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光菌为受试生物,测定苯酚和19种取代酚类化合物在pH=7.0时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单位配比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相加指数、混合毒性指数和相似性参数4种方法对联合毒性进行评价,并探讨联合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苯酚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类型大部分表现为协同作用,小部分表现为拮抗或部分相加作用.对于同一联合作用,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会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别测定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与5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单一毒性及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法评价了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5种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以相加作用为主,说明此类化合物可能是以相似的方式作用于大型蚤.  相似文献   

3.
以发光菌作为指示生物测定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的单一毒性,以及在等剂量下BS-12和苯酚、甲苯、硝基苯的二元与多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采用毒性单位(TU)、相加指数(AI)、相似性参数(λ)和混合毒性指数(MTI)4种联合毒性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研究体系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BS-12+甲苯的混合体系表现出相加作用,BS-12+硝基苯和BS-12+甲苯+硝基苯混合体系表现出拮抗作用,其他呈现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苯胺与6种取代苯胺对发光菌和大型蚤的单一毒性及其毒性单位比为1∶4,1∶1,和4∶1的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苯胺与取代苯胺的二元混合物在3种配比下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而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则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取代苯酚、苯胺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得到10种单一化合物的半致死浓度(CL50)以及12组混合物的半致死浓度(CL50mix).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对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定性评价,2-氯苯酚与取代苯酚、苯胺类化合物的联合效应以部分相加和协同作用为主.以混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lgPmix)和前沿轨道能距(ΔEmix)为结构描述符,建立了联合毒性效应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化合物的脂溶性和反应性越强,混合物联合毒性越大,所得的模型对2-氯苯酚与苯胺类混合物的毒性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混合关系下甲酚异构体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效应。方法采用等毒性单位比的方法进行了对甲酚、间甲酚和邻甲酚二元、三元混合物的斑马鱼联合毒性试验并应用毒性单位分析法和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对甲酚与间甲酚的联合毒性24h内为协同作用,48h为相加作用,72h和96h又表现为协同作用;对甲酚+间甲酚+邻甲酚组的联合毒性在24h内为拮抗作用,24h之后联合毒性作用类型由拮抗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结论甲基酚类化合物随着混合物中化合物种类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作用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试验生物,测定了铜、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对大型蚤的单一毒性.有机物的毒性大小为:间氯苯酚(-lgV_(LC50)=4.43)间硝基苯酚(-lgV_(LC50)=3.60).在测定重金属单一毒性(-lgV_(LC50)=5.73)的基础上,分别测定了二元有机-无机复合体系(重金属铜以其单一毒性0.2倍、0.5倍和0.8倍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与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混合)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U)和相加指数法(AI)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与铜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当铜浓度一定时,铜-间氯苯酚混合物对大型蚤的拮抗作用强于铜-间硝基苯酚混合物的拮抗作用;当铜与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以1∶1的毒性单位混合时拮抗作用最强(毒性单位法的M值分别为3.01和1.88),原因可能是此种混合体系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产生了较多的络合物,减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市政水体及实际水环境中各类复杂混合污染物的暴露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断在加剧。随着混合物联合毒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混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领域。为探索重金属混合毒性作用特点,本研究选取水环境中较敏感的斜生栅藻为指示生物,实际环境中常见的六种重金属(锌Zn、镍Ni、铬Cr、铜Cu、砷As和铅Pb)为目标污染物,通过等效应浓度比法(ECRR)设计一系列二元混合物联合毒性试验,研究二元重金属混合物联合胁迫下的斜生栅藻96h毒性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以EquRay设计的45条二元重金属混合物射线,测试混合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分析45条混合物射线相互作用,重金属二元混合物中7条为加和作用,37条为协同作用,1条为拮抗作用。重金属混合预测决定系数大于0.95,均方根误差小于0.08,具有较好的拟合显著性和统计性。  相似文献   

9.
十二烷基硫酸钠与取代芳烃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苯酚、硝基苯、甲苯3种取代芳烃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在等浓度配比条件下,SDS与这3种取代芳烃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效应,并采用毒性单住、相加指数、相似性参数和混合毒性指数进行毒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SDS与取代芳烃苯酚、甲苯和硝基苯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SDS与苯酚、甲苯的二元混合体系的毒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而与硝基苯则表现为弱拮抗作用;对环境存在风险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当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共存时会增加该类物质的环境风险性。根据发光原理和混合体系组成,可初步推测联合毒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硝基苯及其主要降解中间产物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对明亮发光杆菌的单一毒性及多元混合联合毒性的影响.采用毒性单位法(TU)、加和指数法(AI)以及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硝基苯、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半致死浓度的-log EC50值分别为3.21、3.40、3.30和4.15.这4种有机物二元、三元和四元混合溶液的生物毒性主要表现为部分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医药物质在环境中的归趋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测定了阿司匹林、盐酸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3种常见活性医药成分(APIs)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并应用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MTI)等方法对混合体系联合作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阿司匹林-环丙沙星二元混合体系为部分相加作用外,其它体系联合毒性均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联合毒性作用类型揭示了环境中不同APIs之间相互作用,表明了医药品环境残留可能增加生物对医药物质耐药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定义了新的用于推算混合制冷剂饱和液体密度的对比温度和对比密度,发现混合制冷剂饱和液体密度与其纯组分饱和液体密度的归一化关系有同一化规律.给出在3种工况下确立混合制冷剂基准密度尺度的方法,并得到了计算混合制冷剂饱和液体密度的通用方程.最后比较了10种二元和三元混合工质的方程推算值与文献值.饱和液体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方法(1)和方法(2)的偏差在1.5%之内,方法(3)的偏差在2%之内,方程计算精度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Cu2+、Cd2+和Se4+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并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毒性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u2+、Cd2+和Se4+对大型溞的毒性大小为:Cu2+>Cd2+>Se4+。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u2+、Cd2+和Se4+对大型溞的联合毒性比较复杂,在两两共存或三者共存时,随着浓度配比方式的不同,联合毒性效应发生变化,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值得注意的是,Cu2+Cd2+在毒性1∶1配比时,联合毒性效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由拮抗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与其他几种联合方式相比,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聚氯乙烯(PVC)中,Sb_2O_3-ZnSn(OH)_6,Sb_2O_3-ZnNH_4PO_4,ZnSn(OH)_6-ZnNH_4PO_4二元体系的协同阻燃性能,以及Sb_2O_3-ZnSn(OH)_6-ZnNH_4PO_4三元系的阻燃性能,采用混料回归实验设计,导出了三元系氧指数与阻燃剂含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经计算机计算并绘制出了氧指数等值图,该体系中Sb_2O_3-ZnSn(OH)_6,Sb_2O_3-ZnNH_4PO_4复配具有正的协同作用,而ZnSn(OH)_6-ZnNH_4PO_4复配则表现为负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2,4-DNT在鲤鱼肝脏、肠内生物转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在鲤鱼肝脏、肠内的生物转化规律,以及2,4-DNT的浓度对生物转化的影响.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为7.4),在通氮气、厌氧条件下,以鲤鱼肝S-9组分和肠内容物为材料研究了2,4-DNT的生物转化.结果表明:鲤鱼肝S-9组分和肠道微生物对2,4-DNT具有代谢作用,在2,4-DNT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肝脏起了主要作用,但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mixtures of ionic liquids with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s,density,conductivity and refractive index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binary mixtures of 1-all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AMIM]Cl) with acetonitrile,ethanol,and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at 298. 15 K. Density and refractive index were foun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MIM]Cl concentration. Conductivity was found to increase initially by the addition of [AMIM]Cl. However,as the amount of [AMIM]Cl increases,a gradual decrease in conductivity of the mixtures has been observed. The resultant properties were caused by subsequent ion-ion and / or ion-solvent interactions depending on the extent of polarity,dielectric constants and miscibility of organic solvents being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