足;并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环境行为,阐述了通过信息公开,社区和市场可以提供附加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削减污染。以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和社区污染控制报告会为例,介绍了信息手段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初步探讨了在中国,信息手段对工业污染控制的成效;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息手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扩大规模或扩张范围而在华设厂,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我国环境的破坏。从纺织业到IT行业,大部分跨国公司产品在华生产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而相关企业并未投保针对这样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保险,充分暴露了我国对于跨国公司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缺陷。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近些年来众多跨国公司环境污染行为对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具有意义深远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意义,概括了美、德、日、俄等国环保领域中公众参与的状况,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公众参与现状,探讨了国外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环境意识发展经历了蒙昧、觉醒、波动、深化四个历史阶段,其发展历程及现实特点都对我国的环境意识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比较可知,虽然同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意识发展局面,但我国与日本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其关键在于环境意识发展的组织基础。重建我国环境意识发展的组织互动流程,是摆脱日本先污染、后发展老路,推动我国环境意识建设获得制度性突破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大学、非正规场合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