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交通的不断发达,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见。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是创伤骨科中较难处理且愈后较差的关节部位骨折,其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WatsonJones(1946)认为肱骨髁骨折是"很难处理的少数几个骨折之一。"…笔者自2003年5月。2006年10月采用经尺骨鹰咀截骨手术入路治疗此类骨折2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跗骨窦入路可吸收螺钉加注入植骨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1年6月采用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SandersII型骨折20例(23侧),骨折复位后,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加跟骨内注入植骨。手术前后进行跟骨轴位和矢状位CT扫描,拍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Gissan角和Bohler角。结果通过平均约10月的回访观察,本组病例均一期切口愈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未出现排异反应和针孑L感染。术后X片显示跟骨关节面移位〈2mln。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明显改善,跟骨外形恢复基本满意。术后6月后复查跟骨复位无明显丢失,植入注射型硫酸钙全部吸收。根据AOFAS后足功能评价标准:优15侧,良5侧,可3侧,差0侧,优良率86.9%。结论跗骨窦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加跟骨内注入植骨可有效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利用膝关节镜铺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了解膝关节腔骨结构损伤情况,并行镜下治疗,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0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5年1月,共完成24例手术.关节镜下清除关节内积血及凝血块,检查滑膜、半月板、十字韧带、髁间棘有无损伤,并行镜下治疗,在钝穿刺锥协助下行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O胫骨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骨缺损同时予以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5%.结论:利用关节镜检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关节腔内损伤结构,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内固定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术中创伤,手术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治疗此类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方法.方法:"Z"形跟键切断,经皮纵向钻入Φ(3.5~4)mm骨圆针至跟骨后关节面下方撬拨,跟骨钳钳夹跟骨内外侧壁,进行挤压,经X线透视及卡尺测定证实复位满意后,该针继续钻入,穿过跟骰关节直至骰骨,石膏外固定6周.比较双侧跟骨Boehler角及跟骨宽度,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并测定踝关节功能,随访多项临床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4例关节跟骨骨折行本法治疗,随访8~68个月(平均27个月),临床疗效优15例、良6例、一般2例、差1例.本组疗效优良率为87.5%.结论:跟腱切断有利于关节内跟骨骨折的复位.跟腱"Z"形切断石膏固定6周后,跟腱功能可逐步恢复,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距下关节镜技术是检查距下关节的一种微创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从既往文献、历史发展、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对距下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跟骨骨折中应用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目前距下关节镜主要以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及内侧入路3种手术入路为主,同时配合跗骨窦入路、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小切口入路、3D打印技术、外固定架、截骨矫形及距下关节融合术等技术,使距下关节镜的使用条件更加广泛。同时,提出了该项技术对于施术者的操作要求较高,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引起神经损伤和骨折愈合不良等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开放复位特殊板内固定治疗跟财关节内骨折49例(52足),并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开放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在TypeⅡ、TypeⅢ、TypeⅣ的优良率分别为90.0%、83.3%、50%。结论:开放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较理想方法,其疗效与跟骨关节面损伤程序有关。在TypeⅡ和TypeⅢ骨折疗效满意;在TypeⅣ骨折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正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损伤,占骨折总数的2%~3.6%~([1]),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已逐渐成为共识.跟骨为最大的跗骨,承担全足1/2的重量,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术后常遗有疼痛、扁平足等后遗症而影响患肢功能.跟骨骨折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患者需要长时间休息、影响日常活动.文献报道其预后不好,原因与对跟骨骨折的认识和影像学技术、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2]).我院自2013年~2016年共采用开放  相似文献   

8.
丁延虹  侯纪寿 《甘肃科技》2012,28(16):160-161
探讨了手法复位后,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自2003-2009年3月,共收治33例胸腰段骨折的病人,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4例,C级9例,D级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d.笔者在全麻下采用脊柱可调式支架复位、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椎板减压、后突骨块复位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并截瘫病人,术后拍片及CT检查显示骨折完全复位,脊髓无压迫,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力恢复.本组33例,术后X线片示压缩椎体高度及生理前凸恢复,CT显示突入椎管内骨块复位,椎管体积恢复.无1例脊髓损伤加重者.本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对于四肢长管骨骨折,通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等一些方法治疗。我院骨科引进上海医大等单位研制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改良Bastisni固定器),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在临床中应用,用以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至1996年12月对日共治疗56例患者。经术后随访,骨折均已愈合。作者认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固定方法,经掌握使用技巧及控制适应症,可达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内固定术是最为常见且有效的骨折治疗方法,接骨板是临床中常用的内固定植入物。由于骨折愈合需要一定的力学刺激,接骨板的刚度既需要满足骨折复位稳定性的要求,又需要使断骨在愈合的过程中承受合理的力学刺激,因此,接骨板的结构设计对骨折愈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骨折复位和愈合的评估方法入手,综述和分析骨折复位稳定性、骨愈合和骨重塑效果的评估分析方法,总结出接骨板结构的基本设计要求;进一步针对接骨板结构的设计方法,对现有接骨板的结构形式、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设计出能更好满足骨折愈合需求的接骨板结构提供参考;最后针对现有接骨板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理想接骨板的设计思路和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陈学海 《甘肃科技》2009,25(11):135-136
观察应用AO/ASIF锁骨钩钢板对TossyⅡ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Ⅰ型锁骨远端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对2004年5月-2009年1月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28例急性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术后采用Lazzcano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的功能。本组28例患者中,优26例,良2例,未发生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内固定无松动及脱出,无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现象,x线片显示锁骨骨折全部愈合,肩锁关节无再脱位发生,2个月左右可行无痛自由活动;锁骨钩钢板利用杠杆原理和钢板自身的强度对抗胸锁乳突肌的牵引力,可以避免内固定物体的松动脱出,由于术中不损伤肩锁关节面,能够避免或减少克氏针固定等经关节手术所造成的继发性创伤骨关节炎,该方法创伤小、固定牢固,能早期活动肩关节,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结合临床分析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经内固定取出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到2019年2月我院诊治13例股骨干骨折愈合并取出内固定术后发生再次骨折患者,根据发生再骨折患者性别与年龄分段,收集同期、同等条件下内固定取出术后正常患者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吸烟、酗酒、初次受伤原因、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糖尿病、开放与闭合骨折、多发骨折、内植物选择、手术次数、骨质疏松、取出术前是否加拍CT、内固定取出后是否有意外损伤等相关差异。单因素分析内固定取出术后是否遭受意外损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内固定取出术后是否遭受意外损伤[95%CI(2.375,63.360),P=0.004]。股骨干内固定取出术后发生再骨折多因患肢再次遭受意外损伤所致,对于首次致伤原因为高能量损伤、骨折部位骨质疏松及手术次数≥2次患者,在内固定取出术后应更加注意早活动晚负重,并在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随访2002-2004年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2例,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paleg分型: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8例.手术方法: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按张铁良提出的跟骨骨折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5例,良13例,可4例.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通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随访2002-2004年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2例,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paleg分型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8例.手术方法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按张铁良提出的跟骨骨折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5例,良13例,可4例.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通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约占肘部骨折的10%~15%。主要由高能量损伤引起,成年人多表现为粉碎性骨折,过去由于缺乏良好的暴露及有效的内固定方法常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畸形愈合,故早期治疗趋于保守。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改进,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多趋向于对其及早行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积极的关节功能锻炼。2001年7月~2006年6月,我们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2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病人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间室测压确诊为足部骨筋膜室综合症,均通过内侧+背侧切口对足部的所有9个骨筋膜室进行减压,延期闭合切口,2周后接受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人的减压切口均愈合,无感染,随访中1例病人出现爪状趾,其他病人没有永久性的功能丧失、挛缩、肌力减弱和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早期诊断、早期足部所有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跟骨骨折后的足部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p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检查确诊为齿状突或枢椎椎弓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13例,其中应用Apofix系统经后路植骨内固定治疗9例。结果:经过6个月~3年随访,植骨愈合率为100%,局部症状明显改善,脊髓功能恢复优良。结论:Ap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等优点,能有效地稳定椎体、预防脊髓继发损伤以及改善预后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术前适应症的选择、颅骨牵引复位和术中良好的植骨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股骨干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时有因钢板、螺钉断裂,造成骨不愈合、延迟愈合、成角畸形而需再次手术治疗,为降低致残率,作者将黔南州人民医院骨科1994年——1997年收治的8例股骨干骨折后、因固定手术失败而发生的骨不愈合、延迟愈合、成角畸形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失败原因分析,认为造成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是①钢板、螺钉质量不过关;③钢板固定时错置;③钢板固定者负重过早。针对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①购置钢板、螺钉等器材时应到正规厂家购置;②术前应仔细检查钢板、螺钉有无裂缝;③钢板应遵循张力带原则放置在股骨干外侧;④钢板固定者负重应尽量控制在9周以后。并指出了钢板内固定失败后的补救措施①二次手术应采用单侧可调式外固定架经皮固定。通过骨园针与骨断端加压作用,调整支架移位在8mm以内,外固定装置安放在殷骨外侧,骨园针经皮只达到内侧骨皮质,防止内侧股血管损伤。术后用CPM辅助治疗。②电刺激股四头肌收缩,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腓骨下段截骨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的叮行性。方法2002年3月~2008年2月,我院采用经腓骨下段截骨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28例,观察术中距骨骨折部暴露情况,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以及术后距骨愈合情况及踝关节功能。结果28例患者经8月~4年随访,采用Hawkins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达78.6%。结论通过改进手术入路,避免了传统手术入路的缺点,便于手术操作,保护残留血供,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耳后微创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可行性。方法经过耳后切口进入到髁突外侧,利用内镜辅助完成髁突骨折复位内固定,重建正常咬合关系。结果复位固定60例患者,术后无面神经损伤,张口度正常,张口型无偏斜,咬合关系正常。结论内镜辅助耳后微创入路复位与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安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创伤,瘢痕隐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