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贵州中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中南部是我国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区。不同时代的各类碳酸盐岩广布,且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对研究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其发育过程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貌发育过程研究,结合地貌趋势面分析,对研究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特征,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地区的喀斯特现象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在拉萨市北部的夺底沟东嘎山及周边地区发现了石灰岩峰丛和溶沟,并且在东嘎山内部发现了复杂的溶洞地貌和流水沉积物。文章认为,这些典型的古喀斯特地貌——古溶洞群、古峰丛和古溶沟应是在晚第三纪发育,并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由丰富的活动性流水塑造的;发育在此地区的古喀斯特地貌又是拉萨河谷气候在第三纪晚期发生巨变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山东的喀斯特地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山东的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作了介绍和论述,并对本区新生代以来喀斯特发育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山区是以贵州省为中心,包括滇、川、湘、桂四省区,而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形成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资源,针对贵州目前的经济水平、旅游现状以及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系统和科学的开发贵州潜在和特征性的洞穴控险、相关科技考察、教学和喀斯特地貌旅游将使贵州的旅游业找到了一个新的启动点并发挥出巨大资源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5.
李明辉  郑光琳 《科技资讯》2007,(24):218-218
河北曲阳灵山溶洞是典型的北方喀斯特地貌,属上亿年来地壳变迁形成的裂隙式天然溶洞群.洞内石花、鹅管、钟乳石、石峡谷、石毛等岩溶形态齐全.本文从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地貌和化学成分对岩溶发育、演化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亚热带喀斯特中山峡谷喀斯特的典型代表.由分水岭到乌江河谷地势高差达2 000 m,在新构造持续抬升和大河强烈下切的背景下,各地貌单元的响应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组合特点,因而出现了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并存的局面:河谷地带对构造响应迅速,因溯源侵蚀作用,普遍发育峡谷地貌,两岸常形成多级洞穴层;高分水岭地区,地貌回春影响小,地面以常态的面状侵蚀作用为主;中间过度地带喀斯特化程度最高,总体上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青年期阶段的特点.武隆喀斯特不仅完美地展现出多样性的中山峡谷喀斯特地貌发育特点,更是研究流域喀斯特系统演化规律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7.
新田煤矿地处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建井期间,多次揭露溶洞、裂隙和地下河,水害成了制约建井安全和建井周期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新田煤矿防治水实际案例对喀斯特地貌建井防治水做一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荔波锥状喀斯特锥峰单体最典型,地貌组合形态最丰富,代表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过程;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例证了正在进行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第一批遗产地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演化历史;代表地球热带 —亚热带典型的锥状、石林和峡谷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及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代表地球三大喀斯特片区之最大片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质景观-司南石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莉红  侯兵德 《贵州科学》2007,25(Z1):156-160
石林为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是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司南石林是中国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护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观赏性连片喀斯特石林,空间上连片分布,类型众多,景色秀丽,极具观赏性.石林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织金洞地质公园内的天坑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卫  李坡  钱治 《贵州科学》2011,29(3):1-7
通过对织金洞地质公园内天坑的形态大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等发育特征的探测及研究,本文对天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这将有助于认识织金洞地质公园内的喀斯特地貌发育规律、地下河演化、含水层性质、天坑与喀斯特发育年代及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桂林喀斯特城市近20多年来快速扩展可能导致的喀斯特山峰石漠化,提出遥感像元裸土率的正比例估算方法,对该地区Landsat卫星1990~2015年8景遥感图像反演植被覆盖度、裸岩率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喀斯特山峰混合像元中植被、裸岩比例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喀斯特山峰裸岩率高于0.7的面积比例低于15%,植被覆盖度高于0.5的面积在60%~85%之间。喀斯特山峰植被覆盖度、裸岩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受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裸岩率高于0.7的面积比例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较大。在1990~2006年呈略降低后基本维持平稳的趋势;但新区的建设使得2009年升高到最高值14.3%;2009~2015年缓慢下降到6.6%;植被覆盖度高于0.7的面积比例1990~1994年逐渐上升达到最高值56.0%,1994~2009年下降到最低值25.7%,2009~2015年上升到37.1%。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监测和预警喀斯特城市发展过程的喀斯特山峰石漠化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广西典型岩溶内涝成因与防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岩溶内涝的治理应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的水文地质条件、居民点和耕地的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等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理措施.常规的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运用对于岩溶内涝和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太华 《贵州科学》1990,8(3):48-54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初步探讨了喀斯特区城环境系统的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域结构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在其形成和演化机理中,动力波和扩散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入,使得喀斯特地域耗散结构产生正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4.
生境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小生境状况。研究区共存在石面、土面、石槽、石沟、石缝、石洞等6种小生境类型,呈随机和集群两种分布格局,以随机分布为主。6种小生境进一步可分为土面—石面型、石面—土面型、石面型3种组合形式,以土面—石面型小生境类型组合为主的样地裸地(退耕地)阶段占优势,石面—土面型小生境类型组合为主的样地上分布有演替系列的各个阶段,石面型小生境类型组合为主的样地以裸地(石漠化)阶段占为主,不同恢复阶段在小生境组合上的分布与自然历史条件和人为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喀斯特洞穴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湘中恩口-斗笠山煤矿区是南方典型的大水岩溶矿区。由于多年的开采,矿区内已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其中岩溶塌陷最为普遍而且危害严重。文章系统分析并全面总结了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预测了6个主要塌陷区。这将有助于有效治理岩溶塌陷,有助于我们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流体运动的最小阻力原理,阐述了地下径流在洞穴形成中的作用,并分别就紊流液态下的有压管流和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流做了证明。在岩溶通过的汇合,分叉与交叉处所形成的夹角不是随机的,它对应于水流通过该处时水头损失的最小值。一般这个夹角有向直角演变的趋势。其结果都是以扩大岩溶通道的空间体积来实现的,在这里往往会形成一个大的地下厅,最小阻力原理控制下的地下径流的侵蚀扩容作用,是岩溶分异发育的最基本的水动力学条件。图4,参8。  相似文献   

18.
观音峡背斜为典型的层状热储构造。利用背斜南东翼已成功实施的11口地热井资料,采用对比研究、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特征:热储埋深越大,岩溶发育程度越弱,地热水越贫乏;热储埋深越大,热储盖层隔热保温效果越好,地热水水温越高;层状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发育程度越强,地热水越富集;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裂隙越发育,地热水水温越低;"渐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好,地热井平均出水量2 136.75m~3/d;"急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差,地热井平均出水量584.93m~3/d。  相似文献   

19.
岩溶洞穴是岩溶地貌的组成部分,它与洞外的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洞穴沉积物常能保存较好的地貌形成的历史印迹,通过对贵州岩溶洞穴沉积特点的分析,就贵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及分期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