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及其远期并发症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91例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总结其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肺间质损害91例;片絮影57例,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32例;肺实变34例,累及肺叶数≥3者18例;磨玻璃影54例,胸膜增厚24例;纵隔气肿5例,气胸2例.63例患者存在小气道病变,其中,细支气管壁增厚52例,马赛克灌注征26例,小叶中心结节影22例,树芽征9例.17例重症麻疹肺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胸部HRCT一直显示有小气道病变.结论:儿童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合并双肺多灶性斑片影为主要改变,常常伴有磨玻璃影、胸膜病变;合并小气道病变常见,如出现小气道改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进行临床及胸部HRCT随访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2.
吴光欣  师新辉 《甘肃科技》2010,26(8):146-148
评价了双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老年人体检中的作用;对102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行CR(X线数字成双排螺旋CT像)胸部摄片和双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并对它们各自的阳性表现进行分析;102例受检者中,CR的阳性率为37.25%,CT的阳性率为77.45%,CT对小结节等各种微小病变的显示明显强于CR胸片。结论低剂量胸部扫描在老年体检中有重要作用,值得采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分析近9年来收治患者的临床特征,肺部影像学表现,总结诊治经验,分析误诊、误治原因.结果:患者多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咳嗽.胸部高分辨CT主要征象: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6例,呈地图样分布5例,铺路石征3例,支气管充气征2例.仅凭胸部CT,误诊率高,入院前3例误诊肺炎,1例误诊肺结核,1例误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6例患者入院后经肺泡灌洗液、支气管肺活检确诊.肺泡灌洗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一定困难,仅凭胸部高分辨CT检查,误诊、误治普遍.当患者有活动后气促,胸部HRCT呈地图样、铺路石样改变时,需考虑PAP.肺泡灌洗是最有效治疗方法.诊断不清时避免盲目治疗.  相似文献   

4.
探究128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肺孤立性结节形态特征筛查中的应用价值。2019年5月—2020年9月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行128层螺旋CT胸部平扫检查中发现肺部结节患者中抽取130例患者,年龄为25~65岁,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该批患者均经过128层螺旋CT进行胸部检查并发现胸部结节,将该批患者常规进行常规图像与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常规平扫图像编为对照组,并将进行MPR重建图像编为研究组,然后将两组图像交由放射科两位高级主治医师和两位副主任医师对这两组图像随机顺序对的每个患者的图像进行仔细地独立阅读,在阅片时,观察医生不被告知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和信息。常规CT平扫图像与进行多平面重组的CT图像进行肺结节形态特征的评价分析,研究组的肺结节特异性的识别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在肺结节的筛查与形态特征的评价中进行多平面重组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肺结节形态特征的检出率,而肺结节的这些形态特征对肺结节良恶性的影像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多平面重建技术应在日常阅片诊断中积极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发生已确诊或临床诊断的肺部并发症22例次:真菌性肺炎13例次,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团块状影,部分出现空洞,空洞内可见分隔征及空洞周围见晕征;巨细胞病毒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气腔实变及网织状改变;细菌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气腔实变及结节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次,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白血病肺部浸润1例次,表现为左上肺单发结节,伴晕征;肺结节病1例次,表现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右上肺大片状气腔实变并双肺弥漫性粟粒结节。32例患者中,铺路石征3例,发生率为9.4%,该3例病人均在胸部CT检查发现铺路石征后40 d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本组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空洞伴分隔征或晕征高度提示真菌性肺炎,出现铺路石征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兰州市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为疾病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兰州市城关区临夏路街道社区(以下简称该社区)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91位中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412名,女性479名,采集其肘前静脉血2mL做血常规分析.结果:血常规异常项分布男性和女性体检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3,p <0.05);Hb结果异常的男女体检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6,P<0.05),女性Hb结果异常检出率为11.06%,高于男性.结论:本次调查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中,有异常项者女性多于男性,对有异常项者建议到临床科室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疾病可能;血常规做为方便、有效、快速的血液检查项目,可为疾病的筛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支气管镜检查和影像学(胸部X线和CT)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并探讨它们之间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支气管镜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肺癌123例,全部病例在做支气管镜前1周内进行胸部X线或C11检查,并将影像学征象与支气管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癌106例,周围型肺癌17例;支气管镜下主要表现有外向型生长66例,管壁浸润型43例,仅见间接征象12例,未见异常2例;影像学征象表现有:不规则软组织影36例,管腔狭窄或阻塞28例,局限性肺不张22例,阻塞性肺炎13例,片状模糊影6例,两肺多发结节影3例,肺部肿块并胸腔积液13例,正常2例;组织病理学类型:鳞癌85例,腺癌23例,小细胞癌11例,肺泡细胞癌2例,未能分型2例。结论支气管镜和影像学征象对肺癌的诊断各有优点,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张财源  周俊  陈庆 《甘肃科技》2009,25(11):128-130
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征象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表现,其中女性10例,男牲6例,年龄33~76岁,平均56.63岁。16例均进行了CT检查;孤立结节或肿块型者6例,其最大径1.5—7.0cm,平均约3.2cm。边缘有毛刺征者4例,有分叶征者2例,中心坏死呈相对低密度者2例。弥漫型者7例,其中4例合并较大结节或肿块,2例肿块边缘呈分叶征,3例肿块边缘有毛刺征,1例肿块中央发生坏死呈相对低密度,1例肿块内有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其中1例在多发结节的基础上,沿支气管分布多发壁厚薄不均的薄壁小空腔影。节段型者3例,2例有支气管气像征。合并双侧或单侧胸腔积液者6例,心包积液者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者4例,骨盆骨转移者1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表现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有助于该病的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4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发病阶段的实验室及胸部CT特征性改变,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457例经核酸确诊的COVID-19轻症患者,通过采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早、中、后期3阶段的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8±11)岁,男女比为1∶1.52,退休人员发病比例最高,达135例(29.5%),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190例(41.6%),与COVID-19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44例(31.5%),合并高血压病史29例(6.3%)、2型糖尿病10例(2.2%).临床表现发热312例(68.3%),高热组发热持续天数大于低热组(P0.001);干咳373例(81.6%),咳痰138例(30.2%),痰中带血10例(2.2%);气促102例(22.3%);胸闷26例(5.7%);乏力167例(36.5%);肌肉酸痛24例(5.3%);腹泻57例(12.5%);食欲减退31例(6.8%),睡眠差91例(19.9%).发病早期高热组、低热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下降(P0.05),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01);高热组与低热组相比,WBC、中性粒细胞(NEUT)、LYM水平降低(P0.05),hs-CRP水平升高(P0.001).与发病早期相比,发病中期、后期的WBC、NEUT、LYM、单核细胞(MONO)及PLT水平升高(P0.05),hs-CRP水平下降(P0.001).胸部CT检查在发病早期无影像学改变11例(2.4%),单侧病变93例(20.4%),双侧病变353例(77.2%),早期病变性质常见磨玻璃影334例(74.9%)、斑片高密度影95例(21.3%);中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279例(64.1%)、斑片高密度影71例(16.3%)、实变影74例(17.0%)、网格影77例(17.7%)、纤维条索影50例(11.5%);后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182例(41.7%)、斑片高密度影52例(11.9%)、实变影41例(9.4%)、网格影152例(34.9%)、纤维条索影147例(33.7%)、实性结节影12例(2.8%),从发病早期至发病中期、再到后期,磨玻璃影、斑片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增大例数逐渐减少,而实变影、网格影、纤维条索影、胸膜增厚例数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患者少见的CT影像学改变为胸腔积液2例(0.4%)、气胸1例(0.2%).结论:COVID-19轻症患者大多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咳痰、气促、乏力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发热峰值较高,WBC、LYM、PLT下降显著,在发病中期及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胸部CT在发病早期到中期表现炎性渗出增多,病灶扩大进展,后期病灶缩小,纤维增生明显为恢复期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时灰階B超发现10例肝脏小血管瘤病人(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在30~64岁,其中4例经CT检查,2例经外科手术,1例经肝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本病。全部病例经长期B超随访(最短的3年,最长的6年),B超所见肝内瘤体结节共16个,分布于肝右叶的有9例,于左叶的有1例。病灶最小的约1.0×1.7cm~2,最大的约3.0×5.0cm~2。强回声结节的9例,低回声结节的有1例。B超图象特点为肝内孤立性或多发性强回声结节,内部结构疏松呈小蜂窝状,边缘清晰、锐利,呈锯齿状或花边状。病灶对周围肝组织和肝内血管无挤压征象。长期B超随访观察,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27例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手段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主动脉造影证实的27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5例,叶外型2例。所有病例都摄有胸部正侧位片,23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螺旋动态增强CT扫描),6例行磁共振成像删检查,3例行血管造影。结果: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21例)及囊性病变(6例)。CT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18例,病变为肺气肿所包裹5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83%)高于普通CT检查(59%)。MRI中4例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为含气囊肿,3例显示出异常的主动脉供血血管。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CT(尤其是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可取代血管造影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田雁 《科技咨询导报》2014,(30):205-205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对早期糖尿病筛查结果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5000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筛查出早期糖尿病患者,观察早期糖尿病阳性患者的比例。结果:5000例健康体检者中,早期糖尿病阳性患者有3217例,占总体检者的64.3%。结论:健康体检对早期糖尿病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体检可早期筛查出糖尿病阳性患者,并可及时采取健康教育及相关治疗,以提高人群总体的健康水平,因此健康体检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筛查中。  相似文献   

13.
对经省职业病劳工组鉴定确诊的41例矽肺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探讨矽肺的CT表现。结果41例矽肺主要CT表现为,小圆形、小结节症状矽结节37例,大结节阴影直径1-2cm者17例;直径大于2.0cm者4例;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21例;胸膜班形成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23例;肺气肿者30例,可见肺大泡20例,其中多发肺大泡者11例;单纯表现为网格状阴影2例;矽肺并发结核3例。结论是CT对矽肺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评估高分辨CT(HRCT)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早期的诊断价值.26例IPF患者分为早期组和非早期组,分别行HRCT扫描.两组IPF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组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IPF早期组HR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肺小叶内间质增厚;非早期组主要表现为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异常、胸膜下弧线影、蜂窝肺.运动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对照组、IPF早期组、IPF非早期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HRCT与运动心肺功能试验联合检查能显著提高IPF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总结IVP联合CT检查在早期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采用IVP联合CT扫描检查技术,回顾性分析14例经此方法确诊的早期肾结核病例,分析并总结其相应IVP及CT的表现。IVP检查7例显示肾小盏轮廓不规则,杯口模糊。CT检查4例肾实质内多发或多发低密度灶;2例肾实质内结节样混杂稍高密度影;3例肾孟、肾盏及输尿管壁广泛略增厚。对早期肾结核的诊断以IVP联合CT为优,二种方法各有优点,相互弥补可提高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对酒泉市某社区822例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血糖、血脂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意义。检测高危人群血清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B)、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与271例健康体检者比较;按性别和年龄分组统计血糖、血脂水平。脑卒中高危男性、女性组与健康体检组血清TCH、TG、GLU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女性组LDL-C与体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H、TG、HDL-B、LDL-C、GLU检测在脑卒中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血糖、血脂水平异常的高危人群应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7.
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平片、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4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2例(包括膈下1例).所有病例都有胸部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DSA)检查.结果:患者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19例),囊性病变(5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20例),病变周围见肺气肿(4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为75%.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螺旋CT,尤其是增强螺旋CT加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部影像特点及与临床对照;回顾性分析了确诊的5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轻症组(49例),重症组(5例),危重症组(2例)。所有患者均行床旁CR摄影,其中5例行CT扫描;5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轻症组49例,37例肺部未见明显异常,12例支气管感染,其中1例右肺门增大,经抗病毒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小于14d,平均7.7d;重症病例组5例,其中肺部呈支气管肺炎样表现2例,多叶多段肺实变3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小于14d,平均9.4d;危重症组2例,1例双肺磨玻璃样变,右下肺实变并双侧胸腔积液,1例胸部CR及CT均未见明显异常,均行呼吸机通气,对症支持治疗后20~26d出院;轻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仅表现为肺纹理增重或无明显异常;重症、危重型甲型H1N1流感肺部感染影像学以渗出性病变为主,影像表现出现早,呈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影,多叶多段肺实变影,双肺磨玻璃样阴影,可并有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临床症状改善早于肺部影像学表现变化,与临床症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呼吸道表现和胸部影像学特点,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院时的呼吸道表现特点和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3例男性患者,均有慢性基础病和吸烟史,发热持续1周以上,伴有咳嗽、咳痰、胸闷及气促等,但无咽痛和流涕症状.可有紫绀,咽部充血,双下肺散在湿啰音等表现.3例患者胸部X线和CT平扫检查显示双肺下野斑片状、云絮状、磨玻璃样或网格状高密度影等特征性表现,后期出现纤维化改变,双肺正常组织呈过度充气状态.结论:根据肺部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可做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增生腺瘤(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鳞状细胞增生(squamous cell dysplasia,SCD)与肺部恶性损伤的发展有相关性,精确诊断AAH和SCD有助于早期确诊肺癌,同时有助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早期干预。本项目利用免疫反应原理,将噬菌体展示技术与生物淘洗技术相结合,获得可表达肿瘤相关蛋白的噬菌体特异性文库,并将噬菌体点制在生物芯片上,筛选得到了与肺部损伤相关的特异性蛋白,经测序分析鉴定出多种自身抗体为恶性肿瘤相关蛋白。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建立筛选分类器,制成筛查检测芯片,用于筛查AAH与SCD,评估早期肺癌风险,表现出重要的临床诊断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