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西安大兴医院2013年度住院病历医嘱进行合理性点评,统计并分析医院各科室医嘱规范性与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逐月随机抽取该医院2013年1-12月份每位主治医师出科病历5份,共计2 982份,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对医嘱书写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与讨论。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在抽取的2 982份病历中,其中不合理病历数273份,占全部病历数的9.15%;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溶媒使用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当、药物遴选不当、重复给药、不良相互作用、配伍不当、超剂量使用等。结论该院医嘱书写基本规范,但用药合理性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合理性用药的监管,提高医院整体科学合理用药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分析抗菌药物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953例妇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统计单一及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一般情况及不合理使用情况。953例妇科疾病患者中859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0.14%。平均使用时间为(4.26±1.08)d;两药联合使用率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率及三药联合使用率(P0.05);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多的为克拉霉素、头孢羟氨苄、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青霉素;本研究859例使用抗生素患者中,不合理用药患者为257例,占比为29.92%;其中,用药时间不当、用法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为主要不合理使用类型。妇科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且用药量大,多为联合用药,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临床医师应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干预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对某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选取2016年3月某院出院病历638份进行分析,调查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本研究638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有507例,使用率为79.47%;外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89%;内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6.15%;预防用药有69例,构成比为13.61%,治疗用药有438例,构成比为86.39%;单一用药有400例,构成比为78.90%,二联用药有74例,构成比为14.60,二联用药有33例,构成比为6.51%;用于抗感染治疗的438例患者中,有6例送细菌培养,送检率为1.37%。507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有51例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不合理使用率为10.06%,其中用药方法不合理有8例,构成比为15.69%,选择适应症不合理有28例,构成比为54.90%,用药时间不合理有15例,构成比为29.41%。某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存在使用率过高、送检率低、使用不合理等现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儿科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酒泉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促进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酒泉市人民医院2006儿科门诊处方共13046张,分别对儿科门诊处方中中药注射剂的应用不当、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用法用量不当、用药品种超过5种、选药不合理、溶媒选用不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酒泉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在用药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探讨改进。  相似文献   

5.
总结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探讨改进方向及具体方法。选择2015年7月~10月本院收治的926例患者,包括治疗用抗菌药物432例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494例,对其临床病历进行回顾,分析药费、有效率、不合理用药情况等指标,确定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73例(16.90%)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额外增加了35.33%的用药成本;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132例(26.72%)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额外增加了37.57%的用药成本。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05例,整体医院感染率为11.34%,平均住院天数增加了5.67d。目前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仍然存在较多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管理工作需要重点控制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确保最大限度减少不合理应用的发生,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促进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的效果。选取2015年9月~2017年2月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高血压患者148例,并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74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药师干预。比较2组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观察组药物选择不合理、重复用药、用法不合理、用药剂量不合理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情况发生率6.76%较对照组的18.92%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对照组低(P0.05)。高血压患者实施临床药师干预,可明显减少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有效调节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价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提取我院2006年1-10月住院患者药疗医嘱279307条,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的分析方法,并结合药物利用指数(DUI)对其中含抗菌药物的医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药物医嘱条数占总医嘱数的44.30%,用药金额占总用药金额的48.57%;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金额居第一;在DDDs排序中口服类药物的总DDDs高于注射类,分别以美爱克片、可乐必妥片最高;大部分抗菌药物DUI接近1。说明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用药比例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控制用药比例,防止抗菌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西藏拉萨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度住院患者病历300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用药频率、联合用药等进行调查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300例住院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270例,占总病历数的90%;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种类是青霉素类;一联、二联、三联、四联用药率分别为73.33%、22.59%、3.33%、0.74%。结论:经调查,临床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研究药师干预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卫生院治疗且未经药师干预的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102例经药师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临床用药合理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用药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选择、抗菌药物的使用、联合用药、用药及用法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药师干预可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用药费用,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避免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参附注射剂临床应用分析、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某年8月某院参附注射液使用量排名前三位的科室病历各10份,9月相同的三个科室各再抽取10例病历,共60份病历,以参附注射液药品说明书等作为标准、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 8月心内科、急诊科、老年科不合理处方比率分别为60%、60%、60%,9月心内科、急诊科、老年科不合理处方比率为20%、10%、10%,主要问题为:用法用量有误、无适应症用药、药物联合有误等。结论通过处方分析,参附注射液处方合理率有所上升,但仍需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围手术期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围手术期患者住院病历107份,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例应用抗菌药物,21例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占22.6%.结论应重视围手术期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用药的经济、安全、有效,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方永江 《科技信息》2007,(28):251-251
目的:监测共用合理性,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呼吸科住院患者580例,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药物的利用情况,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大多数药物的DUI≤1,用药基本合理,但仍有10个品种药物DUI≥1,提示药物剂量偏大。两种以上抗生素合并使用情况较多,价格适中、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仍占主导地位。结论:药物利用研究是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调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TCMI)临床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安全性。通过天水市中医医院管理系统调取2017-2019年活血化瘀类TCMI的应用信息,统计各种活血化瘀类TCMI的总用药金额、日用药金额(DDC)、用药频率(DDDs)、用药总天数,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17-2019年销售金额位于前2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并呈逐年增高趋势;DDDS位于前3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血塞通、冠心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各年度DUI0.9、0.9~1.1、1.1分别有2种、6种、2种;活血化瘀类TCMI所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39.34%),其次是消化系统(21.31%)。活血化瘀类TCM在临床应用量较大,部分品种在用药剂量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而用药不良反应多有出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受累为主。故临床应加大对此类TCMI使用的监管,规范临床用药,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分析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对患者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选取卓尼县阿子滩乡卫生院药剂科参与管理前158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作为对照组,参与管理后158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观察组总合理用药率为89.87%显著高于对照组70.89%(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剂量不合理,时机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合理,用药种类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药物联用方面中单一抗菌药物与未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联抗菌药物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药剂科参与到抗菌药物管理中,可提升合理用药率,减少多种药物联用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孟涛 《甘肃科技》2013,29(16):138-141
通过抽查门诊处方,分析不合格处方,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随机抽查2012年上半年门诊处方2400张,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及卫生部发的《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分别对处方的书写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处方书写药品通用名书写不规范现象比较严重,还有处方前记填写不全,药品名称、单位书写错误,剂型、剂量和用法用量没写或写错,药品配伍不合理现象也比较严重。处方书写不规范、药品配伍不合理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从而使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对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有效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用药举措。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依据临床资料,了解发生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人群分布,统计症状、累及系统情况,分析原因,记录转归治愈时间。①不同性别人群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②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累及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44/136,占比32.35%)、皮肤黏膜系统(29/136,占比21.32%)。③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药物因素(38/136,占比27.94%)、剂量不当(35/136,占比25.74%)、配伍不当(29/136,占比21.32%)。④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转归治愈时间较短,80.15%患者转归治愈时间不超过5d。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会引起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系统等出现损害,主要由于药物因素、剂量不当、配伍不当等造成,可通过把控质量、加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促进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住院患者20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65.05%,其中不合理用药占比19.74%,不合理用药分类中以选药不当和疗程过长为主。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中,应结合患者病情、病原菌及抗菌药物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本院为例分析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查2007年1月—2008年1月本院普外科常见病手术出院病历400份,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高达98.8%,其中58.5%属用药指证不明;Ⅰ类及Ⅱ类切口手术存在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高选、用药时机不当、持续使用时间过长等问题.结论:本院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一些问题,临床抗菌药物应继续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9.
探讨药学干预对促进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效果。选取甘肃省华亭县东华社区卫生中心2014年7月~2016年7月开具的2470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未实施药学干预的1230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8月~2016年7月实施药学干预的1240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观察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1.53%较对照组的4.39%低(P0.05)。临床采取药学干预可降低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发生风险,从而保证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大理学院昆明附属医院药剂科常用药品的剂型种类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住院药房2010年在用药品剂型情况。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率(DDDs)和用药频度排序作为指标,对2009年我院口服缓控释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服普通片剂与胶囊剂占88.36%,缓释片剂与胶囊剂占5.67%,控释片剂约占0.6%。我院口服缓控释药物的应用以心血管系统用药为主。结论:我院住院药房以传统片剂、胶囊剂为主,应加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